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當代年輕人生存現(xiàn)狀:一邊垂頭喪氣,一邊假裝努力【復旦梁永安】

【“感覺什么都懂,但是過不好這一生”-來聽梁老師深入分析!】
到底是一個真實的理想?
還是一個空幻的理想?
如果是真理想,你自己有信心的話,你扣1
如果你覺得是不那么踏實,甚至是個假理想,你就可以扣2。
就是你的那些向往,然后它都是有一種很透明,很難伸出根須來,然后跟這個土地銜接。
其實你自己認為以前的就是那種理想主義,其實它并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假理想,
你要好好的想想,你原來這個理想它到底是什么?有多少根據(jù)?
大家好,我是梁永安,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覺得很喪,這個很喪什么意思?就我看一些評論就覺得活得很有點肌無力,感覺就什么道理都懂,可惜就這個人生就是過不好,然后每天都是在自己不喜歡的生活里邊一天到晚忙,就這個感覺,心里邊特別想活,生活在別處,但是又沒有改變的這么一種力量,或者說勇氣。也就是說我們的向往遠遠大于我們的行動,或者說大于我們的這樣一種能力。
雖然到了這個一年過去,覺得自己毫無長進,不但毫無長進,最后覺得生活越來越渙散了,那是不是也處于這個狀態(tài)?
那么有的話你覺得有可以扣1,如果沒有的話扣2,那么我們也有一個相互的了解

其實這種生活的無力感和沮喪感,這個是非常正常
就是你那幾年很年輕,你很熱情,慢慢然后你的環(huán)境在學校里或者怎么樣,你形成的一些想法。
但是往往很多人就感覺一畢業(yè)進入社會,頓時就覺得就太難了,那就不一樣,再堅持就很麻煩。所以有的人就感嘆自己是不是以前太理想主義了?
其實我要說這個問題更是一個誤區(qū)
其實你自己認為以前在就是那種理想主義,其實它并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假理想。
為什么說是假理想?
因為它并沒有滲透到社會生活里面去,它并沒有生活的依據(jù),都是我們從書本上或者從間接的地方吸收到的。這個我們說在這個世界上有時候就會構造出一個自己的覺得特別美好這個追求,而且但是這個里邊又完全是沒有一個社會的實踐,所以沒有自己的一個非常好的在生活里面的這種淘洗,那這樣的話他就很難,我經(jīng)常遇到一些人說是,誒呀,當年還是個文青啊,現(xiàn)在想想都慚愧。
你當年是個文青,恐怕也是個假文青吧?你說真的愛文學的話,那你會放棄不了的。
所以我們說在這個過程里面,我們看世界上真正的去有這個理想的人,他必然是有積累的,他必然是很踏實的。
所以你看這個巴爾扎克,當年他要追求他的理想,什么理想?就文學寫作,家里就完全不同意,結果他堅持要寫,家里人說給你 3 年時間實驗,你能寫出來就承認你有這個才能,寫不出來你就不行。你看他堅持 3 年,就是他的這個堅持是干一件事情,是個實踐性的,實踐性,而且是他是建筑在自己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好里面,也是在他的天賦里面,
所以就是我們說一個人不是說我們嗯不應該去追求
而是說我們一切追求都是從
1自己的那個內(nèi)心里邊的成長,
2從我們現(xiàn)實生活里面的那些認識,
3我們積累的那些經(jīng)驗
4那些東西從里邊然后看到一種理想
這種理想里邊既有那種超越性又有它的豐富的現(xiàn)實的依據(jù)。是這樣的話它才會有一個那種所謂的理想,它是有內(nèi)核的。所以我們這有很多理想,是我們可能原來在想象的時候它就不具備現(xiàn)實性,所以那個美是透明是非常單薄的,所以一碰到這個現(xiàn)實的阻力的時候,立刻就不行了。
所以有的人說自己理想破滅是個悲劇,其實我有時候聽著我覺得就覺得不一定是這樣吧,恐怕那個悲劇也是個所謂的理想破滅,也是個人為的說法。其實可能根本就沒發(fā)生什么悲劇
因為原來其實也沒什么真正的理想,都是自己的那種幻想、虛想。
所以這個地方其實我是非常想了解,



就是大家自己對自己的理想有什么評價?
到底是一個真實的理想?
還是一個空幻的理想?
如果是真理想,你自己有信心的話,你扣1
如果你覺得是不那么踏實,甚至是個假理想,你就可以扣2。
可以判斷一下,因為我覺得這個有一個追求,它比沒追求好,
我們年輕,年輕有時候可能就是從一個追求一個有點虛幻性的理想,但是可能追著追著認識了世界,認識了自己,相反慢慢的轉化,真的就摸到自己的那個要去終身投入的生活去了。
所以我覺得真正你的那個追求一個更美好的生活,它其實是一個了解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


任何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這樣的,你要理解,你要去追求一個東西的時候,
你第一步你其實是個愛好者,你是對這個東西有喜歡,但是這個還很淺。我們在這個愛好者這個層次上可以有很多虛幻的,比如說看到一個人彈琴覺得特別好接他或者什么也很喜歡,覺得很好很好,但自己一試就不行了,所以喜歡和你自己去做那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然后第二步是一個什么呢?就是學習者,你比如說你喜歡梵高的話,好,你喜歡它,如果你停留在看畫冊,那叫什么喜歡?那里邊那種強烈的外光,那種大葵花的那種里邊的象征,方方面面,你真正去喜歡的東西,你就是個學習者,你要了解梵高的從小到大,他經(jīng)歷那些痛苦,他的孤獨,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他的探索,你這個才是真正的你。
這個時候一邊喜歡已經(jīng)變成了學習者,然后你有余力,你是不是要跑到法國普羅旺斯,你要去看待生活過的地方,你馬上感覺到生命,體會到不是一本簡簡單單的畫,你體會到一個梵高的生命了,這個時候你兩個之間就共振,然后梵高也在調(diào)動你,你自己也在不斷的成長。

然后你可能就慢慢的進入一個生產(chǎn)者的角色,這個生產(chǎn)者一開始個初級生產(chǎn)者,你開始也要表達自己,你要表達出一種梵高式的一種激情,那么可能你可以通過音樂的反思,也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也可以通過文學的方式,


就是你有種不可遏制的內(nèi)心的那種激情,你要去表達,但是你表達的不好,你達不到那個水平。這時候你就要學習,你才發(fā)現(xiàn)欠缺太多東西,你自己,然后你人生就這樣建立起來了,然后你要必須學色彩,學構圖,學個地人文歷史方方面面精神。
就是你通過這么一個熱愛,從喜歡開始,一步一步的,最后你走向了專業(yè)化,變成一個特別杰出的一個生產(chǎn)者,所以這就是我們說從抽象就熱愛,最后真正落實到了我們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人生。
就是我在這個日本的時候,我也是覺得挺受感動。我看到大阪電視臺上有一個中年婦女在教布藝, 40 多歲了,她就是大學畢業(yè)以后,后來工作沒兩年結婚了。結婚以后像日本大多數(shù)女性一樣,變成職業(yè)太太了,在家里帶娃,結果到了 40 多歲,娃都大了,自己一個人時間也多了。干什么呢?她覺得突然覺得茫茫然,她想起來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畫畫,她就忽然覺得畫畫是有點來不及了,但是她忽然覺得那些色彩涌在眼前,他覺得特別高興,特別想把它拾起來。后來她就開始做什么?做布藝,這個跟畫畫一個相通之處。騎著個自行車在大阪大街小巷轉,去到各種碎步,要碎布要回來以后在地板上東拼西拼,她就發(fā)現(xiàn)自己缺太多東西了,色彩學,這種構造學,包括布藝學,包括什么什么太多了太多,所以她就要學,生命全部調(diào)動起來。所以調(diào)動起來之后,她就開始拿著做床罩,做各種的窗簾,做包,做什么,后來真是有自己的天賦。
你看這個中年女人變成日本特別技術的布藝家,最后在電視上開專欄教這個,是個品牌已經(jīng)變成
就是熱愛這個東西是不斷深化的過程,一旦深化就停不下來,因為你從一個愛好者最后變成了學習者,最后變成了個生產(chǎn)者。



三步你就永遠不可能放棄!
所以這就是我們的人生,
所以你坐在那里感嘆,那是不斷地在荒廢自己,
而是行動,不是憑空的。你總要有一種這樣一步一步的走的,那么這樣一種力量,也有一種認識一個人,我覺得你自己內(nèi)心深處對一個東西有感興趣,其實它有人性的基礎,有你特性的基礎,天性的基礎,你要讓它長出來,這個長出來是要通過誒日日月月一點一點地去學習和打開才能達到。
就像一朵花,必須有土地,必須有根,它才這樣長出來,然后你的生活才能建立起來。


我們自己有時候不能輕易的說我的理想破滅了,什么什么,你要好好的想想你原來這個理想,這到底是什么?有多少根據(jù),所以這時候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機會我覺得是真的是特別好,
這機會特別多,所以需要一種力量,需要一種勇氣,所以千萬不要喪,所以我覺得喪有點可惜。
當代我們的青年人都那么聰明,所以就說這個時候我們其實是可以充分的發(fā)揮了自己。但我知道雖然喪的實際上有時候是年輕的時候的一種狀態(tài),是一個過程,其實也是我們自己內(nèi)心深處給自己的一種寬慰,也有這個,當然也有這個要因素,也有點自嘲,然后通過這個方式獲得一種緩解,自己和社會進行一些調(diào)整。
所以我就希望能夠在這個過程里面,我們還是經(jīng)過一段上,經(jīng)過一段自嘲之后,我們還是能夠有一個特別有力量的這樣一個向前,有一個新的探索性。好,今天我們的視頻就到這里,如果你喜歡這個分享的話,希望你可以動動手指,這個一鍵三連,有什么想法和觀點也可以留言,或者是在彈幕上,我要找時間哎,然后我要跟大家一起,互動。然后我是梁永安,和我一起同舟共濟,做新時代的一個旅行者。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