蘇軾的郁悶你不懂!
蘇軾,以其豪放派詞作為人們所熟知,“須關(guān)東大漢,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是其鮮明的特色。
拋開文學作品,蘇軾在思想性格上也確實有其豪放灑脫的一面。我們常說他是是宋代知識分子融合儒釋道思想的代表,所謂的儒釋道思想在其性格上的展現(xiàn)就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道家的“順其自然”,佛家的“萬事皆空”只需平常心。
在困境中尋找生命的安慰
這樣一來,樂觀曠達時期性格的主要方面。即使以為自己“一肚皮的不合時宜”,多次遭到貶謫,卻他卻總能夠在困境中尋找生命的安慰。
被貶黃州時,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這里好山好水,江中之魚,山上之筍,都是佳肴美味。
被貶嶺南(惠州)時他說:“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敝灰軌蛎刻斐砸淮蠖牙笾?,讓我長久的被貶在此,也沒有遺憾。
他還說:“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碧扑螘r期的嶺南被人視作煙瘴蠻荒之地,但蘇軾卻說,只要我內(nèi)心安定自在,哪里都是故鄉(xiāng)、
終于他被貶到了海南島(儋州),這里絕不是國際旅游島,而是近乎原始社會的荒野之地她卻說:“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蔽宜篮笕绻腥俗鞯胤街?,一定要記載下來,海南這里才是我的家鄉(xiāng)。
65歲時,蘇軾遇赦北還。已經(jīng)暮年的蘇軾回顧一生,說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我這一輩子的事跡,都在這三個被貶謫的地方了。
北還渡海之時,他寫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愤@首詩:“參橫斗轉(zhuǎn)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沼圄斲懦髓跻猓肿R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strong>
風雨過后,海天澄清的世界,如同他的心境一般透徹。即使死在這蠻荒之地,也沒有遺憾。這一場游歷,可是稱得上生平最值得稱贊之處。蘇軾在北還途中,就病逝了,這首詩可以說是蘇軾的絕筆,卻依舊是豪邁的少年意氣。
那么蘇軾就沒有郁悶過嗎?
蘇軾的郁悶
其實,在蘇軾被貶謫的早期,也曾經(jīng)郁悶過。我們可以從他的詩詞中看出來。
首先我看一首大家比較熟悉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寒夜里那孤寂的鴻鳥,寂寞驚恐,徘徊無所依,不正是蘇軾當時的心境嗎?這是蘇軾剛剛被貶,在黃州時的郁悶心境。
還有《寒食雨二首》,如果只看蘇軾這兩首詩,我們肯定會以為蘇軾一生沒有希望了,所有的郁悶都集聚在這首詩里: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这抑蠛耍圃顭凉袢?。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這是蘇軾在黃州第三年,寒食節(jié)過后一天所作。寒食節(jié),是古代紀念介子推的一個節(jié)日,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這一天全國不能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所以叫做“寒食節(jié)”。
我們可以想象蘇軾當時的情形,昨天是寒食節(jié),吃了冷飯,未必吃飽。現(xiàn)在,春雨蕭瑟,又冷又餓。同時,又是寒食節(jié)過后的清明節(jié),自己看著到處“烏銜紙”的紙錢,卻不能回鄉(xiāng)掃墓,“墳墓在萬里”,內(nèi)心很無奈。
可是,就在這樣一種身心疲憊之時,卻要去親自生火做飯??墒顷幱赀B綿兩月有余,柴草潮濕,哪里能夠容易生起。只見煙熏,不見火光。此時流淚,是煙火所熏,還是內(nèi)心悲痛,誰能說得清。
最后結(jié)尾,“死灰吹不起”,是灶里的灰燼,也似乎是自己的前途命運。
命運的轉(zhuǎn)折
但也是在黃州,蘇軾頓悟了,開始走向闊達。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此身非我有”,我自己不能夠決定自己的命運,或者換用陶淵明的一句話就是“心為形役”。內(nèi)心的自由,不得不屈從于肉體。不得不為了各種功名利祿、金錢事業(yè)、社會關(guān)系,等等等等,違背內(nèi)心的選擇,狗茍蠅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駕著小舟走的,未必是自己,也有可能是內(nèi)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