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做家務的人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人的安全需求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
這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它涵蓋了吃飯、穿衣、住宅、醫(yī)療、性、活動與休息等等。生理需求是所有需求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滿足了最低層次的需求,人們才能幸福健康的生活。
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需求都無法獲得保障與滿足,其他需求則更無從談起。
有趣的是,恰恰是這個最基本的需求給許多人帶來了痛苦。
洗碗機,掃地機器人占據(jù)市場先驅(qū)
有沒有人小時候的愿望跟筆者一樣,就是長大后一定要賺很多很多錢,請人來家里打掃、整理,寧愿出去努力賺錢給別人,也不想自己做家事?
不要懷疑,不是你的問題,不只是家庭主婦、家庭煮夫,孩子們也是非常討厭做家務的。能夠葛優(yōu)躺,誰想起來干活?
美國“當代家庭委員會”的研究報告指出,誰洗碗的問題,是所有家務矛盾中最亟待解決的。還有一項調(diào)查顯示,25%的夫妻認為家務分配不公是導致他們離婚的主要原因。
對于普通大眾來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待遇是不存在的。因此,跟柴米油鹽醬醋茶打交道成為人們每天的頭等大事。
癱著享受人生,才是真正的快樂。
這時,洗碗這項家務活就出現(xiàn)得那么不是時候,餐盤上都是油,所有經(jīng)過咀嚼又吐出的殘漬混在一起……如果這個工作總是只交給一位家庭成員來完成,那恐怕無論有多么“不傷手又殺菌”的強效工具,也無法洗凈她/他內(nèi)心的厭惡。
此外,日常的采購也是困惑人心的事項。對現(xiàn)代懶癌晚期的都市人,下班之后多走幾步路都算是沉重的負擔,何況還要去超市或菜市場買一堆東西提回家?
或許家務教育真的能培養(yǎng)出一些純良的為人品質(zhì),但它估計沒可能讓小孩成長為熱愛做家務的大人。不得不說一些電視廣告,全家老小整整齊齊地做家務,其樂融融,還真讓人毛骨悚然。
女人似乎也不得不做家務,全世界都這樣。
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多次公布了“各國男性負擔家務勞動時間”,家務時長最多的的男性總是來自歐洲國家,亞洲男人普遍墊底。恰恰因為所有人都討厭做家務,而家庭、社會中都稍微身處劣勢的女性,不得不更多地去承擔家務活,以換取自己的權威。
經(jīng)合組織是在這樣的普遍現(xiàn)象中,提出了“男性家務時長”這一命題,可即便是排名首位的國家,女性的無償勞動時間也總要比男性多1小時。
為什么每幾年就會有家務時長榜單出爐?
為什么飯后誰洗碗的問題會附帶這么重的火藥味?
為什么聽著“勞動最光榮”、“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長大的我們,終究沒能成為熱愛做家務的人?
真相只有一個——討厭做家務,是人之本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