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業(yè)大學三下鄉(xiāng):凝聚化學科普微光,圓夢鄉(xiāng)村學子未來
文/杜寶恒 高麗穎 圖/“鋅”火相傳小小化學家團隊
為增強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積極響應全國大學生“三下鄉(xiāng)”“返家鄉(xiāng)”社會實踐號召,7月15日,青島農業(yè)大學“鋅”火相傳,小小化學家赴濟寧梁山實踐團前往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劉廟村,開展為期15天的主題為“致力化學科普,主力學子未來”的愛心支教活動。實踐團隊在偏遠的鄉(xiāng)村土壤上點亮了科學的火花,通過為鄉(xiāng)村學生傳授化學科普知識和實驗
技能指導,激發(fā)孩子們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對化學實驗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潛力。

恰同學少年,用化學科普銜接知識的紐帶
實踐團隊長高麗穎就本次社會實踐的實踐目的、日程安排與部署以及支教預期效果等多方面多次與梁山縣大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進行對接與洽談,團隊成員于7月13日抵達韓崗鎮(zhèn)劉廟村,當地黨支部委員李同運同志負責接待實踐團隊,為團隊成員簡單介紹了韓崗鎮(zhèn)的本土情況,使實踐團對當地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提早適應環(huán)境。
在當地村委委員李秋菊和李月香的指引下,實踐團隊首先開展了主題為“一條照亮孩子們化學科普未來明燈的路”的家訪活動,走進鄉(xiāng)村,深入基層,分別在對22個生活情況較為困難和有留守兒童的家庭進行了走訪。“聯(lián)系每一名困難戶,走進留守兒童家里,送去一份貼心關愛,撰寫一篇家訪手記”實踐隊員杜寶恒在采訪中提及到,“我們邁進偏遠鄉(xiāng)村地區(qū),以誠摯的愛心與關懷,為留守兒童送去一份溫暖與陪伴,使他們不再孤獨。這不僅是一場公益性的關愛之旅,更是借助家訪這一行動,以實際行動助推中國鄉(xiāng)村振興和留守兒童教育的發(fā)展。
此外,隊員們采取“多對一”的交流形式,向家長們闡述了本次支教活動的具體內容安排,向家家戶戶介紹了具有化學與藥學院化學特色的課程體系。實踐團隊提到,本團隊不只是注重知識的傳授,更加注重情感的溝通與交流,不僅使傾聽孩子們內心的訴求,而且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以實際行動陪伴孤單的孩子們,幫助孩子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愛心傳遞,多給予孩子們一份理解與關愛
本團隊為學生們打造了化學科普教學體系,開設化學科普實驗和化學科普知識教學等。在科普課程中,實踐團隊以基礎化學知識、多學科結合的化學、走進化學專業(yè)課這“三步走”為導向,帶領孩子們逐步深入探索神奇的化學世界,由貼近日常生活的常見現(xiàn)象和反應以及人體中的化學,逐步引導學生推開化學的大門,開啟一段奇思妙想的化學之旅,拉近化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實踐隊員通過詳細的科普知識講解和實踐技能操作,向孩子們普及化學基礎知識,并于學習和生活向聯(lián)系。
為提高孩子們的化學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引領孩子們初步認識并探索科學世界,實踐團隊準備了“香草奶昔”“杯中的火山爆發(fā)”“蛋白留痕”“大米愛跳舞”“瓶子吹氣球”“自動熄滅的蠟燭”等22個趣味化學實驗。課堂上,支教老師引用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通俗易懂的把孩子們帶入課堂學習中,每當出先神奇的實驗現(xiàn)象時,孩子們都表現(xiàn)出對化學知識的強烈渴求,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實驗技能和科學思維能力。
點點星光,匯聚成璀璨銀河
“老師,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組成成分同樣是碳,為什么它們長得不相同呢?”“老師,為什么不熟的柿子吃起來發(fā)澀呢?”在授課過程中,孩子們總會有不明白的地方向支教老師提問,這時候也總會有老師為孩子們耐心答疑解惑。實踐隊員注重與學生們的互動和交流,鼓勵學生們提出問題和思考,通過討論和解答,幫助學生們在化學的課程學習中更加深入。
“當我真正置身于鄉(xiāng)村,才能夠深刻體會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未來我希望繼續(xù)投身于教育事業(yè),去祖國最需要受教育的地方去”,實踐隊員杜寶恒感慨道。本團隊的化學支教活動在韓崗鎮(zhèn)劉廟村和楊窯村迸發(fā)出耀眼的科學光芒。通過這次活動,團隊不僅為鄉(xiāng)村孩子們提供科學啟迪,也為鄉(xiāng)村的教育事業(yè)振興做出了貢獻并付出了努力,為孩子們鋪出一條成長成才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