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十日的秘密(5)受難者有話說!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6271952/?spm_id_from=333.999.0.0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6235685/?spm_id_from=333.999.0.0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6214180/?spm_id_from=333.999.0.0
在上一篇,我們提到了經(jīng)歷揚州屠城的吳嘉紀所寫詩歌《李家娘》。詩歌宣稱清軍在揚州屠殺了140萬人,還描寫了一個被清軍掠走且遭到殘酷迫害的“李家娘”。
讀者們會問,吳嘉紀雖然是揚州屠城同一時期同一地區(qū)的親歷者。但他所寫的“李家娘”,是否是虛構(gòu)杜撰人物呢?
事實上,吳嘉紀曾寫過很多關(guān)于清軍揚州屠城的詩。仔細考察后,筆者發(fā)現(xiàn),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基本都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再來看吳嘉紀的另一首詩:《挽饒母》
憶昔蕪城破,白刃散如雨。殺人十晝夜,尸積不可數(shù)。伊誰蒙不戮,鬼妻與鬼女。紅顏半偷生,含羞對新主。城中人血流,營中日歌舞。誰知潔身者,閉門索死所。自經(jīng)復(fù)自焚,備嘗殺身苦。崩榱墮楹底,偏存命一縷。事定夫也歸,故妻出垣堵。禍害百萬家,無恙獨此戶。仰面謝蒼天,回頭案重舉(揚州古稱蕪城)。
這首詩直接提到了“殺人十晝夜”和“禍害百萬家”,描繪了清軍在屠城期間驅(qū)使被掠婦女歌舞取樂。還談到了一個罕見幸存下來的饒姓家族。
這個饒姓家族就是真實存在的。
順治-康熙時期的滿清官員汪懋麟(揚州人),寫過一個真實故事:他的好友饒子眉的母親,在“王師(清軍)攻揚州”之際,先是上吊未死,又自焚。房屋倒塌壓在她身上,沒有被清軍發(fā)現(xiàn)而活了下來(《饒母史儒人墓志銘》)。汪懋麟所說的情況,與《挽饒母》的內(nèi)容完全一致。
顯然,饒子眉的母親,就是吳嘉紀所說的“饒母”。她是揚州屠城的幸存者。
吳嘉紀還有一首詩《董嫗》:
……主人韓秀才,家住蕪城里。城破兵屠戮,夫妻先自死。妻縊死梁上,夫溺死井底。所生兩男兒,一死從嚴親。幼者在母懷,擎舉托老身。憶母將縊時,復(fù)抱幼兒乳。乳兒幾曾飽,蒼惶分散去。門外積骸高,昏暮何西東。裹兒兒不啼,共入死人中。死人蓋生人,尸血模糊紅……
而根據(jù)王式丹的《東軒歌為韓醉白》和汪懋麟的《董嫗傳》,逃出揚州城的董嫗也是真實人物?!绊n秀才”則是董嫗的主人韓文適(史可法的幕僚,與史可法一起殉難)。而被董嫗拯救出來的小孩,則是韓文適的兒子韓醉白(揚州城破時只有3歲)。這個幸存者韓醉白,又正好是汪懋麟和王式丹的朋友。
汪懋麟本人也是揚州屠城的幸存者。他在《哀詩》寫道:“揚州乙酉(1645年)亂,殺人無遺黎。城中火夜起,新鬼啾啾啼。吾母志凌冽,甘為井中泥”(《百尺梧桐閣文集》)。就是說,當清軍屠城時,他的母親曾投井自殺(后被家人救起)。在朋友幫助下,他們的家族設(shè)法躲到城外,避開了清軍的殺戮。卻仍有一個哥哥被殺。
(汪懋麟追憶其母遭遇時,突然感慨“兒今皇皇求祿能不悲”。似乎有些后悔為滿清做官之意。他的另一些詩,則直接說是太窮了才必須做官。他們家的財產(chǎn)早就被劫掠一空)
但汪懋麟畢竟為滿清做官,說話有所顧忌。敘述家族逃難遭遇時,他有時又會說是“甲申(1644年)夏四月終旬”的事。年份不對,月份卻正是清軍攻陷揚州之際(4月25日)。也或許是汪懋麟對“甲申”這個明朝滅亡的年份特別敏感。但這誤導(dǎo)了一些學(xué)者。然而,汪懋麟的朋友施閏章膽子更大一些,直接指明汪懋麟家在揚州遭難,就是“順治初,王師(清軍)取揚州”期間(《學(xué)余堂文集》卷二十四)。施閏章還說汪懋麟的父親曾假裝和尚。其他躲入佛寺的人都被清軍殺了,只有他僥幸活了下來(《學(xué)余堂文集》卷二十)。
但汪懋麟也有大膽的時候。他借著前述《董嫗傳》,直接描寫了清軍屠城的場面:
“當乙酉(1645年)破城時……萬馬屠城,城中火起,照鋒刃如雪,天大雨淙淙,與戈甲聲亂,殺人塞坊市。嫗匍匐蛇行刀頭馬腳之下,伏死人中。”
所言細節(jié)與前述《哀詩》一致。這極有可能是汪懋麟家族逃出揚州城之前,親眼看到的場面。
(請?zhí)貏e注意:《揚州十日記》記載清軍開始屠城時,正在下雨。這與汪懋麟所說“天大雨淙淙”也完全一致!《揚州十日記》的可靠性又增加了一大證據(jù)!)
汪懋麟后來還是被康熙罷官,以“不安分生事”的莫須有罪名(《康熙起居注》)。幕后真相不明。
事實上,另外還有一批屠殺幸存者的詩歌存世。這些幸存者大都是被清軍掠走的婦女。其中有些被分配給高級軍官的女子,往往在行軍沿途的旅店,向店主索要紙筆,在墻壁上寫下詩歌。這類詩歌又有一些被時人記錄下來(朝鮮使節(jié)也曾親眼看到這樣的詩歌,還從旅店老板處了解過更多信息。見《燕行錄》)。
其中有幾首題壁詩的作者,明確就是揚州屠城的受害者。如:
揚州女子張氏、汪氏同難西溝
順治二年六月(屠城為四月二十五日) 揚州女子張氏遭難于西溝寶林莊居,灑淚口占五絕:
深閨日日鎖鸞鳳,忽被干戈出畫堂。弱質(zhì)那禁過鳥道,可憐魂夢繞家鄉(xiāng)。繡鞋脫出換宮靴,女易男裝實可嗟。扶上玉鞍愁不穩(wěn),淚痕多似馬蹄沙。碎環(huán)祝發(fā)付東流,寄語河神仔細收。擬將薄命隨流水,因伴兜鍪不自由。江山更易聽蒼天,粉黛無辜甚可憐。薄命紅顏千古恨,妾身何惜誤芳年。翠翹金雀久塵埋,車騎轔轔野店來。憐我故鄉(xiāng)生死別,花枝移向別園栽。
汪氏則于八月二十三日,“亦同此命薄,因磨淚和成五首”:
悲鳴淮海只孤凰,流落秋風(fēng)夢錦堂。為問近鄰?fù)y女,誰拋骨肉去他鄉(xiāng)?駝馬馳驅(qū)換婦靴,無端胸次起咨嗟。蒼天此際聊相問,埋我風(fēng)塵幾石沙?芳年情事嘆如流,一滴金盆復(fù)不收。身付鏌鋣為上計,老蒼何苦不儂由!薄暮危樓風(fēng)雨天,隔鄰誰弄想夫憐。昨宵夢與良人會,依舊還盟松柏年。傷哉骨肉已塵埋,惟有清魂夢往來。寄語故鄉(xiāng)兄與嫂,花枝從此不須栽!
順治三年,直隸正定府新樂縣的一處房屋墻壁上又出現(xiàn)了這樣的詩歌:
不管高樓妾姓誰,牽來宛馬使人騎。相逢已是愁無那,更被前營主將知。何關(guān)出塞始風(fēng)流,生長江邊不解愁。自到前旗多姐妹,笑聲一半是揚州。已分將身葬野烏,曹公高義贖文姝(曹操贖回蔡文姬的故事,曹寅曾描寫此事)。生來厭學(xué)男兒拜,長跪君前為故夫。江草江花步步愁,江邊生長在高樓,紅顏合齒名王劍,不用鞭人似土牛。
毋庸置疑。這些詩歌就是揚州屠城的被掠女子所寫。她們被迫換上“宮靴”、“男裝”(當指滿洲式服裝)。此類詩歌還證明,揚州屠城后第二年,八旗軍(前旗)的隨營婦女,有”一半“來自揚州。屠城時,曾有一些婦女在清軍面前跪下為自己丈夫求情。
這是八旗兵為屠城揚州主力的另一個鐵證。
(事實上,這類題壁詩所指明的都是八旗兵。甚至到了康熙時代,朝鮮使節(jié)還記錄了一個分配給“章京”的江西女子的題壁詩)
滿清《內(nèi)國史院檔》有多鐸在順治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分配一百零三個“才貌超群漢女人”的記錄。順治一個人分到了十個、多爾袞分到了三個、圖賴和拜音圖各兩個(他們兩人負責(zé)直接攻打揚州)。從分配名單看,有權(quán)享受這批女子的,幾乎全部是滿洲貴族和攻打過揚州的八旗高級軍官。而從前述詩文看,這批女子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揚州。八旗貴族和高官以外,下級八旗兵也掠奪了大量婦女。順治二年九月一份檔案記錄,名珠爾扎海的正黃旗滿洲兵,一人就掠來三個漢婦。這正好是揚州、昆山等一系列屠城幾個月后。
除了直接描寫清軍的屠殺外,吳嘉紀還描述了清軍統(tǒng)治下的揚州。代表性的一首,就是《過兵行》:
揚州城外遺民哭,遺民一半無手足。貪延殘息過十年,蔽寒始有數(shù)椽屋。大兵忽說征南去,萬馬馳來如疾雨。東鄰踏死三歲兒,西鄰擄去雙鬟女。女泣母泣難相親,城里城外皆飛塵。鼓角聲聞魂已斷,阿誰為訴管兵人。令下養(yǎng)馬二十日,官吏出謁寒慄慄。入郡沸騰曾幾時,十家已燒九家室。一時草死木皆枯,昨日有家今又無。白發(fā)夫妻地上坐,夜深同羨有巢烏。
這首詩比較特殊,描述屠城十年之后,揚州城周邊的殘破景象。幸存居民也有一半被砍掉了手腳(參考:清軍屠殺昆山期間,顧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軍砍斷了右臂)。
更重要的是,這首詩描述滿清統(tǒng)治建立十年后,早已不是作戰(zhàn)地區(qū)的揚州,依然遭到路過清軍的蹂躪,肆意掠走少女,踩死兒童,焚燒房屋。而地方官根本無權(quán)干預(yù)。而這種地方官無權(quán)干預(yù)的特殊騎兵部隊,無疑就是八旗兵(吳嘉紀還直接用了“大兵”這個詞。滿清統(tǒng)治初期,“大兵”就是八旗兵的意思)。
(吳嘉紀還有詩描述清軍騎兵長年以來踩死大量兒童,以至于草叢里滿地骷髏。所謂:“兒童弄武范公堤,塞馬騰來踏作泥。無數(shù)髑髏衰草里,年年變作野禽啼。”在吳嘉紀筆下,即使到康熙時代,清軍作風(fēng)也毫無變化)
《過兵行》詩提到“養(yǎng)馬二十日”,是八旗騎兵臨戰(zhàn)前的習(xí)慣性做法?!逗怅柛尽酚涊d在順治九年,進攻衡陽的八旗兵,“以牧馬為名”四出為害,導(dǎo)致”居民獸散,咸逃死“。蒲松齡《聊齋志異·張氏婦》也描述三藩戰(zhàn)爭期間,途經(jīng)山東的八旗兵以養(yǎng)馬為名,到處奸淫婦女。這些都與《過兵行》的描述完全一致。
這是順治和康熙統(tǒng)治下的“盛世”。
附錄:揚州屠城的特殊記錄
除了檔案、地方志、親歷記、時人詩歌等等以外,關(guān)于揚州屠城還有一些特殊記錄:文學(xué)記錄。
生活在順治到康熙時代的嚴虞惇(1650-1713年),出生在揚州屠城幾年后。他所作閑談筆記《艷囮》有如下文字:
歲乙酉清兵南下,將至淮楊……未幾,揚城破,闔城受屠,婦女老丑皆被殺。獨留少美者給有功披甲。
完成于雍正四年(1726年)的小說《雨花香》(作者是揚州人石成金),有如下文字:
大清兵破了揚州城,只因史閣部不肯降順,觸了領(lǐng)兵王爺?shù)呐?,任兵屠殺,百姓逃得快的,留條性命,逃得緩的,殺如切菜一般。
這類描述,雖然不能做為正式史料,卻也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民間記憶。是揚州十日屠城留下的特殊烙印。
結(jié)論是:如揚州十日屠城這樣,留下如此眾多史料和深刻民間記憶的悲劇性事件,并不多見。
可是,揚州十日還有更多的秘密。敬請期待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