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在貝加爾湖牧羊,條件惡劣,挖食鼠糧草根為生,他為什么不吃羊?
蘇武當然吃羊。很多故事傳來傳去,往往就會有一種「圣愚」的情結,就是為了某種寶貴的情操,會給飲食男女這樣的正常生活也賦予神圣的意義——其實蘇武堅持氣節(jié)已經很可貴了,他有什么動機「堅持不吃羊」呢? 蘇武在匈奴當然是吃羊的,其實他就相當于被放逐到了貝加爾湖,匈奴人給的牛羊就是他為數(shù)不多的資產,他在匈奴也娶了一個匈奴妻子,還生了一個兒子叫蘇通國。這些并不妨礙蘇武在匈奴堅持十九年,直到重歸漢室。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閔之,問左右:“武在匈奴久,豈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發(fā)匈奴時,胡婦適產一子通國,有聲問來,愿因使者致金帛贖之。”上許焉。后通國隨使者至,上以為郎。又以武弟子為右曹。武年八十馀,神爵二年病卒。 蘇武在匈奴的經歷確實比較坎坷的,開始是幽禁,這時候是最危險的,蘇武靠雪和牛皮活下來了。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 然后匈奴就把他放到貝加爾湖的無人區(qū)牧羊: 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仗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 其實這個時候并沒有說蘇武沒有吃自己放牧的牛羊,只是因為「廩食不至」,所以需要自己搜羅一些東西來墊肚子。放牧本身就是有長期規(guī)劃的,畢竟牛羊可以再生,還有季節(jié)性的長膘和掉膘,不能說餓了就吃,那吃完了就相當于徹底的把自己的家產都清空了。所以這里蘇武「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屬于資產管理——閑著也是閑著,到處挖挖弄弄勞動一下,來補貼一下自己的伙食度日,盡量減少殺牛殺羊這種實打實的消耗。而不應該理解為他為了氣節(jié)不吃匈奴的牛羊。 從后來單于的弟弟和蘇武的互動也能看出來,蘇武并不是迂腐的人,匈奴給的肉照吃,給的帳篷照睡,但是不投降這個原則是堅持住了。然后「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所以這里的牛羊,本質上就是蘇武賴以長期生存的資產。 積五、六年,單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于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余,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后,人眾徙去。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 這就是蘇武在貝加爾湖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靠著牧牛羊,打魚(網紡繳),打獵(檠弓弩)艱難度日。生活條件如此艱苦,而越是艱苦,各種資源越要省著用,所以蘇武才會去挖鼠糧、草根。后來有了李陵的接濟,多少好了一些: 陵惡自賜武,使其妻賜武牛羊數(shù)十頭。 這些東西,蘇武也欣然接受。所以說因為氣節(jié)而「不吃匈奴羊」,是站不住腳的。 不過蘇武的故事也算是有一個好結局。在匈奴十九年之后,終于回到了漢朝。典屬國這個官雖然實權不大,但是也是中兩千石的高官,所以在漢昭帝駕崩之后,能夠參與選皇帝的討論。這個時候蘇武站隊精準,力推漢宣帝。于是蘇武的晚年備及榮寵,身后和霍光、張安世、趙充國、蕭望之這些名臣一起躋身麒麟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