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臨終前為什么將孫權托孤于張昭,而不是托孤于周瑜?
建安五年(200年),東吳開國之主孫策遇刺身亡,臨終前傳位給年僅十五歲的弟弟孫權。因為孫權當時年幼而局勢又危險,所以孫策將孫權托孤于自己認為合適的臣屬。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孫策將孫權同時托孤于張昭和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然而根據(jù)《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zhèn)鳌返挠涊d,孫策臨終之前是托孤于張昭,沒有托孤于周瑜(創(chuàng)甚,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那么與周瑜“獨相友善”的孫策臨終前為什么托孤于張昭而不是托孤于周瑜呢?

接下來的內容都是本鬼的一家之言,大家姑妄聽之即可。鮮為人知的是,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周瑜有很多美化的描寫,導致小說中的周瑜形象要優(yōu)于史書記載的周瑜。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在孫策平定江東時可謂戰(zhàn)功赫赫,“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句話顯得非常合理。

然而根據(jù)《三國志》記載,周瑜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zhàn)爭并沒有突出的個人表現(xiàn),小說里的高光時刻(推薦二張、計擒太史慈、計破劉繇等等)都是羅貫中替周瑜打得,羅貫中甚至將孫靜敗王朗的功勞給了周瑜。因此歷史上的周瑜當時在孫吳軍方的威望并沒有小說中那么高。

最關鍵的是,周瑜在孫策打敗劉繇后一度脫離了孫策集團而為袁術效力(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鑒于袁術集團與孫策集團的特殊關系和私人感情,孫策毫不在意周瑜離開自己而為袁術效力,還隆重歡迎了周瑜的歸來,但周瑜終究算是跳過槽的人。

正因如此,周瑜在孫吳的資歷是要比張昭、程普等人略遜一籌的,程普早年討厭周瑜多少也與此有關。雖然周瑜重返孫策麾下后屢立戰(zhàn)功,逐漸成長為孫策麾下的一等大將。但周瑜的資歷和威望不足以讓他成為孫吳的江北南渡士人集團的第一代表,這個位置一直是張昭的。

而江北南渡士人集團當時孫策集團的統(tǒng)治基本盤,托孤之臣肯定是要讓統(tǒng)治基本盤的第一代表擔任的。因此孫策臨終前托孤于張昭,而沒有托孤于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