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受傳醫(yī)案——風熱夾濕,熱重于濕


陳某,男,3歲。
【初診日期】 2001年6月1 7日。
【主訴】 手足口腔皰疹3天,發(fā)熱2天。
【現(xiàn)病史】 患兒3天前手足見淡紅色皰疹,無發(fā)熱,輕度瘙癢,家長未特殊處理。隔日患兒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最高39. 5℃,家長予布洛芬溶液口服后體溫可降。但藥后體溫復升,發(fā)熱以夜間為主。近2天患兒手足皰疹增多,口腔疼痛,不欲進食。
現(xiàn)癥:低熱無汗,皮膚瘙癢,口腔疼痛,無法進食,口臭流涎,鼻塞流涕,輕咳,無痰。大便爛,日行2次,氣味臭穢。昨日鼻衄1次,量少。
【查體】 精神可,手足、手腕、雙踝附近見淡紅色皰疹,摸之觸手,唇紅,舌面及口腔黏膜見多個皰疹、潰瘍。舌紅,苔黃膩,指紋紫滯于風關。
‘【診斷】?手足口?。ㄖ嗅t(yī):手足口?。?/p>
【辨證】 風熱夾濕,熱重于濕。
【治法】 疏風清熱化濕。
【方藥】?金銀花lOg,連翹1Og,板藍根15g,蟬蛻5g,淡豆豉1Og,仙鶴草1Og,黃芩1Og,牡丹皮lOg,六一散(包煎)12g,桔梗5g,桑葉1Og,桑白皮1Og,焦山楂10g,焦神曲lOg。3劑。
二診:患兒手足皰疹漸干愈合,口腔潰瘍漸愈,飲食不振,陣陣煩躁,微咳,手足心熱,口于喜飲,大便于結,舌紅少苔,指紋紫于風關。
【辨證】 肺胃陰虛。
【治法】 清解余毒,益氣養(yǎng)陰。
【方藥】?連翹1Og,淡竹葉8g,沙參lOg,麥冬1Og,石膏15g,玉竹lOg,桑葉1Og,花粉lOg,扁豆lOg,甘草3g,法半夏6g,焦山楂lOg,焦神曲lOg。3劑。
服藥3劑,手足皰疹消退,口腔疼痛消失,食欲好轉(zhuǎn),諸癥消失。
【按語】 手足口病多發(fā)生在夏季,以口腔黏膜潰瘍及手足、臀部發(fā)生皰疹為主要特征。病原為柯薩奇病毒和腸道病毒。本病通過接觸傳染,以4歲以下的幼兒多見,常在幼兒園流行。部分患兒可伴有全身癥狀,如發(fā)熱、納呆、腹痛、淋巴結腫大等。中醫(yī)古代文獻未見本病的記載,汪師認為本病主要因外感風熱或時邪疫毒,人里與內(nèi)濕相搏,外發(fā)肌表而出疹。主要病位為肺、脾,肺主表,風熱疫邪首犯肺衛(wèi),故出現(xiàn)鼻塞流涕,發(fā)熱等癥狀;脾主肌肉,濕熱困脾,外泄體表,則手足皰疹;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脾開竅于口,肺脾濕熱上熏咽喉,故見咽喉紅腫、口腔破潰。根據(jù)濕熱程度,汪師將本病分為熱重于濕、濕重于熱。熱重于濕者,則皰疹色紅,皰疹周圍紅暈明顯,口腔潰瘍較多,熱勢較高,舌紅苔黃,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濕重于熱者,丘疹淡紅,皰疹周圍紅暈不顯,口腔疼痛不劇,熱勢不著,舌淡紅苔黃或白,治療應以利濕解毒為主。本病初期多表現(xiàn)為風熱夾濕,部分患兒高熱持續(xù),表現(xiàn)為熱毒熾盛,疾病后期可出現(xiàn)肺胃陰虛或脾胃氣虛證。該患兒發(fā)病時間短,反復高熱,夾有鼻塞流涕等外感癥狀,舌苔黃膩,納差,大便爛、臭穢,故辨證為風熱夾濕證,處方以疏風清熱解毒為法。處方中加用六一散利濕,焦山楂、焦神曲運脾化濕,旨在分消濕熱,有濕去而熱孤之意。治療切中病機,故僅服2劑發(fā)熱已退。復診時熱象已減,但因熱病傷陰,呈現(xiàn)肺胃陰傷證,出現(xiàn)手足心熱,口干喜飲,大便于結,舌紅少苔等,故二診以清解余毒,益氣養(yǎng)陰為治法,方選沙參麥冬湯合竹葉石膏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