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噸的核動力航母,現階段的最大缺點在哪里?

恐怕有人乍看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的這個題目就先暈了一半。畢竟只要智商在75以上,也就是具備全球Y民們的平均智商,就都知道10萬噸級以上的核動力航母,是當今全球最大的單體武器,是全球海洋表面的霸主;也是超級大國最重要的標配之一。目前也只有超級大國本身有10萬噸級的超級航母。多少有野心的國家,做夢都想擁有這種超級戰(zhàn)爭機器,但是99%的國家最多也只能在做夢的時候想想。而你狼山現在卻要強調10萬噸的核動力航母的缺點?是何意圖?其實萬事萬物都離不開辯證法。所謂強弱易勢,禍福相依。這就像99%的普通人,都在夢想自己能成為超級富豪。或者起碼達到一個小目標。但是實際上99%的人一輩子也達不到一個小目標的入門門檻。這本身是很遺憾的事情。誰都希望自己有花不完的錢,永遠用不完的社會資源。有錢有資源當然在絕大多數環(huán)境下都是有利的。

不過如果是突然面對一群劫匪。此時你是想當一個滿身珠寶的人呢?還是希望此時自己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因此天下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強和弱,好和壞。有利或不利,既要看事物的自身屬性,同時也要看事物本身所處的大環(huán)境或者環(huán)境的具體階段。因此可以把10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比作超級富豪的巨大財富和實力。在大多數環(huán)境下,當然都是正面和有利的,但是卻未必適合現階段的,后來者的特殊情況。很多人認為面對大國激烈競爭的現狀。既然超級大國的象征就是10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那么作為和超級大國直接PK的唯一對象。新興大國也應該一步到位的裝備10萬噸級和核動力航母,甚至來個直接超越。立即上馬12萬噸的更大的核動力航母。這種想法本身沒有問題,甚至出發(fā)點也是好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未必行得通。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后來者的情況和超級大國有巨大的差異。超級大國通過二戰(zhàn)的大勝,確立了在全球洋面的超級霸權。這種霸權其實已經維持了接近80年。而這80年來,超級大國當然沒閑著。因此到現在積累了十幾艘9萬噸級以上的超級核動力航母。這種存量資產的優(yōu)勢和劣勢一樣巨大。優(yōu)勢是即使從現在起。再過10到15年,也很難有競爭者積累下同樣規(guī)模的存量航母資產;因此這個優(yōu)勢至少還可以再維持10年以上。那么劣勢在哪里?劣勢就是這十幾艘核動力的超級航母,大部分都已經是30年前甚至40年前的產物,已經基本都過了最好用的階段。而新一代的超級航母技術又不完善。因此是老的老,小的小。明顯青黃不接。最大的實際問題就是真實的出動率非常低下。十幾艘核動力航母,可以快速部署的平均不到3艘。那么作為后來的競爭者,劣勢和優(yōu)勢又在哪里?

劣勢自然是積累時間太短。航母類存量資產剛剛起步還不到10年。和超級大國80年的積累時間差距巨大。即使現在放開了造,總量上趕上也需要至少15年。那么優(yōu)勢又在哪里?優(yōu)勢就是技術起點極高。甚至在最關鍵的電磁技術上完全超越了超級大國。不必從零開始。那么是否現在就制造10萬噸甚至12萬噸的超級新航母,直接把超級大國PK下去呢?這屬于想一口氣吃個胖子,并不是最優(yōu)解。10萬噸級甚至12萬噸級的超級核動力航母不是不可以造。以現在后來者的綜合實力,99.9%的技術問題都已經解決,國力也負擔得起。但是絕大多數人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這就是核動力航母的戰(zhàn)力形成周期太長。福特號已經試航了五六年,仍然還無法服役。當然福特號本身有巨大的技術缺陷。但是對新設計生產的核動力航母來說,即使沒有類似福特號上的根本性缺陷。但是這類新航母,

從舾裝完畢開始試航到正式宣布服役。沒有5年是不可能形成完整戰(zhàn)斗力的。其實大部分新型核潛艇,不論是攻擊艇還是戰(zhàn)略導彈艇。從試航到服役的平均期限也是5年左右,這還是技術上沒什么大問題的。有些國家的部分型號,歷史上試航七八年都不能擔負戰(zhàn)備任務的核潛艇一大把。但是全球的核潛艇曝光率都不高。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意識到核潛艇的試航周期這么長。實際上核動力航母由于體量更大系統(tǒng)更復雜。試航期基本都要超過5年,從切割第一塊鋼板到真正服役往往需要12到15年!只不過因為超級大國巨型核動力航母存量多,而且不斷地批量下水。人為的掩蓋和淡化了如此之長的試航期。如果現在裝備的就是10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想和2艘翹頭一樣試航1年到1年半就交付使用,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誰都知道現在后來者當前最需要的,就是造出來一到2年就拿來可用可戰(zhàn)的海上載機平臺。造出來五六年還不能用的東西,外表再大又有什么用?因此不妨9萬噸級的好用平板先裝備個3到4艘。加上2艘翹頭,形成隨時可以在西太抄家伙的可信實戰(zhàn)能力。再按部就班的精雕細琢一批12萬噸級的全球性戰(zhàn)略平臺,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