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魯番:走進高昌故城,長安遠在西域的翻版
在新疆吐魯番市東約30公里處,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地帶,有一座總面積200萬平方米的古城遺址。地勢高敞,人庶昌盛,所以被稱為“高昌”。這里的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與唐長安城極其相似,被譽為“長安遠在西域的翻版”——
1961年3月4日,高昌故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作為“絲綢之路”中的一處遺址點,高昌故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23年7月12日上午,經(jīng)過火焰山以后,我來到高昌故城。在景區(qū)南側(cè)的大門口,豎立著一尊玄奘雕塑。相傳,玄奘西天取經(jīng),路過高昌國時,受到熱情款待,與國王麴文泰結(jié)拜成兄弟。
中午12點整,進入景區(qū)后,乘坐觀光車,游覽高昌故城。從南門遺址進入故城,按照逆時針方向,環(huán)繞城內(nèi)一圈兒,看到大量古遺址,盡顯歷史滄桑感。其間,在東南小佛寺、可汗堡遺址、西南大佛寺停車,走近遺跡,仔細參觀。
高昌故城平面呈長方形,包括外城、內(nèi)城和宮城,分布著大量宗教和宮殿建筑遺址。其中,宮城在北,內(nèi)城在南,外城周長約五公里,總共開設(shè)九座城門。
1.南門遺址
在高昌故城外城南面的城墻上,總共有三座城門,其他三面各兩門。如今,在外城墻的西南側(cè),有一道明顯的缺口,應(yīng)該就是南邊的一座城門遺址。在門道的前方,有護城河環(huán)繞,兩側(cè)是黃土夯筑的高大城墻。當時,受到中原文化影響,這里的城門分別名為青陽門、建陽門、玄德門、金章門、金福門等。
2.東南小佛寺
在高昌故城外城東南部,有一座連在一起的佛殿和佛塔,也被稱為“八十凸角佛寺”。它是公元13世紀至14世紀高昌回鶻后期的建筑,具有濃厚藏傳佛教風格,塔是藏密曼陀羅的樣式,佛殿內(nèi)原有五尊坐佛像,周圍原本裝飾六種動物??上?,佛像和壁畫破壞嚴重,殿內(nèi)只剩下一個殘破的底座。
3.二號建筑遺址
在東南小佛寺西側(cè)約90米處,有一座外觀呈長方形的夯土建筑,被稱為“二號建筑”。它距離外城東墻和南墻均為120米,現(xiàn)存兩間房屋遺跡,南北長約25米,東西寬約13米,面積約300平方米。墻高約4米,壁厚約2米,東墻上還可以看見屋頂起券的痕跡。
4.北部建筑遺址
在高昌故城北門附近,分布著密集的建筑群,頹毀嚴重,性質(zhì)不明。在外城西北部,有少量夯土臺基,其他遺跡普遍殘高都在兩米以下。2012年,對這里進行考古發(fā)掘,清理出來完整的民居,包括多間半地穴房址和地面居住遺址。由于觀光車不在這片區(qū)域停留,只能遠遠眺望一下路邊的遺跡。
5.可汗堡遺址
在高昌故城內(nèi)城北部,有一座方形的小城堡,乃宮城所在地,稱為“可汗堡”。這里現(xiàn)存西、南、北三面城墻,城內(nèi)北部有一座面積約900平方米的土臺,上方矗立著一座高達15米的方形塔狀建筑物。以這座土臺為中心,西側(cè)有下沉式庭院,南側(cè)有大片建筑群,包括各種宮殿和佛教寺院遺址。
6.內(nèi)城墻遺址
在可汗堡西南側(cè),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內(nèi)城墻,呈墩臺形狀,高度約8米。高昌故城內(nèi)城位于外城中央,兩者距離約300米,內(nèi)城周長約3420米,圍合面積約80公頃,殘存最高約17米,墻基寬度約11米。其中,東墻殘缺嚴重,西墻北段僅存數(shù)段,墻體均為夯筑而成,上下數(shù)層有木孔痕跡。
7.西南大佛寺
在高昌故城外城西南部,有一座公元9世紀至13世紀高昌回鶻時期的庭院式佛寺遺址。它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30米,南北寬80米。在佛寺北、東、西三面,分布著成排的房屋遺址,被稱為“排房”。這些房屋平面呈南北狹長的長條形,以半地穴式為主,長度約8至14米。
大佛寺坐西朝東,沿著中軸線對稱,依次為寺門、殿庭、中心塔殿等。塔殿位于寺院西部正中間,北、西、南三面均為配殿,平面呈正方形,坐落于臺基上。目前,現(xiàn)存塔殿四周圍墻高約10米,中央是方塔形中心柱,柱身南壁有大量佛龕。下部一層,有三座大佛龕;上部三層,每層七座小佛龕。
在中心塔殿東北側(cè),有一座經(jīng)過修葺的講經(jīng)堂。它的平面呈方形,上方是穹窿頂,南側(cè)開券形門。西北隅墻體交角上部的帆拱保存較好,墻體和屋頂均用土坯壘砌,堂內(nèi)墻壁上隱約可見佛龕。這里的面積不大,進行佛事活動時,僅可容納50人左右。相傳,玄奘在高昌國時,曾經(jīng)在此地講經(jīng)說法。
8.臺藏塔遺址
中午1點整,參觀完西南大佛寺以后,乘坐觀光車離開高昌故城。大約1點20分,經(jīng)過三堡鄉(xiāng)時,尋訪村中的臺藏塔遺址。2001年6月25日,這里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臺藏塔南距高昌故城約1公里,為公元6世紀至7世紀麹氏高昌時期的佛教建筑。塔身夯土筑成,平面呈正方形,高約20米,邊長20米。塔東面與北面均有佛龕,塔西面有洞,塔南面已毀。據(jù)說,在這些佛龕內(nèi),保存有佛像和佛教故事壁畫。
高昌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原本是西漢屯田部隊所建的屯墾戍堡。從漢代至魏晉時期,均在高昌設(shè)戊己校尉。公元460年至640年,這里建立起以漢人為主體居民的地方政權(quán),經(jīng)歷闞、張、馬、麴諸氏,都與中央王朝關(guān)系密切。
唐貞觀十四年(640),唐太宗派吏部尚書侯君集率10萬大軍攻滅麴氏高昌王國,高昌地區(qū)重新納入中原王朝管轄,打通了唐朝與西域、中亞的通道。唐咸通七年(866),回鶻人大首領(lǐng)仆固俊率部攻占高昌城。次年,建立高昌回鶻王國。
元太祖四年(1209),隨著蒙古汗國的崛起,高昌回鶻王國主動歸附蒙古政權(quán)。元至元十二年(1275),海都和察合臺汗之孫都哇等人發(fā)動叛亂,派12萬大軍向進攻高昌城。次年,叛軍攻破高昌城,對城內(nèi)建筑進行破壞,縱火焚毀了整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