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認知:如何避免工作厭惡癥?
你煩工作嗎?
每天醒來,一想到接下來要做的工作,你是焦頭爛額老大不情愿,還是滿心歡喜充滿期待?
你可能希望是后一種,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前一種。
所以,才有“星期一綜合癥”、“上班如上墳”這類的說法。
那么,如何解決這種情況呢?
01
首先,我們要認識工作的意義。
工作是被迫的嗎?
是“為了生活,我們四處奔波”嗎?
其實,就算通過工作來解決生計問題是必要的需求,我們也可以讓這件事有更大的意義。
要知道,即使不為了養(yǎng)家糊口,即使我們有了足夠的資本可以不為衣食發(fā)愁,我們也可以去主動工作。
而且,我們本來也需要做一些事,讓我們生活得更充實,讓我們生命更有意義,對嗎?
那么,如果你是為了生活更充實、活得更有意義,去做一些工作,又何樂而不為?何況,做這些事還可以讓我們賺錢解決生活所需?
因此,如果你對于工作有這樣的愿景,就不會厭惡工作。
02
第二,如果要讓我們的工作實現(xiàn)更大的意義,我們就要主動去選擇工作,和優(yōu)化工作。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對工作是排斥的態(tài)度,就是覺得那不是我想去做的事,也不能實現(xiàn)我們想要的意義。
如果是這樣,那么,你有想過做什么是自己愿意的嗎,是可以實現(xiàn)我們想要的意義嗎?
很多人其實這也沒想過,只是一味地認為,工作就是被迫的,就是被單位安排的,不得不做的,所以才那么不開心。
與其這樣,不如你來設計下,如果不想做那些工作,那你要做什么,既能滿足生活所需,又有更大的意義呢?
如果沒有更好的選擇,那你去做現(xiàn)在的工作,就是理所應當了。
而如果有,那就想辦法去改變啊。
當然,在這種改變的過程中,有可能你還是需要先做好本職的工作,甚至有可能最終還是就在本職工作中,實現(xiàn)更大的意義,而未必要換到別的軌道。
日本電影《入殮師》,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樣一種情況。
男主人公,一開始也是迫于生計,選擇了入殮師的工作。
中間也很不情愿,想過要逃離,但后來,在工作中逐漸認識這份工作的重大意義,就做得越來越好,也越來越堅定了。
因此,你要變被動工作,為主動工作,不要把工作當成是自己被迫去做的,而是需要去做的、應該去做的,因為它有很大的意義,這樣你也就不會厭惡你的工作了。
03
第三,你要享受工作的過程,而不是只把工作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
我現(xiàn)在經(jīng)常做線上講座。有時候一周里連續(xù)幾個晚上都有講座安排。
如果我一想到,每天都得做同樣的事情,還得做PPT,得準時坐在電腦和攝像頭前,開始巴拉巴拉,是不是容易煩?
但是我沒有啊。
那么,我是為什么可以對于這件事沒有心理障礙的呢?
就在于我不把這個事情當作任務,而是一次享受的過程。
我講的內(nèi)容,是例行公事地重復嗎?
不,每次講座,哪怕是同樣的主題,我也會不斷修改課件,找出一些新的點,形成不一樣的發(fā)揮。
這樣,就總有新鮮感,并且有新的收獲。在講的時候,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和享受。
何況,我也會想到,我做的講座,可以對別人有幫助。既然有人來聽,那我就要為他講好,盡量給人家?guī)ヒ嫣帯?/p>
因此,我會想辦法優(yōu)化我的內(nèi)容和講法,爭取給別人帶去更大的價值。
那么,這就會帶給我動力,同時也讓我興奮。
這樣的話,即使我總要不斷去做這樣的事情,又怎么會厭煩呢?
包括寫公眾號文章,因為要日更,每天都得寫,會不會寫煩呢?或者成為壓力呢?
也沒有。
因為我每次寫文章,也都是一次全新的享受之旅,我可以有新的內(nèi)容發(fā)揮,多好?。?/p>
總的來說,你對工作有不同的認知,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從厭惡到喜歡,可能也就在一念間。
那么,要想避免工作厭惡癥,就重新認識一下你的工作吧!
當然,順便說一句,我可不是倡導“逆來順受”,而是希望你能變被動為主動,做工作的主人。
因此,你可以規(guī)劃自己的工作,選擇自己的工作,在能改變的情況下,去做些改變。
可以是改變工作的內(nèi)容,也可以是改變工作的方式,更重要的,還是改變對工作的認知。
當你改變了認知,哪怕是做同樣的工作,也都會有天翻地覆的不同感受。
而且,這種爭取改變的過程,也會讓你對工作更積極一些,不至于干得那么難受,對嗎?
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