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決戰(zhàn)前夫差連兵力集結都未完成!吳國因這兩個原因被勾踐所滅


本期話題:
黃池之會的4年之后,越王勾踐又一次發(fā)動了對吳國的大規(guī)模進攻。這是關乎吳越兩國生死存亡的最后決戰(zhàn),可蹊蹺的是,吳王夫差在這場最后的決戰(zhàn)前竟然連軍事動員都未完成,在吳軍兵力未能集結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少量首都衛(wèi)戍部隊倉促應戰(zhàn),結果兵敗自殺。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黃池稱霸時軍力鼎盛的吳國最終亡國呢?勾踐擊敗夫差,消滅吳國后,一度稱霸,但這位缺乏戰(zhàn)略眼光的政治家卻因為這一行為為越國的覆滅埋下了危險的禍根!


公元前482年,夫差率領三萬精兵北上黃池,準備在諸侯盟會上與晉定公爭奪霸權。可是在吳軍浩浩蕩蕩的北上隊伍里,少卻了一張熟悉的面孔——伍子胥。
三年前,他已經被吳王夫差下令賜死。死后,殘忍的夫差甚至吩咐用鴟夷革裹起伍子胥的遺骸,拋尸江中。

伍子胥的死直接導源于公元前484年夫差北上伐齊之前的那場廷辯。
在那一年,孔子派遣弟子子貢南下吳國,游說夫差伐齊救魯。根據(jù)《吳越春秋》的記載,伍子胥與吳國太宰伯嚭這時又一次就伐齊還是伐越的老題目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伍子胥堅決反對北上伐齊,他認為吳國眼下最嚴重的威脅來自南鄰越國,勾踐臥薪嘗膽,隨時可能發(fā)動戰(zhàn)爭。但伯嚭指責伍子胥的“越國威脅論”包藏私心:
“子胥為人臣,徒欲干君之好,咈君之心以自稱滿,君何不知過乎?”——《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一看伯嚭把話題從國家戰(zhàn)略轉向了對自己的人身攻擊,意氣用事的伍子胥說出了這樣一番為自己召禍的話:
“太宰嚭固欲以求其親,前縱石室之囚,受其寶女之遺。外交敵國,內惑于君,大王察之,無為群小所侮。今大王譬若浴嬰兒,雖啼,無聽宰嚭之言。”——《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伍子胥揭發(fā)說,伯嚭之所以這么堅決地反對伐越,是因為拿了越王勾踐的好處。這可了不得了!收受賄賂,里通越國,這個罪名要是坐實了,伯嚭將受族滅之罪。
為了保命,伯嚭反過來數(shù)落伍子胥的黑歷史:想當年,伍子胥從楚國叛逃入?yún)堑臅r候,狠心地拋棄自己的父兄。
父兄之命尚且不顧,何能顧及君王?前回君王伐齊,伍子胥也曾極力諫阻??山Y果怎么樣呢?我軍在齊國大獲全勝!伍子胥覺得掃了他的臉面,私心怨恨,所以這回又拿越國來說事兒。
伯嚭甚至危言聳聽地警告夫差說:
“王不備伍員(即伍子胥),員必為亂?!薄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

先王闔廬最信賴的顧命大臣會造反?雖然夫差是不滿意這個亦父亦師的老臣總對自己指手畫腳,但質疑伍子胥的忠誠,此刻的夫差還不愿這么想。為了讓朝廷里清靜一點,夫差迫令伍子胥出使齊國,遠遠兒地打發(fā)了他。

可誰想到伍子胥這一去,竟讓伯嚭抓住了置他于死地的把柄。
對夫差失望至極的伍子胥到了齊國,便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了齊國大夫飽牧,并囑咐其子說:“我屢次進諫君王必先伐越,君王不聽。吳國的覆滅看看就要來了,孩子,我不忍心讓你也當了吳國的陪葬品?!?/p>
這個消息被伯嚭刺探到后,他便迅速向夫差報告了伍子胥里通齊國的“罪證”:
“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齊也,乃屬其子于齊之鮑氏。夫為人臣,內不得意,外倚諸侯,自以為先王之謀臣,今不見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圖之?!薄妒酚洝の樽玉懔袀鳌?/p>

伍子胥力主南征,于是攻擊伯嚭勾結越國;伯嚭堅持北伐,于是栽贓伍子胥投靠齊國。
這是吳國政壇內斗中最丑陋、最不體面的一幕,甚至比那些弄堂里的老娘們兒扭打在一起還要更難看。至于最終的結果,是伯嚭贏了——因為他收的錢財不易坐實,可伍子胥的兒子卻實實在在留在了齊國。
盛怒之下的夫差下令賜死伍子胥。從此南下伐越的聲音在吳國朝堂消歇了下去,伯嚭任政,吳國的注意力越來越多地投向北方。
在吳國背后韜晦了許久的越王勾踐悄悄地召來謀臣范蠡,問他道:“伍子胥死了,吳國盡剩下伯嚭這樣的馬屁精,我們可以動手了嗎?”冷靜的范蠡回答:“大王且再等一等。”

終于,到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盡起精兵,北赴黃池,只留下太子和一萬老弱留守國都。范蠡于是提醒勾踐:“動手吧?!?/strong>
《史記》載:“(勾踐)乃發(fā)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薄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
吳軍戰(zhàn)敗,太子被俘。這個消息一經傳到黃池大營,夫差汗流浹背。匆匆與晉定公達成盟約之后,他便迅速南撤,并派人以厚禮向越王勾踐請和。司馬遷說:
越自度亦未能滅吳,乃與吳平。——《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夫差率領吳軍主力回師救援。要對付這支久經沙場的百戰(zhàn)之師,勾踐并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雙方簽訂了新的和平條約。
可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史記》的記載似乎有點兒“荒腔走板”了:其后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于齊、晉。而越大破吳,因而留圍之三年,吳師敗,越遂復棲吳王于姑蘇之山。吳王使公孫雄肉袒膝行而前,請成越王?!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

司馬遷說,在簽訂和約的四年之后,越國又一次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伐吳戰(zhàn)爭,并成功重創(chuàng)吳國。吳王夫差被越軍重重圍困于姑蘇山上,走投無路,不得已派遣使臣再次向勾踐乞和。

在四年前的那次交鋒中,司馬遷明明寫道越王勾踐自認沒有滅吳的能力,故而與吳議和。那為什么四年后他卻能將吳國打得一敗涂地呢?

司馬遷的解釋是,因為吳國的精銳部隊在與齊、晉兩國的交戰(zhàn)中損失殆盡。
這是一個多么奇怪的解釋!據(jù)《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王夫差曾先后三次征伐齊國,時間分別在吳王夫差即位的第七年(公元前489年)、第十年(公元前486年)和第十一年(公元前485年)。
至于與晉國爭霸,那是公元前482年,即吳王夫差第十四年的黃池之會上的事兒。也就是在這一年,勾踐偷襲吳國,俘虜吳太子友。夫差回師救援,遂與越國簽訂和約。
在此后的四年中,吳國根本沒有對外用兵的記錄,怎么談得到“輕銳盡死于齊、晉”?

而且,根據(jù)《國語》的記載,吳王夫差帶到黃池之會上的那支吳軍精銳戰(zhàn)斗力非常強悍。
當勾踐偷襲吳國的消息傳到黃池的時候,夫差擬定了兩套應急方案讓群臣討論,一是立即退出黃池會盟,不待歃血盟誓就回師南向;二是加緊會盟談判。
本來夫差與晉定公正就盟主之位的歸屬爭執(zhí)不下,現(xiàn)在為了盡早結束盟會,夫差的態(tài)度有了松動,他開始琢磨退出盟主之爭,讓位于晉定公。
當夫差拿出這兩套方案讓大家討論的時候,王孫雒第一個發(fā)言說,這兩套方案都不可行。如果我們立刻退出盟會,趕回吳國去。這等于昭告天下,我們的后院兒起火了。墻倒眾人推,齊、宋、徐、夷,這一路上各家諸侯都會趁勢打劫我們,我們死無葬身之地!如果把盟主之位讓給晉定公,他當了盟主,依禮當去洛陽朝覲天子,而我們就得畢恭畢敬地等盟主回來。
現(xiàn)在吳國遭到偷襲的敗報剛剛送達,我們還能暫時封鎖住它??蓵r間拖久了難保不會走漏風聲。到時軍心渙散,我們一樣是死。眼下唯一的生路是背水一戰(zhàn),壓服晉國,無論如何也要把這個諸侯盟主的位置爭到手!

為此,夫差孤注一擲,《國語》記載:
吳王昏乃戒,令秣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馬舌,出火灶,陳士卒百人,以為徹行百行。行頭皆官師,擁鐸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挾經秉枹。十旌一將軍,載常建鼓,挾經秉枹。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親秉鉞,載白旗以中陳而立。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軍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烏羽之矰,望之如墨。為帶甲三萬,以勢攻,雞鳴乃定。既陳,去晉軍一里。昧明,王乃秉枹,親就鳴鐘鼓、丁寧、錞于振鐸,勇怯盡應,三軍皆嘩扣以振旅,其聲動天地,晉師大駭不出?!秶Z·吳語》

夫差麾下的中軍、左軍和右軍分別以白、赤、黑三色的盔甲、旌旗組成三個萬人方陣,在距離晉軍大營僅一里的地方舉行軍事演習,戰(zhàn)鼓驚天動地,嚇得晉軍士兵連營門都不敢跨出來。
晉國大夫董褐奉命前往吳軍大陣與夫差交涉,回來向晉國中軍元帥趙鞅報告說:
我看吳王憂心忡忡,一定是家里出事兒了。往小了說,可能是某個愛妃或者嫡子去世,往大了說,多半是遭到了越國的偷襲。吳王現(xiàn)在就像一頭受傷的猛獸,這時候去招惹他,非咬死你不可。盟主之位,我建議姑且先讓他坐坐吧。

就是在這么困難的情況下,夫差靠著手里的這三萬精兵壓服了英雄氣短的晉國,坐上了諸侯盟主的頭把交椅。
可為什么經過四年的休戰(zhàn)后,這支威武的軍隊反而在勾踐面前變得不堪一擊呢?《國語》載:
吳王夫差還自黃池,息民不戒。越大夫種乃唱謀曰:“吾謂吳王將涉吾地,今罷師而不戒以忘我,我不可以怠。日臣嘗卜于天,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其民必移就莆蠃于東海之濱。天占既兆,人事又見,我蔑卜筮矣。王若今起師以會,奪之利,無使夫悛。夫吳之邊鄙遠者,罷而未至,吳王將恥不戰(zhàn),必不須至之會也,而以中國之師與我戰(zhàn)。”
——《國語·吳語》

根據(jù)《國語》的上述記載,夫差在黃池之會時遭到了越國的偷襲。他回到吳國之后不但沒有整軍經武,反而將軍隊解散,以求休養(yǎng)生息。
在這段時間里吳國發(fā)生了大面積的自然災害,糧食匱乏,民生艱難。許多解甲歸田的士兵被迫遷徙到海濱去挖深蒲、拾蚌蛤充饑。
越國就是趁著這個機會發(fā)動了新的進攻。夫差來不及將散落在外的士兵重新武裝起來,只能依靠國都僅有的衛(wèi)戍力量倉促應戰(zhàn),結果一敗涂地。
這大概說明在三次伐齊、屢興大兵之后,吳國的社會經濟遭到了比較嚴重的破壞。因此國家儲備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都嚴重下滑,拖累了軍隊的備戰(zhàn)工作。
反觀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經濟基礎應該比吳國好得多。所以,勾踐最終能夠戰(zhàn)勝夫差,首先是在經濟上壓倒了對方。

另一個問題是,上一回黃池之盟,夫差已經被勾踐偷襲過一回了。一個聰明人不應該在同一個地方絆倒兩次。可為什么文獻中沒有沒有留下夫差汲取教訓、預做準備的記載?
《左傳》當中的這個記載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
(哀公)十九年春,越人侵楚,以誤吳也。
——《左傳·哀公十九年傳》
這就是說為了掩蓋越國攻吳的意圖,勾踐在公元前476向楚國發(fā)動了佯攻。目的是要迷惑夫差,誤導他相信越國已經把對外戰(zhàn)爭的重點轉向了楚國,吳國可以放心地卸甲養(yǎng)民了。
可能正是被越國聲東擊西的障眼法所欺騙,夫差才會在天災人禍交困吳國之際做出“息民不戒”的錯誤決定吧。

這一次戰(zhàn)敗后,夫差羞愧自刎。自殺前,他留下遺言:“吾無面目以見伍子胥也!”夫差死了,勾踐取吳國而代之,北上中原,會盟諸侯。
《史記》載:
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致貢于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句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于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平吳之后的勾踐的的確確也風光了一陣子。但看他稱霸之后的諸多處置,貌似不夠一個大戰(zhàn)略家的水平。
勾踐將吳國北伐西征所掠奪的土地退還給楚、宋、魯三國,無非是要改善邦交,爭取他們對越國的支持。
但自古以來,守江則必守淮。越國立國江東,卻將淮域的控制權拱手讓與楚國,這便埋下了楚威王殺王無彊、分裂越國的禍根。當然,對勾踐來說,這些都已經是身后之事了。
參考文獻: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徐元誥《國語集解》
張覺《吳越春秋校注》
田成方《春秋時期楚國宗族研究》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chuàng)。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chuàng)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fā),您的分享轉發(f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