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腫瘤化療耐藥的全新機制——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第九人民醫(yī)院
前言
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是一種常見的癌癥,其發(fā)病率及死亡率高,預后差?;陧樸K的化療方案是目前治療局部晚期/轉移性HNSCC重要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這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關重要。然而,固有的和獲得性的順鉑耐藥可直接導致患者治療失敗、復發(fā)甚至死亡。因此,對順鉑耐藥機制的深入研究,探索逆轉耐藥和提高臨床療效的潛在靶點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7 月 1 日,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張建軍研究員和馬海龍博士作為共同通訊作者, 在BMC Medicine(IF: 11.150)雜志發(fā)表了題為的研究論文,研究首次闡明了調(diào)控HNSCC產(chǎn)生順鉑耐藥的關鍵信號通路:CREB5-TOP1MT-線粒體,這為開發(fā)克服順鉑耐藥的潛在靶點和有效策略提供了全新的依據(jù)。
研究內(nèi)容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CREB5是否參與順鉑耐藥及其潛在的分子機制。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CREB5通過轉錄激活TOP1MT來調(diào)節(jié)線粒體凋亡,從而參與HNSCC順鉑耐藥。最新發(fā)現(xiàn)的CREB5/TOP1MT信號軸為HNSCC的順鉑耐藥提供了一個新的靶點,對克服耐藥和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路線
研究結果
1、CREB5在順鉑耐藥的HNSCC(CR-HNSCC)細胞中高表達,并促進順鉑耐藥
首先,研究者使用表達譜芯片檢測順鉑耐藥CR-HNSCC細胞中的差異基因,在兩種順鉑耐藥細胞中均有241 個基因表達上調(diào),交集基因顯著富集于PI3K-AKT信號通路(圖 1A-C)。值得注意的是,在PI3K-AKT信號通路中,CR-HNSCC細胞中CREB5的表達差異最大,且在細胞中以順鉑濃度依賴的方式高表達(圖 1F-I)。同時,順鉑治療可呈劑量和時間依賴的顯著誘導AKT在Ser473位點的磷酸化(圖 1D-E),磷酸化的AKT表達上調(diào),CREB5的核易位增加(圖 1J)。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轉錄因子CREB5受AKT磷酸化調(diào)控,然后易位到細胞核中。
為了進一步研究CREB5表達與HNSCC順鉑耐藥之間的相關性,qPCR檢測驗證CR-HNSCC樣本中CREB5表達上調(diào)(圖 1K)。COX回歸分析顯示,CREB5的高表達顯著降低HNSCC患者的總生存率(圖 1L)。體外細胞實驗表明過表達CREB5顯著提高細胞中順鉑半抑制濃度,體內(nèi)模型驗證過表達CREB5可促進腫瘤生長,導致腫瘤重量增加(圖 1M-S)。綜上結果,表明CREB5可促進HNSCC的順鉑耐藥。
圖1 | CREB5在順鉑耐藥的HNSCC細胞中表達上調(diào),并促進順鉑耐藥
2、CREB5促進HNSCC增殖,抑制線粒體凋亡
研究者接下來評估了CREB5是否影響細胞增殖、集落形成和細胞凋亡。首先,發(fā)現(xiàn)CREB5可以增強HNSCC細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圖 2A-D)。其次,通過流式細胞術進行細胞凋亡檢測,發(fā)現(xiàn)順鉑誘導CREB5過表達組的HNSCC細胞凋亡率顯著降低(圖 2E-F)。最后為了探討其作用機制,檢測了線粒體凋亡相關蛋白的表達,發(fā)現(xiàn)過表達CREB5可以促進Bcl-2和Bcl-xL的表達,抑制Bax的表達和細胞色素c的釋放,從而抑制細胞凋亡的線粒體通路(圖 2G-H)。因此,過表達CREB5促進HNSCC腫瘤進展,抑制HNSCC線粒體凋亡。
圖2 | CREB5調(diào)控親本和順鉑耐藥細胞的線粒體凋亡
3、CREB5促進靶基因TOP1MT的轉錄
為了探究CREB5的下游基因,通過qPCR發(fā)現(xiàn)過表達CREB5后,HNSCC細胞中TOP1MT持續(xù)上調(diào),WB實驗也驗證這一結果(圖 3A-D)。同時在順鉑耐藥的HNSCC樣本中,CREB5和TOP1MT的表達呈正相關(圖 3E)。此外,過表達TOP1MT促進抗凋亡蛋白的表達,抑制促凋亡蛋白的表達(圖 3F-G)。這些結果表明,TOP1MT在調(diào)節(jié)線粒體凋亡通路的激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隨后作者推測CREB5可能促進TOP1MT的轉錄,ChIP-PCR結果顯示,基于CREB5在TOP1MT啟動子區(qū)域的轉錄因子結合基序設計的引物,能在CR-HNSCC細胞中擴增TOP1MT啟動子片段(圖 3H)。通過雙熒光素酶檢測顯示,在CR-HNSCC中,缺失-253bp至-257bp可降低TOP1MT啟動子活性(圖 3I-K)。綜上所述,參與線粒體凋亡的TOP1MT是順鉑耐藥細胞中CREB5的一個新的轉錄靶點。
圖3 | CREB5促進HNSCC中TOP1MT的轉錄
4、CREB5通過HNSCC中的TOP1MT調(diào)節(jié)線粒體活性
為了探討TOP1MT在CREB5調(diào)節(jié)線粒體活性中的作用,作者發(fā)現(xiàn)過表達CREB5和TOP1MT均可促進細胞氧化磷酸化的發(fā)生過程,同時,基礎呼吸、ATP產(chǎn)生、最大呼吸和呼吸容量均增加(圖 4A-D)。沉默CREB5抑制了線粒體活性,而過表達TOP1MT在順鉑耐藥細胞中逆轉了這一結果(圖 4E-J)。
這些結果表明,CREB5和TOP1MT均增強了線粒體活性。過表達CREB5通過增加Bcl-2 和Bcl-xL,降低Bax、細胞色素c、裂解半胱天冬酶和PARP來抑制線粒體凋亡,TOP1MT敲除逆轉這一結果(圖 4K-L)。這些結果證明,在順鉑耐藥細胞中,CREB5通過TOP1MT調(diào)控線粒體凋亡。
圖4 | CREB5通過TOP1MT調(diào)節(jié)線粒體活性
5、CREB5通過HNSCC中的TOP1MT對順鉑產(chǎn)生耐藥性
根據(jù)以上發(fā)現(xiàn),CREB5通過TOP1MT調(diào)控線粒體凋亡,作者推測CREB5可能通過HNSCC中TOP1MT對順鉑產(chǎn)生耐藥。流式細胞術和半抑制濃度檢測(IC50)顯示,過表達CREB5降低了凋亡細胞百分比,提高了順鉑IC50,而沉默TOP1MT增加了細胞凋亡,降低了順鉑IC50(圖 5A-D)。在耐藥細胞系中也有相似結果(圖 5E-H)。上述結果表明,CREB5通過TOP1MT調(diào)控凋亡介導HNSCC對順鉑耐藥。
圖5 | CREB5通過TOP1MT抑制HNSCC細胞的凋亡,促進對順鉑的耐藥性
6、CREB5和TOP1MT的雙靶向克服了順鉑耐藥
為了確定CREB5和TOP1MT的雙靶向沉默是否克服了HNSCC的順鉑耐藥,作者建立了耐藥異種移植小鼠模型,結果顯示雙靶向沉默組(siCREB5&siTOP1MT)對腫瘤重量和腫瘤生長速率的抑制作用最為明顯(圖 6A-B)。此外,TOP1MT和CREB5的雙靶向沉默可顯著降低Ki67的陽性率(圖 6C)。
采用RT-PCR和免疫印跡法檢測腫瘤組織,發(fā)現(xiàn)TOP1MT和CREB5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顯受到抑制(圖 6D-E)。為了評估siCREB5和siTOP1MT在HNSCC體內(nèi)的治療價值,構建了含有順鉑耐藥患者樣本的異種移植模型,結果顯示siCREB5和siTOP1MT在體內(nèi)顯著抑制了腫瘤的生長(圖 6F-J)。這些結果表明,CREB5和TOP1MT的雙靶向作用對克服HNSCC的順鉑耐藥有顯著作用。
圖6 | CREB5和TOP1MT雙靶向?qū)樸K耐藥HNSCC有強大的抗腫瘤作用
7、CREB5與HNSCC患者中TOP1MT的表達呈正相關
為了進一步探討CREB5和TOP1MT的相關性,免疫組化檢測發(fā)現(xiàn)腫瘤組織中的CREB5和TOP1MT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且CREB5的表達與TOP1MT呈正相關(圖 7A-D)。分析蛋白表達與臨床特征的相關性,也發(fā)現(xiàn)CREB5和TOP1MT高表達與腫瘤淋巴結轉移(TNM)晚期相關(圖 7E-H)。
圖7 | 在HNSCC組織中CREB5與TOP1MT的表達呈正相關
研究結論
本研究表明,鉑類藥物通過誘導AKT磷酸化,促進CAMP反應元件結合蛋白5(CREB5)發(fā)生核易位,并轉錄激活線粒體DNA拓撲異構酶TOP1MT,隨后通過上調(diào)Bcl-2和下調(diào)Bax蛋白的水平抑制線粒體凋亡,最終導致HNSCC發(fā)生化療耐藥。研究結果揭示了一種HNSCC發(fā)生化療耐藥的全新機制:CREB5-TOP1MT-線粒體調(diào)控軸,這為開發(fā)與制定克服順鉑耐藥的潛在靶點和有效策略提供了新的基礎。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21級碩士童桐和秦星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歐易生物在本項目中承擔了表達譜芯片檢測及分析工作。文中特別致謝歐易生物總監(jiān)祖啟東,為該項目提供數(shù)據(jù)分析服務。
猜你想看
1、PLANT PHYSIOL │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由春香/王小非團隊發(fā)現(xiàn)MdBT2抑制蘋果花青素積累的新機制
2、CELL METAB | 單細胞轉錄組助力解析運動促進骨形成和免疫功能的新機制
3、Theranostics | 湖南師范大學劉中華教授團隊開發(fā)了一種可預防齲齒的新型抗菌肽
4、PLoS Pathog | 揚州大學包文斌教授團隊發(fā)現(xiàn) lncRNA 調(diào)控仔豬細菌性腹瀉的分子機制
原創(chuàng)聲明:本文由歐易生物(OEBIOTECH)學術團隊報道,本文著作權歸文章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fā)及分享,未經(jīng)作者的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