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表演性質(zhì)的武術擂臺為什么開啟了武俠小說的鼎盛時代?
武俠小說是中國獨有的文學類型,其影響已經(jīng)深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武俠小說的鼎盛時代應該是上世紀五十到八十年代,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黃易等等小說大家都是這時期出現(xiàn)的。

鮮為人知的是,開啟武俠小說鼎盛時代的是一場如今已經(jīng)沒有沒什么人知道的表演性質(zhì)的武術擂臺。沒有這場武術擂臺,武俠小說的鼎盛時代的到來恐怕要延后,而金庸和梁羽生可能就不存在了。

1948年,太極拳的傳人吳公儀在香港恢復鑒泉太極拳分社。1954年,鑒泉太極拳分社發(fā)展成為香港最紅火的武術會館。所謂“同行是冤家”,鑒泉太極拳分社的紅火引起了香港其他武術會館的不滿。

于是當時的香港拳擊冠軍、白鶴拳傳人的陳克夫在報紙上向吳公儀發(fā)起挑戰(zhàn),而吳公儀也接受了挑戰(zhàn)。1954年1月,吳公儀與陳克夫在澳門花園游泳池打擂臺,吸引了大批港澳兩地的民眾買票觀看。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吳公儀與陳克夫的打擂是一場具有表演性質(zhì)的武術比賽,其視覺效果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吳公儀與陳克夫的打擂轟動港澳,武俠小說熱也隨之興起。

時任香港《大公報》的子報紙《新晚報》總編輯的羅孚敏銳地把握了讀者市場的動向,勸說下屬編輯陳文統(tǒng)在報紙上創(chuàng)作了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之作《龍虎斗京華》,而陳文統(tǒng)的筆名就是“梁羽生”。

《新晚報》上連載的《龍虎斗京華》立刻在香港大火,幾乎每個家庭都在閱讀和談論這部小說。為了繼續(xù)擴大市場,羅孚又力勸陳文統(tǒng)的同事也開始創(chuàng)作武俠小說,而陳文統(tǒng)的這位同事就是查良鏞。

1955年,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在《新晚報》上連載自己的武俠處女作《書劍恩仇錄》,一舉成名。陳文統(tǒng)和查良鏞此后便正式走上了武俠小說作家的道路,以至于如今很多人都忘了他們的本名。

隨著陳文統(tǒng)和查良鏞變成了梁羽生和金庸,中國武俠小說正式進入了鼎盛時代,古龍、溫瑞安、黃易等人先后出現(xiàn)。然而那場開啟中國武俠小說鼎盛時代的武術擂臺卻逐漸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