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數字人文 | 文理交融,相得益彰——數字人文概覽

2023-06-23 21:28 作者:翻譯技術點津  | 我要投稿

前言

2023年4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備案和審批結果。在最新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中,數據科學、無障礙監(jiān)管、生物材料、數字人文等專業(yè)都被列入新增專業(yè)名錄,其中“數字人文”專業(yè)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以傳統(tǒng)觀念理解,“數字”屬于理科,“人文”則屬文科,似乎不相兼容。而事實上,數字人文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已有了數十年的發(fā)展歷史,且廣泛運用于歷史、文學、檔案、圖書等多個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01
數字人文基本定義
“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一門新興的、交叉性的學科,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定義為“信息技術與文學、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學等傳統(tǒng)人文學科融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的術語”。清華大學數字人文編輯部在《數字人文》創(chuàng)刊號中亦指出:數字人文是“借助計算機和數據科學等方法和手段進行的人文研究,究其性質是一門交叉學科,也是一種方法論。它將數字技術運用于人文闡釋,是由媒介變革引發(fā)的知識生產范式的一次轉型?!?/span>數字科學的研究對象是計算機、微電子,而人文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精神世界及文化遺產,二者看似不相通,但隨著信息技術對世界的影響日益增大,以數字信息技術為方法來研究人文領域的問題不僅成為了可能,更成為了人文研究的活躍方向。

02
數字人文發(fā)展歷程
早期數字人文被稱作“人文計算”(Humanities Computing),其意在于強調計算機技術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1949年,羅伯托·布薩神父與IBM公司合作,為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編制拉丁文詞匯索引,自此人類開始了關于人文計算的探索。1973年,文學與語言學計算協(xié)會(The Association of Literary and Linguistics Computing)正式成立。到上世紀90年代,“人文計算”作為一種獨立的交叉學科,日益受到學界的關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文計算”的研究也從文學、語言學領域日漸拓寬,研究對象也從單純的文本內容走向了超文本、多媒體。同時,互聯(lián)網不斷普及,現(xiàn)代計算機的功能也早已超越“計算”范疇。2001年,隨著《數字人文指南》(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的出版,新名詞“數字人文”取代了“人文計算”,為研究者所普遍使用。在國際知名高校,如倫敦國王學院、麻省理工大學、馬里蘭大學等,數字人文的研究中心相繼建立。數字人文研究也受到諸如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國際圖書館聯(lián)合會、國際數字人文組織聯(lián)盟等組織的資助。在中國,數字人文作為一個外來概念,最早在2009年由武漢大學的王曉光教授介紹到國內。2011年,武漢大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數字人文研究中心,2012年,臺灣大學也正式成立“數位人文研究中心”,有關中文文本的數字人文研究項目紛紛凸顯出來。2023年4月6日,在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備案和審批結果中,數字人文正式進入了最新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數字人文的發(fā)展歷程,是一個研究方法持續(xù)進步,關注領域不斷拓展,學科門類深度融合,學術影響日益擴大的過程。


(圖片來源:http://www.allc.org/、“數字人文資訊”公眾號)

03
數字人文研究對象與方法
由于數字技術的應用,數字人文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均不同于傳統(tǒng)人文學科研究。一方面,數字人文的研究對象不再是傳統(tǒng)紙質文獻,而是將紙質文獻進行掃描等技術處理后形成的數字化資源或衍生性數字資源以及原生性數字資源,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另一方面,數字人文以語料庫和數據庫為研究平臺,利用數字化技術、數據管理技術、數據分析技術、可視化技術、VR/AR(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技術以及機器學習技術等,采用文本分析(包括詞頻分析、共現(xiàn)分析、關聯(lián)分析等)、內容(主題)分析、時序分析、空間分析、社會關系分析和可視化等研究方法開展人文學科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相較于傳統(tǒng)文科,數字人文更加關注信息檢索與聚合能力。2023年5月,在張成智、王華樹于《中國科技翻譯》上發(fā)表的文章中,特別強調了“搜商”的概念,即人類通過搜索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在數字人文時代,減少搜索時長,降低搜索頻次,提高搜索效率,意味著更強的研究能力。作為新興文理交叉學科,數字人文在不同領域均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如歷史學研究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歷史地理可視化、文學研究的文本數據挖掘、語言學研究的語料庫語言學和計算語言學,以及翻譯學研究的語料庫翻譯學。

04
數字人文研究內容與技術
數字人文學科的研究內容經歷了由單一走向多元的過程。數字人文研究的具體內容已跨越了文學、語言學、哲學、歷史學、藝術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多個領域。部分學者也對數字人文研究的宏觀層面做了劃分,如朱本軍和聶華于2016年指出,數字人文的內容主要集中于三個層次:一是人文數據庫的構建,二是對數字人文工具的開發(fā)利用;三是創(chuàng)新人文研究方法與研究范式。數字人文研究的一大特點,就是將計算機科學和數據處理技術廣泛運用于人文社科的研究當中。在持續(xù)的探索中,該學科逐步建立了以數字化技術(如掃描、拍攝)、數字管理技術(如文本編碼、語義搜索)、數據分析技術(如文本分析、地理空間分析)、數據可視化技術(如知識地圖、場景模擬),以及新興的虛擬現(xiàn)實和人工智能等為主的一整套數據獲取、分析、分享技術。這些技術為人文領域的研究范式創(chuàng)新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使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量化研究的手段得以推廣。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百度賬號)

05
數字人文研究的社會價值
經過數十年的發(fā)展,國內外數字人文學科已然走出了單純的書面文獻研究,不再拘泥于文字考據和理論空談,而是積極關注社會文化議題,與各類組織機構一道服務于群體精神文明的建設。毫無疑問,今天的數字人文正如數字經濟一樣,具備了重大的社會價值。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以下三個層面:
一是促進文化資源的開放共享。隨著數字媒介環(huán)境的發(fā)展,目前在網絡上,已經存在許多開放的數字平臺,如全球性的世界數字圖書館項目(World Digital Library),區(qū)域性的法國盧浮宮“全面數字化藏品”、中國數字圖書館以及虛擬工程“數字敦煌”等,這些項目有力地整合了線下圖書館、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可以向大眾提供更加便捷的文化教育服務,也給人文學者的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過去兩年間,由于新冠疫情的蔓延和元宇宙概念的興起,這些數字化人文平臺進一步走進了大眾的生活,使人們足不出戶亦能享受人類的精神文明產品,也讓學術界獲得了更為高效、精準的信息捕捉和檢索能力。
二是助力集體記憶的書寫建構。歷史學是數字人文所關注的重點領域,在過去,通過口耳相傳、勒石刻碑、筆墨書寫等方式記錄的歷史,常常隨時間推移而遺失損毀。如今,數字人文學者與企業(yè)、地方政府聯(lián)手,通過數據的方式,保存了大量歷史信息,使不少集體記憶免遭遺忘。馬里蘭人文科技學院主持的“美國黑人歷史文化和數字人文項目”記錄了美國多種族社會中黑人族裔的歷史變遷與其文化活動,有利于非裔族群構建民族身份認同,推動社會多元文化發(fā)展。我國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也于2021年運用AI技術,復原張純如女士的形象,讓參觀者在虛擬人物的講述中進一步感受其精神意志,銘記歷史真相,傳承復興使命。
三是推動國家話語的塑造傳播。當今世界是多極化、多元化的世界。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員流動、經濟交互帶來了巨大便利,也推動了文化傳播與文明互鑒。在此背景之下,推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提升我國國際形象的重要手段。數字人文通過新興技術,挖掘了大量文本資源,為我們講述中國故事,展現(xiàn)中國氣度注入了新的動力。王華樹、劉世界在“數字人文視域下譯者數字素養(yǎng)研究:內涵、問題與建議”文中指出:對于國家而言,譯者數字素養(yǎng)程度影響著中國路徑、中國模式、中國文化軟實力、中國國家形象和國際話語體系建設等大局。在此方面,不少學者都已做出了貢獻,如曲阜師范大學秦洪武、孔蕾教授建立數據庫研究中國儒學的海外傳播與接受,河南大學劉澤權教授以量化方式研究名著《紅樓夢》的海外譯介,西安外國語大學黃立波教授利用語料庫比較分析毛澤東著作譯本對國家形象的建構意義,這些典型成果也為推進相關研究提供了可參照的路徑。



結語
自古至今,人文學科的發(fā)展幾經演變。古時人們通過殘存的竹帛石刻研讀文史,文藝復興之后,印刷術的出現(xiàn)讓知識和文化得以迅速普及。二十世紀以來,各人文學科不斷派生出新興概念與門類,極大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時至今日,數字人文正引領新一輪研究范式的革新,為我們解讀人文、創(chuàng)造精品打開了新的視角。在數字化融入生活各個方面的未來,可以相信,數字人文亦將大有可為。

本文涉及參考文獻:
[1]張耀銘.數字人文的研究與評價[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05):5-7.
[2]饒俊麗.數字人文的發(fā)展演繹——從數字符號到人文向度[J].圖書館論壇,2018(05):1-5.
[3]朱本軍,聶華.跨界與融合:全球視野下的數字人文——首屆北京大學“數字人文論壇”會議綜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05):16-21.
[4]黃立波.基于語料庫的毛澤東著作書面口語體特征英譯考察——《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三個英譯本比較[J].外語研究,2022(05):83-90.
[5]黃立波.毛澤東著作早期翻譯考察(1927—1949)[J].亞太跨學科翻譯研究,2021(01):31-49.
[6]孔蕾,秦洪武.儒學海外傳播話語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2018(03):78-83.
[7]孔蕾,秦洪武.儒學核心概念海外傳播及受納分析:以“禮”為例[J].外國語文研究(輯刊),2021(02):167-185.
[8]劉澤權,春娥.《〈紅樓夢〉多譯本量化研究》[J].紅樓夢學刊,2023(01):201.
[9]劉澤權,湯潔.王際真與麥克休《紅樓夢》英語節(jié)譯本風格對比——基于語料庫的考察[J].紅樓夢學刊,2022(02):255-277.
[10]張成智,王華樹.數字人文時代譯員搜商調查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23,36(02):5-7+11.
[11]王華樹,劉世界.數字人文視域下譯者數字素養(yǎng)研究:內涵、問題與建議[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3(02):70-79.
特別說明:本文在撰寫時有參考學界已有成果,僅供學習交流,如有不妥歡迎后臺聯(lián)系小編

- END -

翻譯技術教育與研究——數字人文專題組由兩大模塊組成(數字人文模塊、專家訪談模塊)。數字人文模塊致力于通過原創(chuàng)和轉載為廣大語言類專業(yè)師生、翻譯學習者提供國內外數字人文視域下翻譯研究領域前沿動態(tài)、經典文獻回顧、數字人文資訊轉載及學術會議追蹤;專訪模塊旨在通過采訪數字人文及翻譯技術領域專家,為廣大讀者傳遞大咖的啟迪之聲。歡迎大家積極留言,為本組建言獻策!

原文作者:張奕揚 符乃文


文章編輯:陳柯淼

審核:王贇 鄧卓言 何帥 李筱純


項目統(tǒng)籌:張奕揚


數字人文 | 文理交融,相得益彰——數字人文概覽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曲阜市| 沅江市| 西宁市| 宜兰县| 浦北县| 体育| 凤庆县| SHOW| 河东区| 唐山市| 临西县| 天峻县| 凤城市| 黎城县| 玛纳斯县| 兴城市| 清水河县| 汽车| 万州区| 厦门市| 民权县| 宣威市| 东明县| 平舆县| 博兴县| 舞钢市| 襄城县| 兖州市| 乐至县| 肇东市| 富阳市| 如东县| 大同市| 巴南区| 宝鸡市| 洪泽县| 徐水县| 太康县| 青浦区| 卢龙县| 丹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