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驚愕交響曲
我就是要寫一部“驚嚇音樂”.讓他們嚇一跳.——海頓 海頓出生在奧匈邊境一個叫羅勞的村鎮(zhèn),父親是世代相傳的車匠,母親是貴族府中的廚房工。海頓在家中排行第二,他有11個兄弟姐妹。家境貧苦迫使他不得不從小就挑起生活的重?fù)?dān)。但苦難的童年并沒有扼殺海頓的音樂才華;相反,是民間音樂和教堂音樂給了他日后更多創(chuàng)造的靈感。 6歲時,海恩堡教會合唱團的指揮弗蘭克看中了他,并把他帶到合唱團唱彌撒曲,開始學(xué)習(xí)樂理和小提琴,從此踏上艱難的音樂求學(xué)之路。由于天生好嗓子,兩年后他被著名的維也納圣斯蒂芬教堂合唱班選中,并開始學(xué)習(xí)鋼琴。但16歲時,海頓到了變聲期,甜美的歌聲開始變的沙啞。1749年的一天,奧地利女王在欣賞圣斯蒂芬教堂唱詩班的優(yōu)美合唱時,突然合唱隊里出現(xiàn)一個很不和諧的聲音,女王當(dāng)場挖苦道:“這孩子的聲音聽起來像只烏鴉!”從此,海頓不得不結(jié)束唱詩班的生涯,流浪街頭靠拉琴賣藝求生。 此后十年是他最為艱苦的歲月。當(dāng)過仆人、看門人、送信員、擦鞋匠,做過家庭教師,寫過歌劇,做過大提琴手,任樂隊隊長。一切苦難都阻止不了海頓的音樂夢想,雖然一貧如洗,但他始終堅持著,最終成為一代名家。
在接到英國倫敦小提琴家所羅門的邀請,海頓于1791年新年到了英國,舉辦了幾場個人作品音樂會。與以往的演奏一樣,現(xiàn)場觀眾都是貴族階級,這些人總是衣冠楚楚,珠光寶氣,附庸風(fēng)雅,聽音樂會只是在炫耀自己的品味高罷了,至于是否真心,未曾可知。音樂會進行時,那些淑女少婦往往一幅心不在焉的樣子,沒幾個人在認(rèn)真品味音樂的內(nèi)涵,有的還竊竊私語,更過分的甚至昏昏欲睡。 海頓最反感這樣的觀眾,在當(dāng)時的大背景下,所謂的高雅音樂只是為皇室和貴族階層服務(wù),這樣的情景幾乎每一場音樂會上都要出現(xiàn),令他萬分沮喪。但這種踐踏作曲家尊嚴(yán)的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海頓決定寫一首特別的曲子,作為一份特殊禮物送給那些心不在焉的“闊太太們”,這就有了《第九十四交響曲》。 1794年,海頓再次來到英國,為《第九十四交響曲》進行宣傳。首演那天,音樂廳座無虛席,臺下的人們漏出一副十分期待的神情。海頓微笑著向觀眾致意后,轉(zhuǎn)身指揮樂隊開始演奏。開篇的小提琴非常輕柔,猶如一首安詳?shù)膿u籃曲,這樣的曲調(diào)不出意外使得一些貴族淑女昏昏欲睡了。 這正好中了海頓的小圈套,他故意在第二樂章安詳柔和的弱音演奏后,突然加入一個全樂隊合奏的超強屬七和弦,把臺下的貴婦們突然震醒。她們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頓時慌成一團,有的甚至從椅子上跳起,跌跌撞撞的逃向大門,可謂丑態(tài)百出。
至此《第九十四交響曲》一炮打響,人們?yōu)榇藢⑺诿绑@愕”,所以它也叫《驚愕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