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si談新科鋼琴大賽冠軍:天才最不該缺少的是“人性”
本文首發(fā)自公眾號:Yusi音樂審美養(yǎng)成
未經(jīng)允許嚴禁任何形式轉載?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古典音樂界發(fā)生了一件令人矚目的大事——經(jīng)過半個多月的角逐,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正式落幕。韓國18歲選手Yunchan Lim(林允燦)拿下冠軍,成為全世界古典樂迷討論的焦點。

而備受國人矚目的中國選手孫榆桐,遺憾止步于半決賽。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是世界四大重要的鋼琴比賽之一。1958年,美國鋼琴家范·克萊本在當年的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鋼琴項目拿到第一名,基于當時美蘇冷戰(zhàn)的背景,拿獎后的他瞬間成為了美國的寵兒。

1962年,以范·克萊本名字命名的鋼琴比賽在德克薩斯州的沃斯堡舉行,之后每四年舉辦一次,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我國青年鋼琴家張昊辰曾在19歲時獲得這項比賽的冠軍。

而這次的新科冠軍Yunchan Lim也是少年成名。14歲登上了國際音樂舞臺,在各項青年鋼琴比賽中收獲了不少榮譽。年僅18歲的他,早已開始出現(xiàn)在韓國各地的演出中,有著非常豐富的演出經(jīng)驗,被稱為新一代的鋼琴“天才”。

去年肖賽期間,我們曾做了一系列節(jié)目為大家分析肖賽選手的水平。相信很多人也會好奇:這屆范·克萊本比賽選手的水平到底怎么樣?這位冠軍實至名歸嗎?中國選手孫榆桐未能進入決賽,到底輸在哪?
了解本屆選手水平
在最新一期的視頻節(jié)目中,我們通過帶著大家對比聆聽的方式,剖析了進入半決賽的幾位選手的水平。

簡單來說,除了冠軍之外,其他幾位選手的水平都比較平均,并且在真正的自我表達上有所缺失。孫瑜桐的淘汰,只能說是在大家實力水平相當?shù)那闆r下,運氣也不是特別好。
至于“英雄出少年”的韓國冠軍Yunchan?Lim,確實可以算做是目前古典音樂標準下篩選出來的好苗子:有一定的天賦,且技術較成熟。比起去年的肖賽冠軍劉曉禹,在表達上更自如更生動。
說起來,近些年韓國的古典樂壇確實是人才輩出。在Yunchan?Lim之前,2015年趙成珍在肖賽拿到金獎,2017年鮮于藝權也曾在范·克萊本鋼琴比賽中奪冠。

如果我們留心的話,會發(fā)現(xiàn)近些年韓國在文化、藝術領域的確有著非常明顯的進步與成就。從綜藝、娛樂,再到電影行業(yè),只要是韓國出品,就代表著細膩成熟。這是韓國文藝行業(yè)高度工業(yè)化的必然結果。
音樂行業(yè)也是同樣。
韓國選手的演奏,往往很注重技巧的訓練,深耕于樂譜中的細節(jié)。我們聽到Yunchan Lim和他的前輩趙成珍的演奏一樣,有個鮮明的特點:非常細膩,追求極致的音色效果。而這樣的演奏,顯然是需要大量練習與付出的。

現(xiàn)實中也是這樣,韓國鋼琴生之間其實是非常內卷的,每天練琴十幾個小時的大有人在。
Yunchan Lim在賽后采訪中,也坦言自己來到沃斯堡后從未出門看看,而是把所有的業(yè)余時間都用在了練琴之上。足以見得這位韓國年輕選手的努力和對自己要求的嚴苛。

本屆新科冠軍缺點啥?
那么,如此努力的Yunchan Lim算得上天才嗎?
顯然不能如此輕率地下結論。
我們前面說了,在當下古典音樂的評判標準下,Yunchan Lim確實足夠出色:技巧強大、細節(jié)到位、音色完美。但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這些可控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標準,真的是好音樂的標準嗎?
答案其實是否定的。
再強大的技巧,再驚人的細節(jié),都可以通過訓練打磨出來。但作品里的“人性”、“風格”這些更深層的內涵,如果沒有一定的天賦、閱歷和個人魅力,是很難單純通過練習培養(yǎng)出來的。

所以,好音樂的標準,是在音色、技巧等淺層標準的基礎之上,還有強烈個人風格的人性化表達。
而沒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是這位新科冠軍身上最大的缺憾。
Yunchan Lim所彈奏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確實是非常熟練且完整地彈奏了出來,甚至音色也打磨地非常極致。但從真正“好音樂”的標準來判斷,卻缺少了一些個人標識和人情味兒。
但我們聽真正的天才——霍洛維茨演奏的“拉三”,會發(fā)現(xiàn)很多段落他根本沒有按照原譜彈奏,卻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甚至成為拉赫本人認證的“最好的版本”。
因為這樣的演奏融入了霍洛維茨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和豐盛的人生閱歷,其中的情感是無可替代的。
是啊,我們回望過去一個個影響力深遠的音樂大師,無一不是有著豐滿的人生閱歷和閃閃發(fā)光的個性品格,而所有的這些,來自他們本身在認真且用力地生活著。

所以,對于Yunchan Lim這樣一位有天賦且刻苦的年輕鋼琴家的出現(xiàn),我們在感到欣喜的同時,其實也有一些惋惜。
他的努力,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夜以繼日地苦練琴技,而是需要補上真正的生活、真實的經(jīng)歷,找回屬于自己的那部分溫熱的、流動的人性,音樂才能真正“活”起來。
當然,這樣的問題并非僅僅出現(xiàn)在Yunchan Lim一個人身上,而是目前大多數(shù)演奏者身上的通病,這也是如今這一套古典音樂評判標準帶來的必然結果:天天刻苦練習走路的姿勢和動作,到最后,連隨心所欲地走路都不會了。

但愿所有熱愛古典音樂的人,都能首先有一個完整、獨立的人格。與此同時,不要被“古典音樂”的標簽所框住,不要局限于當下古典音樂的判斷標準之中,而是力所能及地去了解更多不同類型的音樂,探索更多音樂的可能性。
最后,還是如之前所說,我們支持大家更多地關注這些音樂比賽,但前提是養(yǎng)成自己獨立的審美習慣,而不是去依賴那些并不是那么純粹的比賽結果。
更不必糾結這些比賽的公平與否,畢竟,按照如今比賽的評判標準,顯然是無法發(fā)現(xiàn)并培育出真正的大師,而真正的大師,往往也不會誕生在這樣的比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