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陽游的第六十一篇 五百一十一歲的東梁西柱
索易帶你刨根問鼎,聊聊洛陽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數(shù)千年歷史的河洛大地,不經意間,一塊磚,一片瓦,一棵樹,一座橋,或者一條街道,都是一段歷史,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個瞬間。深度游洛陽之系列照片、視頻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chuàng)。歡迎瀏覽、提供線索并提出建議!深度洛陽游的第六十一篇 。?




2019年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了,偃師市高龍鎮(zhèn)高崖村學校院內的興福寺大殿入選,興福寺建于1509年,距今已經511歲了。興福寺位于白馬寺與少林寺中間,便于兩寺的往來而建,說白了,興福寺是兩大古寺聯(lián)系的“驛站”。從禪宗少林寺約六十余里到達興福寺,再過伊河、洛河,約三十里就到達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
?
興福寺大雄寶殿大殿坐北朝南,疊脊翹檐,單檐七檁歇山式建筑,頂部覆蓋琉璃瓦。大殿的正脊中置脊剎,兩端飾鴟吻,垂脊和戧脊上鯉魚翻身、吼獅、龍吻等多種走獸形態(tài)各異。大殿檐下斗拱為中國傳統(tǒng)的榫卯結構,結構復雜,昂嘴上雕刻著大小不一的54個龍銜寶珠。大殿的墻壁和內部梁架上,有祥云、佛像等彩繪。通常,大殿梁柱結構左右對稱,但興福寺整個大殿全由傳統(tǒng)榫卯結合,西半部分為傳統(tǒng)梁柱結構,東半部分卻有梁無柱,殿頂以及立檐僅憑斗拱和數(shù)根斜立柱支撐,東梁與房脊之間空無支撐。巧妙地利用力學原理,保持了建筑的穩(wěn)固。這種結構在古代建筑上極為少見,整座大殿由木質梁柱支撐,先架梁后砌墻。當?shù)厝罕姺Q它為“東梁西柱”,“房倒屋不塌”式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幾百年來,殿頂瓦件雖有脫落殿內,但“東梁西柱”結構部分毫不走形,是個力學奇跡。
據大殿墻壁鑲嵌石碑記載建造師名叫逯通,履歷不詳,逯通在木料嚴重不足的窘境中,根據實際情況變通設計,給后世留下了獨特的“東梁西柱”的非對稱建筑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