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耍呂布,擊退孫策----陳登的生平與成功

任何想要入主徐州的英雄,都得跨過陳登這道檻。
(本文非嚴肅歷史考據,如有疏漏,敬請包涵)
《三國演義》中,當陶謙,劉備,呂布三方在徐州展開博弈的時候。有這樣一對父子,父親叫陳珪,兒子叫陳登。這對父子似乎總是找不到自己的立場:陶謙尚且健在時,他們在他手下擔任重要職位;在劉備接管徐州后,他們也盡心盡力輔佐他;后來呂布奪走了徐州,陳氏父子雖然有表現不滿,但還是為呂布服務;最后曹操前來剿滅呂布,他們又為曹操獻祭,其中陳登因為抗呂有功,被授予廣陵太守的職位。從以上的故事來看,陳登和他的老父像是墻頭草,總之行為讓人不齒。這一點也不是演義空穴來風,在各類史書中記載類似,在《獻帝春秋》中就有記載:陳登等遣使詣袁紹曰:”…….輒共奉故平原相劉備府君以為宗主”。
但陳登,這樣一個“墻頭草”的年輕人。一個名叫許汜的名士夸贊他“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荊州劉表評價他:“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如果以上兩位都不入流,劉備劉玄德就曾經長篇大論肯定陳登的才華,還說了這樣一句話:“若元龍文武膽志,當求之于古耳,造次難得比也?!币馑即蟾攀?,陳登的文武才華已經可以和古人相比了。在他死后,曹操甚至還哀嘆自己:“恨不從陳元龍之言”。這個立場不定,一生守在徐州的年輕人,到底為什么能贏得那么多豪杰諸侯的贊揚?
從各種意義上說,不是陳登想要守護徐州,而是他不得不守護。陳登的父親陳珪,與出身士族名門,與袁術都是公族子孫。袁術后來試圖稱帝,但是陳氏父子在這一點上立場非常明確,即使袁術綁架了他的兒子陳應,陳珪依然寫信怒斥。為了鉗制袁術的勢力,陳珪先是破壞袁術和呂布之間的和親,后來有離間韓暹、楊奉聯合呂布,可以說在反袁術立場上豎起大旗。
陳珪這樣的態(tài)度源自他身為徐州地方豪族的身份。地方豪族是古代管理力量不足和東漢晚年政治困局的產物。身為地方豪族,他們往往擁有對于地方大量財政資源,人脈的控制力,甚至擁有自己的小型私兵。東漢末年幾乎所有割據勢力,都要或多或依賴地方豪族,與地方豪族合作甚至屈服于他們。這也是為什么陳家在所有接管徐州的勢力下都能從事重要職位的根本原因。陳珪之所以一直抗拒袁術滲透徐州,一方面是看出了袁術不是可追隨的主子,另一方面,雖然東漢末年諸侯并起,但多少有一個“官方冊封”的名號,或者至少打著漢室的旗號。袁術試圖篡漢自立的行為,一方面其行為不能為陳珪這樣長期接受漢室恩惠和思想教育的老士族所接受;另一方面陳家也為了捍衛(wèi)身為地方豪族的名望于權力,必須與袁術劃清界限。所以我們看到,陶謙,劉備甚至呂布入主徐州,陳家都能接受。但是袁術想要威逼利誘,他們卻是軟硬不吃。
地方豪族并不總是由像陳珪這樣有立場,有才學的士族構成的。許多地方的豪族都只是把地方百姓當成搖錢樹,有一種坐吃山空的毛病。我們的主角陳登卻不是這樣的紈绔子弟。據《先賢行狀》的記載,陳登在少年時代就有有扶世濟民之志。博覽群書,為人文雅有文藝氣質,舊書跟文章,都能融會貫通。在二十五歲時,被推舉為孝廉,擔任東陽縣長,撫養(yǎng)老人,養(yǎng)育孤兒,視民如子。這時候,徐州發(fā)生饑荒饑荒,擔任州牧的陶謙請陳登擔任典農校尉,它能夠妥善種植谷物,極大減少了饑荒對于百姓的危害??梢哉f是一個很有治理能力的地方官吏。

?興平元年(194年),陶謙病死,陳登主持由劉備繼任徐州牧,史書記載陳登對于劉備也是傾心擁戴,工作毫不懈怠。據說陶謙最早讓徐州給劉備時,劉備擔心諸侯不服,不愿領徐州,陳登卻對劉備說:“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但是劉備還是猶豫不決,于是陳登又說:“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yè),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笨墒莿溥€是昏昏暗暗下不定決心,于是陳登又想到袁紹,以當時袁紹的身份他說起話來那可是絕對有分量的,陳登給袁紹的書信:“輒共奉故平原相劉備府君以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歸?!标惖钦f服了袁紹,于是袁紹便站了出來給劉備說情,有了袁紹的大力支持劉備這才全領徐州。其中陳登對于劉備說的那些話,大概是半分真半分假,但是他想要保護徐州的意愿,并且為擁護新上司劉備做出的種種努力,卻是不得不讓人承認的。
好景不長,建安元年(196年),呂布趕走劉備,襲奪徐州,自稱徐州牧。陳登在名義上改屬呂布,雖然處于家族利益不得不與呂布合作,但他對呂布為人深惡痛絕,“思有以報之”。 建安二年(197年),陳登及其父陳珪設法解除了呂布與淮南袁術之間的聯姻,雖然明面上是為了削弱袁術的力量,但也從另一方面斷絕了呂布的退路,隨后他又抓住機會,親自前往許都,陳登出使許都,向曹操面陳破呂布之計,深得曹操嘉許,被任命為廣陵太守。
廣陵可以說是對陳登吏治能力的全面考研。而根據史書的記載,陳登在廣陵的治理可以以“優(yōu)秀”二字形容: 他明賞罰,重威治,使廣陵松弛的吏治為之一振。為了籌劃一支精兵策應曹操,他恩威并濟,成功化解薜州武裝,轉為己用。同時,陳登很注意安撫民眾,發(fā)展生產,不到一年,便使廣陵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氣象。百姓深服陳登之治政,對他既敬畏又擁戴,在當地樹立起崇高的威望。
建安三年(198年)冬,曹操揮軍東出,進剿呂布。陳登事先獲知消息,沒有想著退守廣陵,反而由廣陵出發(fā),親率精兵為曹操先驅,圍呂布于下邳城。呂布也學了一手袁術的歪招:以陳登三位弟弟作人質求和,陳登不但拒絕,反而包圍下邳城得更加緊迫。呂布的刺史張弘,害怕被連累,趁夜將陳登三弟放出回到陳登身邊,可見呂布在人事方面的不得人心。當呂布走向白門樓的時候,他大概想不到,那個二十多歲的白面書生竟然是敲響他喪鐘的第一人。
這是陳登這輩子最風光的時刻,他因為破呂的特殊功勛,被曹操進封伏波將軍,依然擔任廣陵太守,甚得江、淮間民心?!断荣t行狀》中有一句我看不懂的話,這句話不符合陳登的身份,但是很符合他少年俠義的性格,“于是有吞滅江南之志?!边@說的到底是曹操,還是陳登呢?
呂布看不到的是,陳登白面書生的外表下,其實也是一位剛健勇武的將領。他在接受廣陵太守的職位后,唯一能夠威脅徐州的,就是江東的孫吳勢力?!断荣t行狀》中記載,就在建安四年(199年),孫策在攻下皖城后,主動向陳登部發(fā)難,派東吳大軍(貌似各種資料中都沒有指出將領的名字)跨江進攻陳登所守匡琦城(當在漢射陽縣附近)。面對十倍于自己的敵軍,陳登鎮(zhèn)靜自若,命將士們嚴陣以待。為迷惑敵人,陳登下令緊閉城門,偃旗息鼓,示弱于敵。陳登還親自登上城樓,仔細觀察敵軍,認為可以出擊,突然打開城門,將士們利用地形優(yōu)勢,奮勇殺出,向敵陣沖去。東吳大軍(主將姓名依然是不詳)猝不及防,被陳登軍沖亂,潰不成軍,失去指揮。陳登親自擂鼓,將士奮勇沖殺,東吳大軍(主將姓名依然是不詳)很多士兵登船不及,被殺死淹死者不計其數,大敗而回。陳登取得全面勝利。對于這份記載,有人懷疑如是戰(zhàn)績不像是孫策,倒像是“孫十萬”孫權能夠打出來的,但是不管主將是誰,陳登的軍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史學大家呂思勉在《三國史話》中也這樣稱贊陳登“孫策的用兵,幾于所向無敵,獨有兩次攻陳登,都是失敗的······所以陳登在廣陵,確是孫氏的一個勁敵”。
《先賢行狀》中確實也有明確是孫權戰(zhàn)績的一段:說是后來東吳大軍(明確主將是孫權)卷土重來,再次進攻陳登所在的匡琦城。陳登一面派功曹陳矯向曹操告急,一面做好應敵準備。他暗中命人在救兵來援的必經之地聚積柴草,隔十步一堆,縱橫成行,布列整齊,然后乘夜點燃,光照遠近。東吳大軍(主將孫權)發(fā)現后,誤以為救軍已到,十分驚恐。陳登見時機已到,親率大軍出擊,一舉擊潰東吳大軍(主將孫權),再次取得了保衛(wèi)廣陵的勝利。在這里插一句,雖然現在網路上對于孫權“孫十萬”的戲稱很流行,我也認為孫權的軍事能力的確不如他的哥哥孫策。但是孫權是個智商正常的君主,大軍也不可能是豆腐渣,曹操對于孫權的忌憚也是在史書中有各種記錄的。在這里說就是想強調,陳登的戰(zhàn)績不是靠“虐菜”刷出來的。
陳登在廣陵多年,治政有方,民賴其利,百姓對他感恩戴德。但是作為地方豪族,他卻不能贏得曹操的信任,為了分化陳家在徐州的勢力,曹操下令讓陳登轉任東郡(治所今河南省濮陽市南)太守(《三國志·呂布傳》注引《先賢行狀》記載的是陳登遷“東城太守”,但百科中補注一位叫趙一清的人的注解,他以為古無“東城郡”,當為“東郡”之誤。)陳登當然知道曹操對于豪族與士族的厭惡與警戒,早年其殺死兗州豪族邊讓的舉措,就引發(fā)了張邈等人對于曹操的叛亂。臨行時,廣陵郡吏民扶老攜幼,要隨陳登一起北遷。陳登十分感動,但又深知自己已經無法反抗曹操對于徐州的滲透,只好耐心地勸說百姓回去:“我在廣陵任太守,吳寇頻頻來犯,總算勉強打跑了他們。我走后,你們不用擔心,肯定會有更好的太守來治理廣陵的?!卑傩諅兘K于被陳登說服,不再堅持。說完,陳登轉頭前往東郡任職,一輩子都沒有能再踏上故土。

陳登早年有病,《三國志》中有記載神醫(yī)華佗為他治病,但是直言他病根很深,不能夠根治。在東郡任上,陳登舊病復發(fā),病重而“佗不在”,無人可治,溘然長逝,時年僅三十九歲。據《先賢行狀》記載,陳登離開廣陵后,孫吳對徐州地區(qū)的滲透變本加厲,據說曹操每一次視察長江都會長嘆,悔恨不早用陳登的計策,以至于養(yǎng)了孫吳這樣一條猛虎(孫權遂跨有江外。太祖每臨大江而嘆,恨不早用陳元龍計,而令封豕養(yǎng)其爪牙)。
陳登那些沒有被記載下來的計策,是他在人生最后依然想著守衛(wèi)故土的最好證明。也是這條徐州的小龍,給意指天下的奸雄,留下的最后一根倒刺。
但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熱愛百姓的將才,為什么會淪落到這樣的結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