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思考過程的整理:為什么需要三和弦?
貝多芬123、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思考過程的整理:為什么需要三和弦?

為什么三和弦要按三度關系排列?——網友提問
…和、弦、三和弦,度,關、系、關系,三度關系:見《貝多芬119~121》…







?woodoo001(編輯于2017-09-07 00:07,30人贊同了該回答):…
?
16條評論:
蹤宇(2021-01-14,1贊):其實,早在以前,先人們就試過,比如說用二度或者其他的度數(shù)去產生關系。
但是后來試過很多次后,漸漸的發(fā)現(xiàn)了“三度”這個寶貝,于是就傳了下來。
?
嚴致(2019-02-22):太好了!協(xié)和又豐富!
我昨天思考的結果和這個(woodoo001的回答,見《貝多芬122》)一致!
首先感謝您的回答,這才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這才是正確的學習與教學!
…現(xiàn)、象、現(xiàn)象:見《歐幾里得128》…
(…《歐幾里得》:小說名…)
?
…本、質、本質:見《歐幾里得22》…
…正、確、正確:見《歐幾里得13》…
…學、習、學習:見《牛頓160》…
?
另外我想請教一些問題,在這段的末尾。
下面是我的思考過程,就當是我自己打字下來整理思路,您可以跳過:
…過、程、過程:見《歐幾里得194》…
…整、理、整理:見《歐幾里得155》…
?
1、起點是:屬七和弦 到主和弦時 有哪幾個音程進行 能讓人覺得解決了?
…屬七和弦(百度百科):屬七和弦,又稱大小七和弦,它在大三和弦上方疊加了一個小三度的音程,從根音至七音是小七度音程。
由于這種和弦常將根音建立在屬音上,因此又可以稱其為屬七和弦…
…主和弦(百度百科):主和弦是在主音(第Ⅰ級)上構成的三和弦,即1 3 5 。稱為“主和弦”…
…音、程、音程:見《貝多芬80》…
?
2、到:屬七和弦內重要的音程是?(三音與七音的增四度,所以五音不如他倆重要)三和弦的三音和五音哪個重要?(按下主音時 五音高八度的頻率 在泛音列中排名靠前,已經比較響了,按下三音更有必要)
…頻、率、頻率:見《貝多芬25》…
…泛、音、泛音:見《貝多芬49》…


3、繼續(xù)考慮:為什么需要主三和弦?
?
用調制的純律(圖像呈正弦函數(shù)的那種)不是絕對協(xié)和嗎?
…絕、對、絕對:見《歐幾里得172》…
…協(xié)、和、協(xié)和:見《貝多芬109》…

于是用au制作了一些音頻:
…AU(軟件(Adobe Audition))一般指Adobe Audition…
…Adobe Audition(簡稱Au):由Adobe公司開發(fā)的一個音頻編輯和混合環(huán)境…
?
當依次單純疊加頻率的2、3、4倍的時候,瞬時的頻譜非常穩(wěn)定;
疊加3/2、5/4的時候,聽起來聲音變得更“豐富”了,并且相對比較協(xié)和;
…聲、音、聲音:見《牛頓96》…
(…《牛頓》:小說名…)
?
…相、對、相對:見《歐幾里得69》…
…比、較、比較:見《牛頓114》…
?
在3/2、5/4的基礎上 再加7/4和9/8,聽起來就不協(xié)和了。
…基、礎、基礎:見《歐幾里得37》…
?
這個實驗中我所得到的感受,似乎指向了:除了協(xié)和以外,“豐富”也應該是和弦的指標之一。
…實、驗、實驗:見《歐幾里得11》…
…指、標、指標:見《牛頓101》…
?
3、所以 就得出了“協(xié)和又豐富”的結論。
…結、論、結論:見《歐幾里得66》…
?
考慮到現(xiàn)實中樂器的泛音列,一方面我們需要增強五音、三音的成分,一方面又要使增加的音的泛音 與原來的序列協(xié)和。
選擇五音和三音的原因就非常明顯了。
…原、因、原因:見《歐幾里得199》…
?
5、為什么我直接繼續(xù)疊加7/4與9/8聽起來不協(xié)和,但現(xiàn)實中演奏9、11、13和弦 聽起來會更加豐富 并且還比較協(xié)和?
?
可能是有幾個音的泛音列“撞車”(最小公倍數(shù)太小 周期太長)了吧,也應該和最終形成的各頻段總量序列有關,我還需具體考證)。
…具、體、具體:見《牛頓123》…
?
如果一些樂器的泛音列特殊,為他們寫作和聲(兩個以上不同樂音混合在一起,就構成和音)的時候 就需要特別注意 并用某種策略去追求一個平衡?
平衡的標準是什么?
…樂、音、樂音:見《貝多芬40》…
…標、準、標準:見《牛頓15》…
?
所以我可能想要向您請教:在最終混合的序列里,主音、三音、五音的比例關系 應為什么樣 才“既豐富又協(xié)和”?
…比、例、比例:見《歐幾里得29》…
?
[或者叫平衡,
當然更詳細的是 昭(zhāo)示整個向上泛音列的理想關系]
…昭示:明白地表達或宣布:~后人…

“你可以將純五度上兩音想象為一根棒子的兩個端點:想要使這根棒子保持平衡,支撐點必須靠近棒子的中央位置——即這個新的支點(即中間插入的那個新的音)與棒子兩個端點的距離基本相同。
如果支點過于靠近兩端的其中一端,必然疏遠另一端,
在整體的結構上,就無法取得平衡,
因而也無法形成穩(wěn)定的結構關系。
請看下集《貝多芬124、聲音源于物體振動——聲音無法脫離人們既有的物理經驗》”
若不知曉歷史,便看不清未來
歡迎關注嗶哩號“中國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