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之于我
我們出生到現(xiàn)在一直在進行選擇,無論是你的生活、喜惡,對待世界的方式都是在選擇,但我希望你在選擇之前,能夠更多的去了解這個世界,而非直接選擇。此話適用于今天我們所講的魯迅。
??談到近代文學史,繞不開的就是魯迅先生,狂人日記距離今天已經(jīng)一百余年了,他的文章依舊活躍在各個年齡層段的課本中。我在初讀魯迅的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茴字的四種寫法,以及長衣主顧、短衣主顧這寥寥幾字就把樣子勾勒的鮮明。亦或是“園中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棗樹。”這些句子至今廣為流傳。覺得這句子簡單無比,這不就是有手便可寫的出的嗎?可是,你沒寫出來。
??少年時我曾經(jīng)想讀懂魯迅,我去問我的語文老師,我說“魯迅有些地方不好懂,究竟該如何研究透徹?”“隨著你年歲的增長,無需深究便可明了?!边@是我當時得到的答案,現(xiàn)在看來,大抵先生所講的都是世態(tài)炎涼與人世悲苦吧!
我今天想說說,我對魯迅這個人的理解。
他是個天秤座,大抵是你們大部分人沒想到的吧。《傷逝》一文寫道:“這是真的,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边@即是魯迅先生的愛情觀,這語言放到今天仍頗有建樹?!叭祟悘臍v史當中學到的教訓,就是沒有任何教訓!”想來細細品味確實如此。魯迅的筆,冷峻,凄清。他對世界的理解更多的是以感性出發(fā),包容世間萬物,最后落腳到外物上,一個客觀的結(jié)構(gòu)里,再透過這個結(jié)構(gòu)去看這個世界。他的文章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與之相對的是亦可以做到絕對的真實。
先生愛收藏版畫,這是我未曾想過的他所具有的獨特愛好。其實有的人看著古板,內(nèi)心卻溫熱活潑,這是先生的可愛之處。陳丹青先生在《笑談大先生》一書中收入了幾幅魯迅的木版畫?,F(xiàn)收錄如下:


?

?
?
從中不難看出18、19世紀歐洲現(xiàn)代藝術(shù)的影子。第三幅畫,各位可能在美術(shù)課上見過,這是中國著名的木版畫作者李樺所做。終其一生,直到魯迅死前都在資助他們進行繪畫。魯迅并非大家想的這么嚴肅。而據(jù)其一生來看,只是活的稍有品格而已,不低頭,不罷休,不諂媚,不嚴苛罷了!
魯迅臨死前遺書中有一句話:“叫他們怨恨去,我一個都不寬??!”而具有同樣精神斗爭的正宗歐洲人蒙田死前說了這樣的話:“我的腦袋不肯屈服,可是我的膝蓋不聽話??!”兩人之品格高下立判。
我不敢說我的價值觀多么的正,或者說多么值得學習,但我始終覺得“當你要對一個人做出評價的時候,你要盡可能的了解才能做出一個不失偏頗的評價。不然,你就是非議他人!”
很多人會在想,魯迅已經(jīng)過去。他于今日的人們而言有何意義呢?似乎這些年來我們都在想著去擺脫魯迅,擺脫他的影響。這種反應我個人覺得有些過激了。舉個例子來說,在一百多年前的五四運動發(fā)生的時候,人們的思想曾經(jīng)對東西方的文化存在全肯或全否的態(tài)度。然此對于文化而言是不夠合理不夠公正的,對于一個文化或者一種精神力量的存在,如果不加之以辯證的態(tài)度來看,那么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都會做出偏頗的評價。借以丹青先生的話:“我謹發(fā)愿:將死亡還給死亡,將魯迅還給魯迅?!?/span>
今天我們絕不對魯迅抱有任何的爭議,我不希望你們戾氣太重,就如我所說,平心靜氣全面的了解一個人之后做出一個你自己的評價。這是我今天想要表達的。
魯迅先生在民國與諸多人士都有過“罵戰(zhàn)”,這詞用上便給先生的人格增添了幾分的刻薄。但私下里,魯迅先生依舊和那些人關(guān)系很好。頗有管鮑之交的意思,無論態(tài)度和觀點多不相融合,但我們還是朋友。這便是先生的可敬之處。對于事務和感情,分的清清楚楚。
說個頗為有趣的事,魯迅先生晚年的時候收藏了《世界裸體美術(shù)全集》。這都是很正常,先生并非游離于人性之外。
他說過,未來是墳,墳的未來,無非是被踏平。有很多的東西對于昨日而言是渴望,對于明日而言是期待。我們只有一位魯迅。很多人說,千百年來出了一個魯迅,后世也不會再有了,魯迅只有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