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癥患者的實戰(zhàn)體驗:富士超級堆料定焦 80mm F2.8 微距鏡頭實戰(zhàn)分享

之前吐槽了80微的諸多缺點,總結為“三驚”,鏈接如下
分裂癥患者:富士超級堆料定焦 80mm F2.8 微距鏡頭使用體驗分享
這次看看有沒有翻盤的機會,看好你呦~!

這張圖是不是讓你覺得80微好大好粗?恩,就是這么大這么粗。
廢話少說,我們直接開搞!
機身:XT20、鏡頭:XF 80mm F2.8macro
鏡頭設置:F2.8全開、對焦限制器設定在“0.5m-無窮遠”檔、OIS打開
機身設置:AF-C對焦模式、人臉識別關閉、區(qū)域?qū)梗ㄖ醒?、面積大)、CH檔連拍、機械快門、快門速度高于1/500s
拍攝方式:雙手手持,半按快門,綠框出現(xiàn),被攝物被機身識別后(1s左右),全按下快門行程開始連拍,直到機身卡殼緩頓。

和之前一樣,橫向追蹤的把戲就不要再玩了,Z軸對向追蹤走起。
每一張都是F2.8、1/750s的快門速度。




這種較慢速度的對向移動,負荷不是很大,但是每張的對焦精度也只能算介于清晰與模糊之間的輕微模糊,堪堪夠用,沒有太清晰的也沒有虛到不能用的。
總的來說,表現(xiàn)并非亮眼,這就讓我對更嚴苛的測試有擔憂了......




emmmmm~~~這就有點迷了,對于對向速度遠大于自行車的助動車來說,XT20配合80微的表現(xiàn)既沒有變得更好,卻也沒有變得更差,是新鏡頭與老機身固件適應匹配的關系么?
話說回來,80微是富士的第一支消費級前后雙鏡組對焦模塊鏡頭,會不會目前還沒有匹配完美,這個就要留待更新的鏡頭、機身固件發(fā)布來揭曉了...(本文寫作時,XT20新固件未發(fā)布)
總的來說,我個人覺得這個結果不算亮眼(相比官網(wǎng)對于對焦系統(tǒng)的著力描寫),但也完全可以接受。
指望80微能擁有1655紅標、50-140紅標鏡頭追焦性能的同學,可以死心了。

常規(guī)光照情況下使用微距鏡頭,一般我都是用中/小面積的點對焦方式,依照需求的不同來安排焦點位置,很多時候相機在周邊位置的對焦精度與鏡頭在周邊區(qū)域的解析度會很重要。










通過這組照片,相信大家能夠了解到一些基本信息:
1. XT-20配合80微時,周邊對焦點的精度可用
2. 80微在全開光圈下,周邊區(qū)域的解析度完全可用
3. 80微的光學防抖可以保證近攝工況下在1/60s快門速度下靜物出片
但有一些感受是照片無法傳達的,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經(jīng)驗:
1. 在室內(nèi)光線較差的環(huán)境下,XT20因為傳感器敏感度較弱,會有較為頻繁的迷焦現(xiàn)象,需要將對焦區(qū)域調(diào)大來改善,如果需要精確對焦,某些情況就只有AF對焦后再微調(diào)對焦環(huán)來執(zhí)行。
2. 環(huán)境施展不開無法架設腳架只能手持近攝時,光學防抖異常有用,80微的近攝門檻在我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累積下,得出1/8s為一個門檻,低于這個速度,出片率會直線下降,因此我將安全快門設置為1/60s保證一定的凝固力與出片率。
3. 在我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下,覺得對焦距離限制器對于近攝沒有太大的幫助,“Full”檔與“0.5m-無限”遠檔并沒有可察覺的速度差距。
4. 由于近攝景深淺,加上之前在第一篇中說過80微有“賴床2秒”的習慣,所以連拍一組之后再檢視清晰度是較為高效的方法。
5. 80微是一枚高解析的鏡頭,尤其是中心30%區(qū)域,由于傳感器的上限無法喂飽,因此如果不是為了景深,完全可以放心全開光圈拍攝,和收一檔相比只有輕微的反差區(qū)別。

更多的近、中距離表現(xiàn)會在下面多多放送以便參考,請大家接好,圖有些多。
















還是那句話,只要機身伺候好了80微,沒有什么偏差,那么中、近景的表現(xiàn),除了犀利就是犀利,唯一的天花板就是傳感器了。

關于80微最后的章節(jié)就是對于這枚鏡頭自己想說的一些看法:
貴么? 真的貴。
買么? 除了買,還能怎樣?!
作為手持近攝愛好者,我還有別的選么?
按照官方的宣傳攻勢,我以為是一個對焦犀利,防抖靠譜,畫質(zhì)細膩的全方位無死角鏡頭。
然后,然后就挨錘了呀,先是重量、體積、然后是售價,再然后是遮光罩以及賴床習性,最后一擊是焦外表現(xiàn)。
這鏡頭黑點多么?真不少。
可能這就是富士的任性吧,對于這種任性,能撒錢的我,也是一種任性(腦殘)......



對了差點忘了說,還有一個不舍得80微的原因,就是它能給小崽子們拍肖像照。
全暗環(huán)境下左手拿燈,右手拍攝,也就它了(哦哦哦,手好酸)


好了,關于80微的體驗分享二部曲就到這里全部結束了。
咱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