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三層境界?
青原行思禪師曾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p>
我私認為還有第四層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看山法自然”。
看山是山,不知我是誰,這是童蒙之相,入三界五行。
看山不是山,欲知我是誰,這是拔苦之相,得五蘊非我。
看山還是山,知了我是誰,這是享樂之相,與天地共參。
看山法自然,萬物如芻狗,這是圓滿之相,至真逍遙游。
于儒家文化中,此境界對應為“童蒙,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贝酥腥藢胺?、君、賢、圣”。
于釋家文化中,此境界對應為“無明,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此中人對應對應“凡,羅漢,菩薩,佛”。
于西方文化中,此境界對應為“原罪,贖罪,消罪,與神同在”。此中人對應“凡,修士,天使,基督”。
于馬哲文化中,此境界對應為“異化的人,解放的人,自由的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