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張志安:大興調查研究媒體要打破“數據迷戀”
編者按:
中共中央近日印發(fā)《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其中調研內容包括,“意識形態(tài)領域面臨的挑戰(zhàn),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新聞輿論引導、網絡綜合治理中的主要情況和重點問題”。
“媒體不能活在數據泡沫中?!贬槍γ襟w在調查研究方面存在哪些不足、應該如何改進,中新社“庖丁解news”獨家對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副院長張志安。張志安表示,大興調查研究就是要實事求是,新媒體時代媒體要重視數據、尊重數據,但不能被數據牽制,不能迷戀數據。
采訪實錄:
媒體要加強自身改革布局
媒體融合目前遇到不少挑戰(zhàn),例如媒體影響力、傳播權力弱化,媒體經營創(chuàng)收困難,客戶端供給過剩等問題。
媒體融合轉型沒有標準答案,大家都想找經驗,但是成功的經驗幾乎都是不可復制的。
1、打破數據迷戀
要看到媒體迷戀數據、迷戀流量的問題。新媒體時代,我們應更重視數據。流量和數據可以佐證報道的有效性。但也存在流量泡沫,媒體需要驅除泡沫,進行自我革命,重視真實數據。
首先,很多數據是重復計算的,比方同一個產品放在不同平臺去推,都會獲得流量。一個人可能通過不同平臺反復觀看一個產品。要區(qū)分哪些是有效瀏覽,哪些只是刷量。
第二,要看數據有否加權。不要隨便為客戶端加權。
第三,從價值觀上來講,那些關注度很高的產品難免會更煽情、更吸引眼球、更娛樂化、更離奇。但以受眾為中心,不是純粹滿足受眾需要。而是既應把受眾當成需要滿足的對象,又要把受眾當成需要引導的對象。不能因為數據而影響了媒體的價值判斷。
我們要重視數據,但不能被數據牽制,不能迷戀數據。數據要歸真,對數據的洞察和運用要恰當、理性,不要為數據而數據。
2、扎實改進文風
要適應不同的平臺、不同渠道的傳播邏輯,要以受眾為中心:對網民要會用網言網語,對老百姓要會說大白話,把自上而下的議題和自下而上的議題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優(yōu)化傳播形態(tài)。
我們應既把受眾當生產者,又把受眾當消費者。在這種新型“產銷合一”的受眾觀當中,媒體去尋找自己新型的話語形態(tài)。要把理論的話語與媒介的話語打通,把政府的話語和公眾的話語也打通。媒體要分層化、分眾化、精準化、科學化進行傳播。
媒體發(fā)展要“擠掉泡沫”
中央為什么推出《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
一方面是為了更好貫徹二十大精神,推進高質量發(fā)展,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另外,我們當前在很多方面面臨挑戰(zhàn)和考驗,國際形勢的變化、地緣政治的影響,都給我們帶來了挑戰(zhàn)。我們要扎實進取,以問題為導向,搞清產生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路徑。
像李強總理在記者會上所言:“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strong>
調查研究就是走向基層、走向群眾、走向一線,從一線里尋找智慧,找到各種問題的根本原因,然后找到化解之道,找到不同的、有效的經驗。
新聞媒體也要直面現實,要真正解決自己的問題,不能浮在空中,不能心存幻想,要擠掉泡沫,擠干水分,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編輯:熊靜怡
責編: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