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字幕 芯片制造科學紀錄片《半人馬座的崛起 rise of the cent

首先半人馬centaur教會了VIA S3原大陸集顯芯片組團隊今兆芯團隊CPU設計這點是沒問題的,也是兆芯早期CPU芯片的設計者
不過Centaur成立之后并沒有做MIPS,而是直接和X86對接:
Glenn Henry本人后來興趣轉向于「將RISC 的精神,引入高度普及的x86 指令集相容處理器」,而IBM 高層對此并不感興趣,所以他在1988 年離開了任職21 年的IBM,轉戰(zhàn)Dell ,成為該公司歷史上第一位研發(fā)部門副總裁,并在1993 年升任管理產(chǎn)品線的資深副總裁。
那時Glenn Henry 注意到一個問題:他無法在市面上買到售價低于160 美元的個人電腦處理器,這也變成降低個人電腦零售價格的最大障礙。如果沒經(jīng)歷過1990年代初期,各位可能很難想像那時的x86 處理器有多昂貴:在1994年第一季,連486DX2 66MHz 都要440 美元,更不用講793 美元的Pentium 60MHz 了。
有鑒于此,Glenn Henry 在1994 年離開Dell,重操舊業(yè),投入于x86 指令集相容處理器的研究。有趣的是,當時在MIPS 工作的某位「前IBM 人」Tom Whiteside,希望Glenn Henry 可打造出同時兼容于MIPS 與x86 指令集的處理器,將MIPS 推入個人電腦市場,這也是Centaur 此名的由來:半人半馬。
令人難以置信的超低研發(fā)費用與超短開發(fā)時程
不過他們拿著這個混合式處理器架構的提案,繞了眾多研發(fā)MIPS指令集兼容處理器的廠商們(那時很多人做MIPS)一大圈后,最后只剩下一間公司愿意買單:IDT,然后Centaur 就在1995年成立了。
但Glenn Henry 和他的老板IDT CEO Len Perham,很快的承認殘酷的現(xiàn)實:MIPS 沒有機會進入個人電腦市場,專注于x86 會更有價值,Centaur 就開始以極度拮據(jù)的預算,在x86 處理器踏出了第一步,因為以MIPS 兼容處理器和SRAM 做為主要業(yè)務的IDT,并不是什么有錢的大公司,支付不起像Intel 和AMD 那樣巨大的研發(fā)團隊。
Glenn 只能采取精兵政策,從擺明放棄研制x86 處理器的IBM 和TI,挖來對x86 有經(jīng)驗的工程師,在德州奧斯丁的Somerset PowerPC 研發(fā)中心弄來PowerPC 工程師,并從前東家Dell 找來個人電腦專家,組成了大約40 人的研發(fā)團隊。
接著奇跡就降臨了:Centaur 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Tape Out初代的C6 處理器(第一代WinChip)設計,并在1996 年7月,首次Windows 操作系統(tǒng)開機成功。更駭人聽聞的是,研發(fā)經(jīng)費僅1,000 萬到1,500 萬美元,很可能連Intel P6(Pentium Pro)的十分之一都沒有。
開發(fā)成本縮減至此,就算Centaur 只吃下1% 的x86 處理器市場占有率,都足以養(yǎng)肥自己了。況且這筆錢還有一半是由日本的MIPS 處理器廠商NKK 所分擔的,他們在當時被當作IDT 部分產(chǎn)品的替代來源。
Centaur 如何打造如此夸張的世界奇觀?在AMD 的K5 創(chuàng)造者Mike Johnson 口中「毫無道理可循」的x86 指令集不是出了名的難搞嗎?這就跟他們堅守的三原則:簡單(Simple)、迅速(Fast)、便宜(Cheap)密不可分了。
信奉精簡教條的Glenn Henry 卻不吃這套,吃了砰陀鐵了心,要用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做出最便宜的產(chǎn)品,所有的晶體管預算都要砸在刀口上,不允許任何一絲一毫的贅肉。
就這點來看,Centaur 的理念,和同時期的Rise 與同年成立的Transmeta,完全如出一轍,并不打算跟Intel 硬拼,而是希望在低價電腦和筆電市場開拓一片全新的藍海。唯一的差別只有Rise認清時勢急流勇退,Transmeta 如同蠟炬般的燒盡資金,資源消耗最少的Centaur 卻依舊幸存至今。
Centaur 揚棄超標量流水線的主因很簡單:有效率的超標量流水線,須搭配大量的配套措施(像可讓指令解碼器同時擷取兩個指令的雙通道指令Cache),太過復雜,遲至2000年揭露的C5X,才算邁進超標量流水線的世界,只是C5X 也因成本因素,默默的不見,直到2008 年的Nano(CN)才重現(xiàn)曙光。
如今Centaur已經(jīng)賣給了英特爾,兆芯也依然保留了CPU設計的能力,這就是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