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一個整體,并非知和行需要合一
知行合一是一個整體,并非知和行需要合一
2022-06-26
我以前無數(shù)次說過,我一般做事不喜歡記筆記,但是隨著步入社會,也開始了筆記生活。但是我很清楚的記得,在我不記筆記的時候,我一般記得很清楚,而當我開始記筆記的時候,我開始記不住事情了。
我上初中的時候,有幾個老師很討厭我,因為我不記筆記,這個是老師非常痛恨的,證明他的話沒有價值,所有的同學都在那奮筆疾書,在記老師的話的時候,我不記。
主要是我感覺有價值的東西我記得住,而一個人真正有價值的話沒有幾句,就像是我們看書看電影里面的那些,一些恩師甚至父母,對孩子影響最多的也就是那么幾句話而已,用不著記。還有一點就是他說的話,不能夠讓我去記,如果我感覺有用,我是會自發(fā)的記的,不由自主的。

那個時候我甚至感覺,一個好的老師應該是不要求別人做筆記,別人還在那兒記,上大學的時候我感覺,一個好的老師是不考勤別人還來上課的。
有的書,課外的東西,我讀了好多書,我很認真的在做筆記,其實這也是一種人性。就是當我們把一件事情作為任務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多多少少有一種抵觸,如何去化解這種抵觸呢?一般的做法,他就是用要不是考試,這樣的東西,就是用評估,用帶有強制性的那些手段,強迫你去做這些事情。還有一種就是用利益來誘惑你。要么是嚇唬你,要么是誘惑你,你就去做那件事,但是你做這件事的時候,都是在用腦子做事,而不是用心在做事,用腦子做事就是基于算計。無論是恐懼還是貪婪,都是因為你想要,或者避免不想要的東西,這樣一種算計的結(jié)果。所以現(xiàn)在有時候評論區(qū)里會說,現(xiàn)在有些高學歷高的是分并不是人品。

這種狀態(tài)下,你不會做到極致的,因為你心里不想做,心不在焉。如果是這件事情是你真的很想做的時候,自然就做出來了,攔都攔不住,他能夠把你所有的那種內(nèi)在的這個激情,你的能量都能調(diào)動起來做這件事情。我記得我初一的時候,特別喜歡看書,那一年,幾乎把我們學校那個小圖書館里能看的書都看完了,所以老師也討厭我,畢竟那些對于他們來說是課外書,所以后來都把圖書館給關(guān)了。
之所以再次說到這個,是因為前幾天我在看那個王陽明的《傳習錄》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里面就講“知行合一”,我以前對“知行合一”是不太了解的。我看了他的書之后,我才真正的知道,他所謂的“知”,是真正的知道。一個事如果你真正的了解了它的趣味,了解了它的來龍去脈,了解它和你的關(guān)聯(lián),真的知道的時候,你不可能不去做。

他的“知行合一”的理論是很有意思的,他說:行到極處即是知,知到極處即是行,他并不認為這兩個字對立。比如說,你看那個下象棋路邊攤的人,他在旁邊在看,他看的比別人還著急,因為他覺得他自己知道了,恨不得自己去下。
所以這知到極處即是行,行到極處即是知,比如說一個工藝大師,一個書法家,一個廚師等等,真正能夠成為專家的,可以稱得上專業(yè)的,他一定是行到極處即是知。
所以“知行合一”,并不是說努力地把知和行和到一起,王陽明所講的“知行合一”就是“知”和“行”本來就是一體的。
真知一定真行,而真行一定真知。
————完————
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
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
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
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