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籌交錯”的“觥”長什么樣子?
執(zhí)筆 | 揚? ?靈
編輯 | 古利特
“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p>
這句詩出自宋朝歐陽修《醉翁亭記》,“觥籌交錯”用來形容酒杯、酒籌雜亂擺放,突出聚會時的熱鬧場景,觥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主要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今天帶領(lǐng)大家了解“觥”這個古老的酒器。
實際上,觥的容量比一般酒杯大,后來人們也將容量大的酒器稱為觥。清末史學家王國維《觀堂集林·說觥》中說有蓋,作為牛頭形的為觥,其無蓋的為匜,長久以來對觥的形狀,沒有正確的認識,有關(guān)的古籍圖錄中,也未發(fā)現(xiàn)有著錄。
王國維認為,自宋以來,所謂者有兩種,其中一淺而鉅,有足而無蓋,其流狹而長;另外器稍長小而深,或有足,或無足而有蓋,其流侈而短,蓋作牛首形,他認為后一種稱為“觥”。
由此不難看出,觥最特別之處是它的造型,整體看是動物形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器身布滿動物飾紋,富有動感和藝術(shù)感。觥的基本樣式包括橢圓體龍首蓋圈足式、橢圓體象首蓋圈足式、虎鳧合體式、長方體龍頭蓋圈足式、長方體垂角獸頭蓋圈足式、橢圓體龍頭蓋鼓腹內(nèi)隔式等。
不同的樣式,在設(shè)計和紋飾上也有著不同的講究,比如,橢圓體象首蓋圈足式,器形稍高,截面橢圓形略短,圈足亦高,蓋前端為象首卷鼻,后部為獸面,器腹飾咸組的獸面紋,和蓋的造型紋飾不相連屬;虎鳧合體式,器體為鳧形,鳧頸即為鑿,兩翼居中,后尾延及前流,蓋前端為虎頭,后端為豎耳的鷙鳥頭,造型特異……
牛形銅觥是觥的典型代表,長為19.8厘米,高為14厘米,從整體來看很像一頭水牛,雙眼炯炯有神,昂首注視遠方,牛角微露鋒芒含著自然的殺氣,周身密布著各種紋飾,以云雷紋為地紋,鳳鳥紋、夔龍紋、獸面紋等混雜在一起構(gòu)成了主紋。這件文物給人一種古樸厚重的感覺,細節(jié)之處也被刻畫得非常到位,形象生動逼真,將造型設(shè)計和實用性完美融為一體。
再來看一下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獸面紋觥,通高15厘米,寬20厘米,重0.72kg,觥失蓋,橢圓形體,口上有流,鋬上鑄一獸首,高圈足,流、腹、足上起扉棱。通體以雷紋為地紋,飾獸面紋和夔紋,紋飾華麗,工藝精美,是難得的上佳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觥在古代不僅是酒器,也是一種重要的禮器,用來表達對客人的尊敬和歡迎,也象征著君臣之間的信任?!对娊?jīng)·小雅·角弓》中“舉觥勸侯嬴”的詩句,形容賓主間相互敬酒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