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全說書-帝國的故事(十八)
公元前兩千年之前可以稱為帝國的國家-阿卡德帝國 締造者 薩爾貢一世 鼎盛時期 約公元前2300-2230年。
帝國縱論一
當你要完成一部涉及人類歷史上所有帝國的故事的時候,那么你就不能僅僅把精力用來描述各種各樣的歷史事件,或者拘泥于國王與戰(zhàn)爭,抑或興致勃勃的談論宮廷陰謀,那么這就是一連串沒有太大意義的流水賬。試圖去解碼一個帝國是比記敘一個帝國更具雄心過程,從古至今很多人陶醉于這些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強權的人,都試圖去尋獲其中的秘訣所在,今后也會有無數(shù)的人繼續(xù)這個過程,每個人得出的結論可能都不一樣。因為要建立一個帝國需要一連串的天時、地利、人和,而每一個帝國成功原因有其共性,也尤其特點。在這千頭萬緒之中,我們自然要采取“抓大放小”的方式來開始解碼的過程,那么一個帝國最關鍵的是什么?答案是財政和軍事,實際上一個帝國如果能解決好這兩問題,那么剩下的問題也就七七八八了。
當然無論軍事還是財政,都會涉及到許許多多的方面,最后可能要牽扯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和每一個人。那么我們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還是“抓大放小”,就如“奧卡姆剃刀定律”一樣,我們將從最簡單的可以印證歷史發(fā)展的理論去解決問題。所以我們不必理會一個帝國的錢是怎么來的,不管他是偷是搶,只要財政充裕就是好的,無論軍隊是怎么組織的,只要行之有效滿足需求,那么就是好的——也就是一個帝國要有“充裕的財政”和“有效的軍事體制”。
但是這兩者又是直接的互相制約的,維持軍隊和從事戰(zhàn)爭一直都是政府最大的財政支出,軍事成本越高,財政就越捉衿見肘。在農業(yè)時代里,與其增加財政收入,不如想辦法降低軍事成本。因為農業(yè)社會產生的剩余產品是有限,扣除維持農民日常生活的部分,能夠作為征稅又不會造成農民流離失所或者揭竿而起的那部分并不多——擴大財政收入的唯一辦法就是增加統(tǒng)治的土地面積和人口數(shù)量。當統(tǒng)治的地域和人口不斷擴大的時候,單單靠血緣和誓言之類的個人忠誠是不能駕馭的,唯一的辦法是建立一套官僚體系。但是這個官僚體系隨著規(guī)模的增大就變得非常難監(jiān)管,它往往是低效和腐敗的,而且會不斷膨脹,最后就像中國歷代發(fā)生的那種情況,財政收入不少,不過都用來養(yǎng)公務員了,真正能用在軍事上的并不多。
所以在農業(yè)時代里,一些野蠻民族反倒更有優(yōu)勢。因為在冷兵器時代,軍事上最昂貴就是人員費用,如果能夠用更低廉的成本,獲得高素質的軍事人員,那么就有非常大的優(yōu)勢。第二昂貴的是馬匹,所以如果野蠻民族是游牧民族的話就更有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一直持續(xù)到火藥槍成為軍事上的主要武器為止,這時候軍事上用于武器裝備的費用就越來越高,占據軍事優(yōu)勢的不再是能夠提供廉價高效的軍事人員的國家(或者民族),而是要靠能夠提供更多更好武器裝備的國家。
阿卡德帝國作為人類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帝國先行者,它的財政基礎是來自蘇美爾城邦的“納貢”,這種納貢體制在歷代蘇美爾霸主的經營下,已經形成了規(guī)范,所以薩爾貢只要采取“拿來”主義的方法就可以迅速上手。通過這種納貢體系,阿卡德帝國可以從那個時代最富裕繁榮的地方——蘇美爾城邦獲得財政資源。
但是歷代蘇美爾霸主都沒有完成薩爾貢那樣偉業(yè),薩爾貢比其他蘇美爾霸主更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他使用了更廉價高效的軍事人員——阿卡德人,這使阿卡德帝國在同樣的財政基礎上,擁有更強有力的軍事能量,進而把土地擴張到當時蘇美爾認知的整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