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人·老頭樂·如意與“拉耙”
天氣漸漸轉(zhuǎn)涼了,身上的衣服也加厚了。不過,走路走急了,干活干多了,卻還是容易出汗。那時候,往往背上就有點兒發(fā)癢。但衣服厚,手抬不高,伸不進衣服里,解不了癢。這便自然地想到了各家各戶都備在那里的用來搔癢的“不求人”。

錢鍾書先生的筆記里,慣于記錄那些有生活趣味的東西,“不求人”也是其中之一。他錄南宋王十朋《梅溪后集》卷十八中的一首《不求人》的詩,曰:“牙為指爪木為身,撓癢工夫似有神。老病不能親把握,不求人又卻求人?!辈⒃诎凑Z中又引出他“記憶庫”里的不少“鏈接”,比如梁山舟《頻羅庵遺集》卷七有《不求人銘》云:“不求人,卻求爾。求爾爾無知,還憑我自己?!庇旨端臅吩疲骸敖裼袩o名之指,屈而不信(信,伸也)。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老者安之,乞人不屑也?!?/p>
這是集了《四書》里《論語》《孟子》中四處的句子,移用到“不求人”的身上,卻是那樣地貼切。
錢先生對于這樣的文雅“玩笑”最是有興趣,忍不住批了兩字:“尤妙”。那興致盎然的樣子,可以想見。
這個搔癢的東西,我直接從周圍親朋口中聽來的叫法,那是另外兩種:一為“老頭樂”,我那自小在北方長大的老丈人習(xí)慣這樣稱謂。這種叫法也有趣味,大約老年人皮膚較為干燥,背上容易發(fā)癢,而手又不比年輕人靈活了,借了這個抓癢的工具來聊且過過癮,那真是特別的一樂。
不過,看上面鍾書先生引用的王十朋的詩,其中“老病不能親把握,不求人又卻求人”這兩句,是說老弱得連個“不求人”也拿捏不住,只能把“不求人”再交到別人手里,“求人”解癢了。那么,“老頭樂”到了最后,又有點“樂不盡興”了。
另一種叫法是從自小生活在一起的祖父母那里聽來的,應(yīng)該是上海本地的方言。自己小時候常常有點“作”,背上癢就立時三刻要老人伸手“搔搔伊”,老人一時顧不上,便會拿過那個搔癢的工具說:“用拉耙自己搔搔?!边@個“拉耙”是根據(jù)聽來的方音(labuo)擬寫的,到底可用哪兩個字,沒有把握。問了不少人,也沒有結(jié)果,后來微信問了原來嘉定博物館的嘉定歷史民俗專家陶老先生,沒過幾分鐘,陶老便“回了信”:對的,嘉定方言就稱“拉波”。當(dāng)然,陶老也是用了兩個擬音字。我想,可能還是用“拉耙”兩個字比較好,“拉”就是滬語“抓、搔”的用語,“耙”或者就是《西游記》里天蓬元帥“豬悟能”的那柄九齒釘耙樣的東西,與“不求人”有幾分相似,因相似而連類稱之了吧。
平日翻閱古籍,可以知道“不求人”還有一個古雅的名稱叫作“如意”。搔癢不是容易事。搔不到癢處,實可以越搔越癢,心里難受;但搔到了癢處卻是用力過猛,又容易轉(zhuǎn)癢為痛了。過猶不及,只有恰到好處,那才算“解恨”,稱之為“如意”,實沒有一點夸張不實之處。
“如意”兩字之所以給人古雅的感覺,完全是因為,一個是佛具里面有一種也叫做“如意”;另一個是后來中國文化里面把云頭、靈芝樣的玉如意視作高貴的吉祥之物。
其實,作為佛具的“如意”最初也是很實在的,“蓋講僧尚執(zhí)之,私記節(jié)文祝辭于柄,以備忽忘。手執(zhí)目對,如人之意”。至于作為吉祥之物的玉如意,最初當(dāng)然也是代表了祈求平安幸福的那一點人人心里都有的愿望,但如果一味地“爭豪競奢”,以為越是名貴的便越是有福分,那倒還不如“手所不到,用以搔抓”的“如意”,來得更為“如人之意”,舒適而且心安。(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