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驅(qū)魔人:心理治療的本質(zhì)
驅(qū)魔人:心理治療的本質(zhì)
?
人性與魔性同時存在于人的內(nèi)心,而根據(jù)占比的不同,我們可以區(qū)分開相對健康的人與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從這個意思上來說兩者的區(qū)別是相對的,相對指的是人性與魔性占比不同。但兩者的區(qū)別又是絕對的,這就好像美國大選,贏者通吃,勝者最終獲得統(tǒng)治權(quán)。當魔性掌控一個人,成為人的的主宰的時候,此時這個人看起來和常人無異,但從本質(zhì)上來說他已經(jīng)被心魔掌控,不再是一個獨立與真實的人,而成了心魔的傀儡和奴仆,他所做的一切都不再是出自于個人的意志,而是來自于心魔的蠱惑。心魔此時就好像是一個獨裁者,它并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與聲音,而是對真我的壓迫與流放。
人性是流動的,魔性是僵化的;人性承認有限,而魔性追求無限;人性被情感驅(qū)動,而魔性被恐懼驅(qū)使;人性追求成長,而魔性妄圖掌控;人性是真實的存在,而魔性來自于無限的欲望,因此它必然遭遇現(xiàn)實的天花板。諸如,它要求的是最優(yōu)秀的,最受歡迎的,最圣潔的,全知全能般的存在,并試圖贏得所有人的接納與認可,但這在現(xiàn)實中是無法實現(xiàn)的,所以必然會引發(fā)心魔的痛苦與恐懼。因為它不是真實的人,而是各種幻想與病態(tài)欲望的綜合,它當然不會和平凡的人類一樣對現(xiàn)實臣服,它必然會想盡辦法來試圖戰(zhàn)勝或逃避現(xiàn)實,這樣才可以維系它的存在。
但因為他已經(jīng)成了它,所以他也會把一切的現(xiàn)實當成敵人,把一切可以利用的當成“維穩(wěn)”工具,他帶著這樣的目的來治療,在治療中也必然會和治療師發(fā)生沖突,畢竟治療師一直試圖幫助他回歸人性,而非繼續(xù)維系心魔的存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治療早已經(jīng)脫離了癥狀減輕的維度,而升華為找回真我,擺脫心魔掌控——是一場與幻想、執(zhí)念、恐懼、應該及這一切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掌控一個人的邪惡力量的戰(zhàn)爭。
因此,現(xiàn)代的心理咨詢和古代的驅(qū)魔大概是一個性質(zhì)。不同的時候,前者是驅(qū)趕內(nèi)心中的魔鬼,而后者祛除的是外界的魔鬼。但這兩者卻又有相似的地方,畢竟魔鬼都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到。并且一旦一個人被邪靈附身,那么無論是心魔還是魔鬼,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被迷惑,被掌控,迷失了他自己。

從這個角度來看,咨詢師就相當于現(xiàn)代的驅(qū)魔人,但他比古代的驅(qū)魔更艱難,畢竟咨詢師并沒有神奇的藥水與法術(shù),也沒有象征著正義的上帝的庇護,他只能通過分析與交流,來喚起患者人性的部分,并試圖幫助他自身人性的力量擺脫心魔的統(tǒng)治。
但在治療的初期患者是無法意識到這一切的,他只幻想治療師可以給予他有效的消除癥狀的方法,他沒有覺察到自己的人格、價值觀、人生追求等諸多方面的病態(tài)與扭曲,他只是認為自己的不幸來自于某件事件,某個人,某個癥狀,或一段不開心的經(jīng)歷。他單純地以為,如果這一切不發(fā)生或消除了癥狀,那么他就什么病也都沒有了。
如果這一切真的如他所認為的那么簡單,想必一本心理自助書籍或網(wǎng)上的方法就可以幫助他了,就沒有必要和治療師幾十,上百小時的辛勤工作來探究內(nèi)心深處了。人心總是比想象的要復雜,只是關(guān)注外在,而沒有深入到內(nèi)心的方法不但不會對他真的有幫助,還會讓他走更多的彎路——治療的真正意義在于理解癥狀與認識自己,而不是消除癥狀那么簡單。
例如,有這樣一位強迫癥患者,他因為房子的問題而焦慮,開始他買了一個新房子,不過交房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距離變電站很近,他擔心輻射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之后他就賠錢退掉了這個房子。后來他又很快買了另一處房子,這個房子他還是滿意的。初期的幸福很快被鄰居的噪音所打破,鄰居有兩個孩子,總是蹦蹦跳跳,因此影響了他的休息,他又開始變得敏感,擔心無法正常休息會影響健康。
經(jīng)過一年的折磨他又不得不賣掉這個房子,幾經(jīng)周折買了一個郊區(qū)頂層的房子。他本以為這回總該結(jié)束了,不過故事并沒有按照他期望的發(fā)展。經(jīng)過這段時間的焦慮,他情緒狀態(tài)已經(jīng)變得不可控,整天處于焦慮和抑郁的狀態(tài),他的關(guān)注重心也因此發(fā)生了變化,從開始強迫房子,變成敏感狀態(tài),并試過多種方法未果,所以不得不求助于心理治療。
當然,他希望通過治療可以改善心態(tài),平復情緒,變得積極和陽光。誠然,他提出這樣的治療目標是無可厚非的,但卻不可取,根據(jù)精神交互作用的原理,一個人越是關(guān)注狀態(tài),越是想要去除,其結(jié)果反倒不是消除,而是一種強化,最終陷入到一種惡性循環(huán)之中。所以治療的方向一定不能是消除焦慮,而在于接納。就好像一位患者分手之后,就想盡快忘記前女友,認為誰先忘記誰得救,但事實卻適得其反,他越是想要忘記,結(jié)果就越是揮之不去,最后成為了一種強迫性的思維。
從更深的意義上來說,他的治療目標也不應該是減輕焦慮,畢竟從事情的來龍去脈可以分析到,問題的本質(zhì)不在于情緒本身,而在于他無法接受外界的變化對他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一丁點影響,他一直試圖在追求一種絕對的安全與掌控,但因為在現(xiàn)實中是無法達到的,所以這其實是一種病態(tài)的追求。所以治療的方向不是逃避現(xiàn)實,而是面對現(xiàn)實,放下對健康的執(zhí)著。
正如,當初他對房子的強迫一樣,雖然他逃掉了,但最終他還是沒有逃掉,畢竟他逃掉了房子,卻逃不掉情緒的波動,就算住哪里是可控的,但情緒狀態(tài)卻不可控。雖然強迫的點在不斷地變化,但問題的核心卻一直沒有變,就是對極致健康與安全的執(zhí)著。只是關(guān)注表層的焦慮,或試圖消除焦慮,這實際上和當初換房子沒有什么不同,本質(zhì)上來說依然是逃避,而不斷地逃避短期降低了焦慮,但長期卻加重了病態(tài)的執(zhí)著與人格的扭曲。
逃避焦慮并非是治療的意義,治療的意義在于直面自己內(nèi)心中的恐懼,畢竟當一個人內(nèi)心不怕,自然就會對外界沒有那么敏感了。就好像害怕臉紅,手抖和余光,及任何他認為不該存在的癥狀的患者,雖然他以為消除了癥狀便可以正常,但這只是表象,畢竟他真正怕的不是外在的癥狀,他真正怕的是因此帶來的后果——別人的否定與嘲笑,人設(shè)的崩塌。如果不敢于面對他內(nèi)心真正所恐懼的,那么這些外在的癥狀就算消失,也會在某些機緣巧合下以其它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或復發(fā)。
心理治療并不是直接解決外在的癥狀,而好像一面鏡子,幫助患者發(fā)現(xiàn)問題背后的真相。而這個過程也并非患者所認為的指導,建議與方法,更多的是分析,理解和發(fā)現(xiàn)。形象的比喻就是治療的過程并非是老師上課,更像是福爾摩斯對案情的分析,發(fā)現(xiàn)真相的過程。心理治療是通過外在的線索,發(fā)現(xiàn)內(nèi)在問題的本質(zhì)。畢竟只是一味地想要正常,但他卻不知道自己為何不正常,對自己內(nèi)心中的追求,矛盾與沖突沒有覺知,這只是治標而不是治本。
雖然這才是治療的真正意義所在,但并非每個人都能理解,尤其是一些剛治療不久的或執(zhí)念太深的患者,他不明白治療是如何工作的,或?qū)χ委煴в胁磺袑嶋H的幻想與期待,這些都間接成了治療路上的阻礙,所以有必要把治療的原理與誤區(qū)解釋清楚。
如果提起醫(yī)生或教師,那么我們大概知道他們是如何工作的,又是如何幫助我們的,但由于心理咨詢是近代才產(chǎn)生的職業(yè),并且有著某種神秘感,所以大多數(shù)人往往并不清楚心理咨詢的工作原理,咨詢師是如何幫助他的。他會帶著想象來做治療,也會把咨詢神話,認為心理咨詢是神秘的,認為咨詢師具有某種魔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幫他解決痛苦。而當現(xiàn)實中的治療和他幻想中不同,他往往會失望,并認為心理咨詢是無用的或只是簡單的聊天而已。這些實際上都是對心理咨詢的誤解。
??現(xiàn)實中的心理咨詢師并沒有神奇的方法或法術(shù),他只是和患者一同聊聊天,當然這不是簡單的聊天,而是和來訪者共同分析與探討他痛苦的原因與問題的本質(zhì),因此,治療是一種內(nèi)心的探索的過程。
咨詢師本身并不具備魔力,他只是幫助一個人看見,覺察,醒悟。大多數(shù)處于困境中的人,只是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心結(jié)上,而忽視了其它,一直在錯誤的方向上不自知。而咨詢師就是一直在努力喚醒他,讓他認識到,讓他醒過來。但這個過程并不快,需要一點一點來,通過不斷地交流與體會,引發(fā)他的思考與洞察。
一些人在開始或治療了一段時間之后,當發(fā)現(xiàn)治療本身和他期望的不同的時候,會小心翼翼地問我,心理咨詢與治療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幫助他的。此時,我總會耐心地解釋治療的意義與大體經(jīng)過。就好像一個即將旅游的人卻不知道旅行的路線與目的地一樣,作為一個導游是負有責任說清楚這一切的。雖然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還會更為全面的闡述,但這里先做一個概括性的總結(jié):
?
心理咨詢也叫心理分析,根本的目的在于幫助一個人認識與覺察,而在這過程的大體路徑是:
第一步:由表及里
大多數(shù)來求治的患者都會把關(guān)注點放在癥狀和痛苦上,他幻想消除癥狀便可以息事寧人,但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層面,就只是頭疼醫(yī)頭。
為何是我而不是別人?癥狀存在有什么意義?為何同樣的事情自己會和別人有不同的反應?為何自己總是走不出來?這其中隱藏著什么自己還沒有看清楚的真相?
跳出自己原有的認知或擴大認知的域限是很有必要的,當我們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那么就無法看見另一面,就好像手心與手背,當我們只看得見痛苦,就無法看見自己的強求;只看得到癥狀,就看不到我們的執(zhí)念;只想著治好,就不能看到自己是怎么患病的。
事實上,看得到的癥狀與痛苦,就好像一個金字塔的塔尖,而這個塔尖之所以存在,實際上是因為下面的塔座,如果不是因為原生家庭,成長經(jīng)歷,人格的病態(tài),錯誤的追求,那么怎么會有最終的患病的結(jié)果。當塔座改變了,想必塔尖也會不復存在。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就大體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我們看到的只是冰上一角,而更為重要的部分則隱藏在水面之下等待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
所以治療的重點不在于癥狀,而在于順著癥狀這條線索,去了解那些未曾被我們注意到的東西,正是這深藏在背后的東西才是導致內(nèi)心沖突的原因。如果這個根本性的東西沒有被發(fā)現(xiàn),沒有改變,那么消除癥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癥狀依然會以其他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只能給人一種治愈的假象。

患者也會幻想回到患病之前,他認為之前的自己是健康的,生活是幸福的。但一切看似偶然當中卻存在必然,畢竟任何東西都是都是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過程,如果他之前的一切真的是健康的,怎么能導致最終患病的結(jié)果?就好像一個王朝的傾覆或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這一切好像都是因為某個偶發(fā)事件所引發(fā),但從本質(zhì)上來說,這件事只是激發(fā)了由來已久的矛盾而已,而癥狀的爆發(fā)也可以認為是內(nèi)心矛盾激化的結(jié)果。
雖然患者急于解決癥狀,但癥狀不僅不能被立即消除,也不該被急于消除,畢竟過早的消除了癥狀也就失去了線索,失去了了解內(nèi)心更深層次沖突的動力。
例如,一位有進食障礙的女性患者,雖然經(jīng)過住院治療體重有所恢復,不過對繼續(xù)增加體重卻有著極大的抗拒。雖然家人想盡辦法希望她多吃飯,但如果治療真的只關(guān)注外在的體重和進食量,那么最終將無所得。
所以我提醒她的家人,既然體重現(xiàn)在已經(jīng)恢復到安全范圍,現(xiàn)在就不是繼續(xù)簡單粗暴地逼迫孩子多吃,而是理解她為何對吃,為了對胖產(chǎn)生恐懼,要尋找背后的“X”——身材只是表象,一定有一個更重要的內(nèi)心需求有待發(fā)現(xiàn),而這個需求竟然會大于她的健康與生命。
后來媽媽補充道:她從小可愛,運動能力強,小學一直優(yōu)秀,從沒有跌落,周圍的人也一直喜愛與贊美她,也因此受不了別人比她強。
到這里似乎有了思路,表面上她是在追求身材,但本質(zhì)上并不是,她只是在追求完美的身材給她帶來的優(yōu)越感。就好像有的患者和我說他表面是想掙很多錢,但從本質(zhì)上只是想要證明自己,找到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
一位患者在經(jīng)過初期對治療的不解與掙扎之后說到:我覺得現(xiàn)在最應該做的是發(fā)現(xiàn),而不是想辦法消除,發(fā)現(xiàn)的越多離真相越近。
第二步:理解癥狀與痛苦
警察破案的時候需要線索,而破解心理問題的謎團的線索就在于癥狀與痛苦。雖然大部分人認為它們的存在是人生的悲劇與災難,但實際上它們卻是人生的禮物,畢竟只有通過痛苦才能看見關(guān)于自我的真相。
大多數(shù)人會自負地認為已經(jīng)了解了自己,但他的認識往往是比較膚淺的,他只是了解意識層面的自己,但對潛意識層面的欲望,沖突,恐懼并不真正的了解。而這也可以解釋為何一些人理智上認為自己可以接受一些事情,可以面對一些事情,但依然會對某事,某人感到焦慮與恐懼的矛盾現(xiàn)象。比如,明明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他依然會因為自己不完美之處而焦慮;明明知道不能讓所有人喜歡與接納,但當有否定他的人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恐懼;明明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是人外有人的,但他就是無法接受別人比他更優(yōu)秀;明明知道每個人都會死,不過他就是無法面對危險的可能;明明知道沒有人是圣人,不過他就是無法原諒自己的“罪行”。
所以,對問題的表象進行分析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的實質(zhì)。例如,在治療中經(jīng)常會碰到的現(xiàn)象就是當患者身上有任何他無法接受的癥狀或不好的經(jīng)歷的時候,那么他就極其害怕別人發(fā)現(xiàn),或者認為別人已經(jīng)知道了,并且他會堅信別人會因此看不起他。但事實上這個問題是復雜的,深入分析之后往往會發(fā)現(xiàn),也許真正看不起他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是他自己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自己的無能,自己有心理問題,所以才把這一切投射到外在,認為別人也看不起他,這個社會無法接納他。他也許會拼命在別人面前掩飾,假裝正常,但因為這個本質(zhì)問題沒有解決,無論外在他表演的多無懈可擊,他都無法找到真正自信。
患者治療目的是變得正常,這個治療目標看起來無可厚非,似乎這也是治療該做的事情。但千萬不能被表象所迷惑,所謂的對正常的追求有沒有可能掩蓋了他潛意識中某些病態(tài)的執(zhí)著?
一位患者寫道:為什么我努力了那么久還是好不了,活得好痛苦。我現(xiàn)在做什么事的時候,都要想一下我這樣做正不正常,我很害怕自己不正常。跟人交往的時候,我都不知道怎樣表現(xiàn)——表現(xiàn)的蠢也不行、兇也不行、聰明也不行、說話好也不行、表現(xiàn)得斯文也不行。我好像怎樣做都不行,都要想一下我這樣做正不正常,別人會怎么看。我做事很完美的時候又覺得我是不是有完美欲,我是不是又幻想了。我很害怕自己不正常,我都不知道怎樣做才是真實的自己,也不知道頭腦中的想法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
想要變得正常無可厚非,不過執(zhí)著于正常則成了一種強求,一種強迫。畢竟在現(xiàn)實中并沒有方方面面都正常的人,想必只有神才能做到吧。一味執(zhí)著與此已經(jīng)背離了正常的本意,畢竟真正的正常在于接受本來的自己,而不是把自己變得沒有問題。
有時,患者也迫切地想成為普通人,但這里的問題在于,他只想要普通人的幸福,卻不想要普通人的平凡;他只想要普通人的優(yōu)點,卻不想要普通人的不足,如果真的讓他成為普通人他依然會發(fā)病,雖然普通人沒有讓他痛苦的癥狀,但他卻受不了普通人的現(xiàn)實,正如一位患者談到:想想自己如果和周圍人一樣平凡地死去,那么這樣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他眼中的普通人實際上并不普通,或者說他理想化了普通人,他把身邊所有普通人的“好”集合了起來,而不是要成為某一個具體的普通人。就好像當初我患有抑郁的時候,認為普通人快樂,幸福,自信,受人歡迎,成功。而當我真正和普通人在一起交往和生活之后才發(fā)現(xiàn),實際上普通人的日子并不是我想象的那般順利,他們和我之間的差距不在于他們沒有痛苦,只是他們比我更能接納這一切。
但患者依然會堅持認為自己的要求不高,只是想和別人一樣。但深入分析后這種謊言就會不攻自破,畢竟他如果真的想和別人一樣,就不會如此痛苦了,他所有的努力實際上是為了和別人不一樣——他真正想要的是好的方面比別人強,而不好的方面和別人一樣,想必一個人真的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是普通人了。這個所謂的“普通人”僅僅是他為了變得不普通的借口罷了。
此時,有患者會發(fā)出疑問,既然變得“正?!痹谧稍儙熝壑谐闪艘环N病態(tài)的追求,那么什么才是治愈,什么才是真正的正常?
治愈,這個看似不必分析的問題卻有多重的含義,從癥狀維度來講,患者一般是把癥狀的消除作為為治愈的標準,但從治療師的角度來說,治療并非為了消除癥狀,而在于接納現(xiàn)實,當一個人接納了現(xiàn)實,癥狀也自然沒有存在的必要,或也不會放在心上了;從更深層次來說,患者認為成為更好的自己是治愈的標準,但對治療師來說,敢于成為自己才是治愈的標準,也許這個自己并不完美。
簡單概括來說,真正的治愈并不是癥狀的消除,而是真我的回歸,看清并放下各種執(zhí)念與幻想,擺脫虛假的人格,以真實的自我活在這個世界上,并面對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
雖然在理論上理解這一切并不難,不過一些患者卻非常實用主義,想要治療有用,但治療實際上是無用的,畢竟治療不能讓一個人成功,也不能讓一個人被所有人喜歡,更無法給人不死的保證。但從人性的覺醒的角度來說治療又是有用的,但此種有用就類似于科學界的基礎(chǔ)研究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人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新產(chǎn)品,可以改善人類生活體驗的產(chǎn)品。但從本質(zhì)上來說,這些實際上都是建立在基礎(chǔ)研究之上的。就類似于當我們自豪自己的國家有很多偉大的科技公司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世界的時候,卻沒有看到為了這些變成可能,而進行“無用”的研究的科學家,如果沒有他們,這一切不可能發(fā)生
實際上,太想治療有用的心理反倒會讓治療變得沒用,畢竟治療的本質(zhì)是認識自己與成長,就好像宗教的本質(zhì)是為了修行,如果把治療當成去掉癥狀的手段,就成了投機分子,而把宗教當成掌控命運的手段,想必這也背離了宗教本身的意義,成了一種邪教。但在中國如此急功近利的風氣下,很多人確實把心理學變成了一種邪教,成了一種謀財?shù)氖侄?,正好迎合了“投機者”的心理,但這最終只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鬧劇罷了。????
所以,越是有用,反倒越無用。治療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要挖一口深井,而不是浮于表面。這樣只會讓一個人喪失了解自我,理解癥狀的耐心,也不會注意到實際上這一切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
第三步:看見黑暗力量
患者往往會認為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他不明白自己為何遭此劫難,并認為自己心地善良并沒有做過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為何老天會對自己如此的不公。但隨著治療的深入?yún)s發(fā)現(xiàn)了另一番景象——他痛苦是因為他的強求;他無助是因為他想要掌控萬物;他自卑是因為他想超越一切;他焦慮是因為他試圖逃避命運的安排;他強迫是因為他想全能全知;他恐懼是因為他無法面對現(xiàn)實。
雖然在理智上他知道這一切是不可能的,也知道這不切實際,但在生活中他又是另外一幅樣子——雖然他知道自己只是一個人,但卻無形中用神一樣的標準來要求,來塑造他自己。
這種現(xiàn)象說明有兩套系統(tǒng)在他的身體里面,一套是理智的,另一套是非理智的,或者說一個是意識的,另一個是潛意識的。就如同一位患者在寫稿子的時候,無論自己寫的多努力,他都不會對自己寫的東西滿意,但過了一段時間再回頭看才發(fā)現(xiàn)實際上自己寫的還可以。
一位患者就意識到了一股潛意識的力量在控制著他,很強大。這股力量要求他超過別人維系優(yōu)越感,想要別人充分的尊重,并要求他的一切都是完美的。雖然理智上他知道這一切是不可能的,不過在生活中他就是會按照這種要求去做。因此,他總是會給自己制定偉大的計劃,要求自己不斷進步,且永無止境。但當他意識到無論怎么努力他都無法突破瓶頸,都依然只是一個“打工人”,怎樣努力都無法封神的時候,他崩潰了,只能逃避這一切。
當一個人被潛意識的力量所控制的時候,不經(jīng)分析是難以發(fā)覺的,因為這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不留痕跡,只有當這股力量與現(xiàn)實產(chǎn)生沖突的時候才會顯露端倪。
一個高中女孩,每天頭發(fā)蒙,反應遲鈍,耳鳴,她急于擺脫這種感覺,因為擔心這會影響考試的成績,也怕別人發(fā)現(xiàn)她的不正常狀態(tài)。
雖然表面上她一副單純無邪的樣子,只想要正常的生活,做一個簡單的人,過著普通的生活,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在深入了解后卻發(fā)現(xiàn)這背后隱藏著另外一幅畫面——她對成績?nèi)绱嗽谝馐且驗樗偸呛蛣e人進行比較,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強;而人際的緊張來自于她想要讓每個人都喜歡她,所以她總是迎合每一個人;她強迫是因為她想要自己把所有的知識點理解到百分百,所以總是覺得自己看不清,聽不懂,因此產(chǎn)生聽力,閱讀的障礙。包括頭暈、耳鳴、非真實感這一系列的癥狀并不是她生理有什么問題,而在于她想要極致的專注,所以才不允許有任何影響她專注的東西的存在。
表面上,她與常人無異,但在內(nèi)心深處,就好像住著一個魔鬼,而這個魔鬼則一直在說:我要,我要。它想要超越平凡,想要維系和諧,想要好的大學,想要絕對的正常。這只魔鬼是沒有理智的,它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就好像一只永遠都無法滿足的吸血鬼。所以治療的關(guān)鍵在于發(fā)現(xiàn)這黑暗力量的存在,并試圖擺脫其掌控。
另一位患者,高一的時候因為學習跟不上而壓力很大,后來屋漏偏逢連夜雨,會算命的大伯說了一句:你的命不值錢。之后他就陷入到驚恐之中,因為他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價值,命是固定的,再怎么努力也沒有用。
命運本就是無法掌控的東西,就好像生死一樣。但因為從小父母對他有很高的期望,所以他必須要出類拔萃才能得到父母的接納與認可,才能對得起父母在金錢和撫養(yǎng)上對他的付出。所以他不能接受平凡,不能接受自己月薪三千,他看不起農(nóng)民工,也看不起在菜場賣菜的爸爸,他認為自己注定是人中龍鳳。所以他不是想要成功,而是必須成功。因此大伯的一句話才如一把刀直刺他的內(nèi)心,畢竟這打破了他的自負幻想。
所以,他必須要消除這些關(guān)于命不值錢一類的“負面的想法”,避開生活中一些混的不好的人,看到樹和石頭都恐懼,覺得它們一直被困在這里,也擔心自己一直被困住。
實際上問題并不在于想法與現(xiàn)實本身,而在于他妄圖控制這一切來逃避這無法掌控的人生與命運。當然,此種努力注定失敗,只是癡心妄想,畢竟人只能對命運順應自然而不強求,也就是那句話“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從這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真正的病態(tài)并非癥狀,而在于他非理性的追求,畢竟他所試圖掌控與逃避的,都是渺小的人類所無法避免的,比如,命運,生死。但他卻不愿承認與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依然在自我催眠,認為人定勝天。
雖然這一切是如此的病態(tài),但這股黑暗的力量卻特別狡猾,就好像是一個獨裁者,他會把專制美化成是民主,把逼迫美化成進步,把逃避美化成智慧,把執(zhí)念美化成理想。這樣一步一步誘惑人越陷越深。
患者也經(jīng)常會反問:做一個好人有錯么?我只想上好的大學,有好的工作,有好的人品,這一切難道是病態(tài)的追求?他沒有認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想好本身沒有錯,但一定要好,則是大錯特錯。
黑暗的力量的存在并不容易發(fā)現(xiàn),畢竟它會像妖怪一樣,雖然本質(zhì)上它很邪惡,不過卻會幻化出美麗的外表,讓人誤以為這是對美的追求。
健康的追求來自于真實的愿望,而病態(tài)的追求來自于心魔的欲念,所以前者表現(xiàn)為希望,后者表現(xiàn)為必須;前者是量力而為,而后者是追求無限;前者是為了自我實現(xiàn),而后者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偉大。
一切都是平衡的,得到不該得到的,也終將失去不該失去的。如果不能深刻地理解這一點,那么就無法看清楚問題的全貌。
第四步:迷失自我
當這股潛意識中黑暗的力量掌控一個人的時候,當他被欲望驅(qū)使,被幻想迷惑,被應該奴役,并把自己錯當成了一個神,一個圣人,一個完人,那么注定會迷失真實的自己。
一位患者這樣寫道:我恐慌,害怕失去,我害怕我的魅力不行,我不厲害,我總是想依賴什么東西活下去。我曾經(jīng)一直都感覺或許身體里有東西控制著我,告訴我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上初中時,“它”不讓我笑,“它”不讓我說“錯”一個字,不然就要用拳頭打自己的臉。然后“它”就讓我考重點高中,當然我也沒考上。那是一段痛苦,黑暗,極致難受的日子。
我認為自己應該是一個很傳統(tǒng),正直,不好色的男孩。我只能追她,不能追別的女孩,一旦我對別的女孩有好感或說出曖昧的話,我就會陷入深深地恐懼和自責當中,覺得我不應該是這樣的人,并害怕對方說出去,我會很丟人,會成為別人眼中的笑話,我會看不起自己。我不敢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總是在表演應該這樣或應該那樣,做這樣的事,說那樣的話,這樣就說明我是一個這樣或那樣的人。當自己沒有達到“它”的要求,“它”的規(guī)定動作,就會認為是我自己的問題。
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取代了他本來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把自己丟了,卻沒有覺察?;颊吒菀子^察到外在的癥狀,卻不容易發(fā)現(xiàn)自我的迷失。當一個人活在一個虛假的自我當中,必然就會恐懼真實的自己與現(xiàn)實中的一切。諸如,他會因為別人不把他當回事而憤憤不平,會因為自己不能完美無缺而自慚形穢,會因為被人超越而陷入嫉妒,因為他不能擺脫命運的安排而恐慌不已。
所以不是現(xiàn)實不好,不是自己不好,而是他一直都活在一切都好的夢里,他錯想象當成了現(xiàn)實,所以才造成了他與真正的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沖突,而這種沖突最終成了一種外顯的癥狀。
因此,治療的重點在于幫助患者認識并醒悟到這一切,并最終找回真我。但這個過程并不容易,需要對自己的成長,家庭,追求,價值觀,內(nèi)心沖突有更多,更深的覺察。
第五步:原生家庭的思考
卡倫.霍妮在著作《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中寫到:在考察了許多神經(jīng)癥患者的童年史之后,我發(fā)現(xiàn),基本品質(zhì)的惡完全是由于缺乏真正的溫暖和愛。顯然,要使自信心增長,孩子就需要來自于外界的幫助。他需要熱情,需要感到自己是受歡迎的,需要照顧,需要保護,需要信任的氣氛,需要對他的行動的鼓勵,需要建設(shè)性的紀律。有了這些因素,他就會產(chǎn)生,那種“基本的信心”,這種基本的信心包括對別人和對自己的信任。由于早年的不利群集所開始的神經(jīng)癥的發(fā)展,使他存在核心開始變?nèi)?,他變得和自己疏遠,和自己分離。而他的自我理想化則是旨在彌補這種傷害的嘗試?!?/p>
父母,在中國是一個大詞,并且在孝道文化的影響下,孩子往往會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好,父母是愛自己的。雖然原生家庭相當于空難的黑匣子,對搞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極為重要,但卻會遭遇患者的阻抗,這種阻抗也許是來自于孝道的文化,也許是會破壞他孝順的人設(shè),也許是不想去發(fā)現(xiàn)他獲得的僅僅是愛的贗品,總之他沒有勇氣去發(fā)現(xiàn)真相,他寧愿活在父母是愛自己的一廂情愿之中。
但心理學有一句約定俗成的觀點: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雖然這句話有些絕對,不過卻不斷地被驗證。畢竟一個人為何會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沉浸在對極致的追求與理想化的幻想之中,原因不就是他在原生家庭中不被愛,被冷漠,被賦予了過高的期待與要求,或只是有條件的愛。最終他淪為父母維系虛榮,緩解他們自身焦慮的工具。
世界這么大,他的心為何那么小,小的都裝不下他自己。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他的原生家庭文化太過狹隘,無法接納真實的他。所以,一些患者看到一些無助的小動物,或聽到我說被嫌棄的小孩的這些詞的時候,內(nèi)心往往會被觸動,他談到這些弱小的東西讓他想到了他自己,想到了他悲慘的童年經(jīng)歷,想起了父母對他所作的一切。
有時,患者也會認為自己的父母是愛自己的,并且父母也是偉大的,但如果真的如他所說,那么他為何不能做真實的自己?所以,這里依然有沒有被他看清的部分。
一位患者給我留言說:我媽固然有問題,但卻是一個有名的,偉大的女性,這個你可能體會不到,并不是我袒護她。
我的回復是:偉大是偉大,但她的錯誤在于沒有給你成為你自己的機會,正因為她的偉大,所以你才必須偉大,這反而是最可悲的地方。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根,而自我接納是一個人生命的根。原生家庭愛的缺失最終導致的結(jié)果是他無法接納他自己。理想化的自我成了不被愛的小孩的救贖,幫助他擺脫內(nèi)心深處的無價值與不安全感。漸漸地這個虛假的人格取代了真實的他。所以一些患者告訴我,當這種虛假的外殼被打破之后,他發(fā)現(xiàn)里面實際上只是藏著一個孩子,實際上他從未長大,只是假裝成熟。
第六步:認識與醒悟
如果他能堅持走到這一步,那么他關(guān)注的重心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他對問題的看法也與之前迥然不同,他開始從對癥狀的關(guān)注轉(zhuǎn)移成對人性的思考。他意識到了恐懼的背后是欲望,也開始覺察到欲望的背后實際上是傷痕——他恐懼自己不被愛,不被接納,被拋棄,無依無靠,沒有價值。他也知道了自己所作的一切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保護,試圖拯救自己,只不過走錯了路。他開始思考是否還有其它的選擇——小時候的他別無選擇,但現(xiàn)在卻有機會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與人生的方向。
他意識到了之前沒有注意的方面,諸如,應該,人格的扭曲,潛意識的恐懼,虛假的自我等。此時,他明白了癥狀存在的原因與意義——他通過強迫性的努力與逃避以維系了一個烏托邦與虛假的自我,以此來逃避內(nèi)心最深處的基本焦慮。
當然,他明白了這層殼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外面的殼越厚,里面的東西就越軟。他開始不那么急于擺脫癥狀,他開始關(guān)注自己生活的點滴,意識到問題不是看得到的癥狀那么簡單,他生活幾乎所有的方面都已經(jīng)心魔所控制——他喜歡別人是因為他怕被孤立;他做好事情是因為他怕被否定;他善良是來自于表演;他努力是因為他想要超越平凡,他所做的一切并非來自于真心而是來自于功利心。
他開始懷疑他之前所追求的,所堅持的東西是否是錯誤的與不真實的,他試圖搞清楚真相,看清楚自己。
一位患者在經(jīng)過多年的治療后意識到,一個人的一生,實際上能平平安安過一輩子已經(jīng)是幸福了,他曾經(jīng)追求的一切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例如,之前看見兒子不如別人的優(yōu)秀,他都不開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焦慮他未來會不好。但現(xiàn)在他認識到一個小孩只要健康就是幸福。從小他追求人際好、學習好,現(xiàn)在剝離出來發(fā)現(xiàn)這一切都不重要。他感慨,人活著為什么這多錯誤的價值觀與追求,而他現(xiàn)在才意識到這個問題,也認識到他的治療才真正開始。
第五步:真實與自由?
患者求治的動機到底是為了找到真實的自己,還是為了維系幻想中的自己?想必在治療的開始,他潛意識的求助動機一定是為了去掉癥狀便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而當他真實的自我開始覺醒,則會開啟一種新的可能,他會意識到為了虛假安全與價值而放棄自由與真實是多么可悲,他會因為虛度了人生而遺憾,他想要試著活出他自己。
一位患者寫到:王老師,我前兩天都睡不著覺,不用猜今晚肯定也是個不眠之夜,搞不懂我到底怎么了。這20多年我遭受了太多的磨難和痛苦,為什么我的痛苦反而越來越多。前天晚上我驚恐發(fā)作,讓我遭受了比死都難受的痛苦,你讓我反思,我發(fā)現(xiàn)其實我之前貌似和諧的狀態(tài)反而是病態(tài)的,因為這樣的和諧反而證明了真我被完全的壓抑流放了,我無法有一個正常人的情感深度,體會不到真正的人格統(tǒng)合,這樣的狀態(tài)越和諧,我越感到害怕。我太害怕自己活得和僵尸一樣讓浪費這大好的年紀,一輩子等于白活,白遭受這么多痛苦!我真的好想真正的作為一個人度過一生,有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和別人一起成長……

隨著他對自我認識的不斷加深,隨著他開始為了沒有自我,沒有真實地活過而遺憾,他的自我便開始覺醒。他思考問題的方向與深度與之前迥然不同,他意識到當初的自己猶如活在夢中,并非一個真實的世界。雖然外界的聲音一直試圖喚醒他,不過這種聲音朦朦朧朧,很模糊。而現(xiàn)在這個聲音越來越清晰,他注意到了真實與幻覺的區(qū)別,試圖掙扎著醒過來。
他開始試著給自己機會,雖然他不知道結(jié)果會怎么樣,不過他想試一試不依賴虛假的自我是怎樣的結(jié)果,他想要看到真相。他開始給真實的自我一些成長的空間與耐心了,他開始試著接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而不是活在高高在上的幻覺之中。
慢慢地,他試著與自我的和解,他發(fā)現(xiàn)這一切并不是自己的錯,而是自己一直用父母的價值觀來苛求他自己。他開始試著擺脫父母的束縛,不僅是現(xiàn)實中的父母,還有他無形中繼承的病態(tài)父母的價值觀,他開始慢慢從新的角度看待自己,他發(fā)現(xiàn)這個被嫌棄的小孩實際上沒有那么糟糕。
一位女性患者在治療中和我談起了她看過的一部電影,她認為這個電影的情節(jié)就是她目前的處境:女主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所以在家里她缺乏溫暖與關(guān)愛,而在學校里因為性格內(nèi)向,不開朗,所以她的同學和喜歡的男生都不曾注意到她。之后,她與另一個女孩互換了靈魂,因為這個女孩是開朗的,漂亮的,優(yōu)秀的。從此,周圍的人都和她做朋友,而喜歡的男孩也開始追求她。她問朋友和男友,如果自己回到過去那個灰姑娘的樣子,大家是否還會喜歡她,她得到的答案是不能接受,因此她一直不敢換回屬于自己的靈魂。
這正是她目前真實的處境,她怕放棄了偽裝,活出真實的自己沒法生存。事實上在治療的后期她會發(fā)現(xiàn),真實的她并沒有那么糟糕,當她以真實的自己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她會發(fā)現(xiàn)雖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她,不過她依然可以遇到真心接納和喜歡她的朋友與愛人。當她的自信心開始增長,當她更加自我接納,當她試著用真實的自己與這個世界相處,會發(fā)現(xiàn)實際上這個世界足夠大,大到可以裝得下每一個人。她終于不用戴著面具活了,她終于不用扮演成另一個人活著,她可以接受她就是她自己。她情感的深度與行動的自由度不斷地擴大,他正朝向正確的方向——活出真實的自我而努力。
當然,人生就是一場沒有終點的修行,但此時患者終于明白,治療的的本質(zhì)在于成長,他真實的自我并沒有消失,只是一直沒有被看見,一直不被接納與認同,他開始試著與自我和解,并勇敢地活出他自己。
?
醒悟的過程異常艱難,一方面因為真實自我的弱小,他不認為可以依靠:另一方面心魔不停地欺騙和恐嚇,告訴他沒有它不能活,并且只有依附它才能得到救贖。
心魔在找回真我的路上會不斷地襲擾與破壞,因為心魔想要的是維穩(wěn)而非真相,它一方面會對患者威逼利誘,另一方面也會氣急敗壞遷怒與治療師,就好像憎恨它那無法超越的現(xiàn)實一般。
為了逃避這些沖突,患者也會出現(xiàn)突然“治愈”的現(xiàn)象,比如,他會認為自己沒有病,只是一般人的心理煩惱;他會認為不把自己當成病人,自己的心理壓力會輕很多;他也非常希望治療師說一些正能量的話,諸如,保證可以治好一類。這樣就可以緩解他內(nèi)心中的沖突。但這并不可取,畢竟在逃避“壞”的自己的同時,說明他是對“好”的維系,但這也許并不是“真”的自己。
所以,治療中的阻抗需要分析,而非一味地秉承愛心,說一些膚淺的鼓勵患者的話。有經(jīng)驗的治療師是幫助患者發(fā)現(xiàn)種種沖突背后的機制,而非幫助他解決一個和另一個問題,給予一個和另一個保證。只有治療師看的足夠遠,才能幫助患者在正確的道路上。
說了這么多,對于那些執(zhí)著的患者來說卻難以聽得進去,他猶如熱鍋上的螞蟻,病急亂投醫(yī),只想要“有用”的方法——他也許會學習心理學,尋找高明的治療師,甚至是沉浸在宗教的庇護當中。對于沒有耐心了解自己,不能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患者來說心理治療對他來說作用有限,也許只有吃藥才適合他,因為吃藥不用動腦,不用用心,不用觸及到靈魂的恐懼。但藥物的弊端也是有的,畢竟治標不治本。
??而治療過程的不可預測性也不符合完美主義者的期待,他們往往希望治療猶如流水線一般,可以有清晰的計劃和步驟治愈他的癥狀。當然,生產(chǎn)一個產(chǎn)品,裝修一個房子,可以有步驟和計劃,但對于了解人心來說,這卻不可行。畢竟,心理治療是雙向的過程,是患者與治療師交互的過程,并不是治療師可以單方面掌控。在咨詢中,治療師只能隨機應變,按照患者當下的狀態(tài)來引導他一點點看見更多,醒悟到之前他沒有覺察到的方面。因此,治療的整個過程也并非可控的,有清晰的計劃,而是猶如宗教的學習,不僅需要知識的獲得,更需要內(nèi)心的體會與頓悟。
所以搞清楚治療的意義,有一個正確的治療態(tài)度顯得尤為重要,不然就會對治療產(chǎn)生阻抗。一位患者寫道:我現(xiàn)在對病情越來越?jīng)]有信心,假如在一個山洞里,我看到一絲光,無論多遠我不怕,我有希望!我有信仰,而現(xiàn)在在這個山洞里一絲光也沒有,搞得我筋疲力盡,悶的我喘不過來氣,我遇到王宇神,我本以為我兩手一攤,等你給我仙丹就好了,結(jié)果你也沒有仙丹。我告訴你實話哥,我想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我其實挺納悶為什么我在心理治療路上會很偏激,會走偏。是因為這也是我的癥狀之一,還是因為我太想治愈了,還是因為我從一開始就把心理治療的意義弄錯了,或者是以上都有。
太多人的人來治療,往往是希望找到某種方法可以消除他的痛苦,但如果他不醒悟與覺察,不能由表及里發(fā)現(xiàn)問題的實質(zhì),妄圖不對自己的內(nèi)在人格,價值觀,追求予以分析,就想減輕痛苦,那么他自身面對問題的態(tài)度就是最大的問題。
? 不僅咨詢師是分段位的,患者本身也同樣是分段位的。就好像炒股,網(wǎng)游,工作和學習,對一個東西投入的越多,越深,我們的認識也會隨之加深。而這不能強求,需要不斷地對自我,對疾病,對現(xiàn)實,對幻想,對成長,對價值觀不斷地了解,并在痛苦與掙扎中不斷地看清楚自己一直所堅持的,一直所追求的,一直所維系的東西到底是真實還是虛假的。在不斷地認識,不斷地沖突,不斷地頓悟中,一個人的內(nèi)心才能真正得以成長。
在這里簡單把神經(jīng)癥患者進行分類,以下的分類并沒有貶低的意思,只是客觀地描述處于各治療階段患者的心態(tài)。
第一類:青銅級別
在這個級別,患者會一味地尋求方法,幻想神奇的治療,幻想通過方法拯救,并把治療師當成可以拯救他的神。他的關(guān)注點依然在癥狀本身,他不明白外在的癥狀與內(nèi)在人格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他也不認為分析癥狀,人格,原生家庭,價值觀,人生追求這些東西有什么意義,并認為這些就是咨詢師為了騙錢而故意在拖延時間。他只是單純地認為告訴他怎么辦就行了,消除癥狀就是他唯一想要的。
所以,他非常希望治療師可以直搗黃龍,一語驚醒夢中人,或有高明的建議可以讓他立馬好起來。當他沒能如愿的時候,他會立即對治療、對治療師失望起來。他總是幻想奇跡般地好起來,所以他不是在尋求牛逼治療師的路上,就是在埋怨治療師沒有把獨門絕技傳授給他。從開始對治療的神話,之后也容易轉(zhuǎn)變成一種憤怒與不滿。
在這階段的患者懶得分析,他對了解自己缺乏興趣,他最感興趣的是讓咨詢師告訴他怎么做。他也會固執(zhí)地認為一切痛苦都是外界帶來的,諸如,別人傷害他,不幸的婚姻,不順利的人生經(jīng)歷,某次挫折,某個癥狀。他堅信,如果這一切沒有發(fā)生,那么他便什么病都沒有了。???
這類患者如果不能在短期內(nèi)升級,那么在治療中也很容易脫落或陷入到更深的病態(tài)的執(zhí)著當中。
第二類:白銀級別
這個級別的患者比青銅級別多了一些耐心,多了一些反省,也開始注意到了自己成長及價值觀與癥狀之間似乎有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性,也清楚要解決外在的癥狀,那么就需要放棄一些內(nèi)心中所堅守的東西。
在咨詢中他終于不再認為探討原生家庭,成長經(jīng)歷,夢,任何與癥狀無關(guān)的東西是浪費時間了,他也大體能理解心理治療與治療師所進行的工作,他明白治療能給他什么,不能給他什么,他開始明白治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好像他的問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他是否能繼續(xù)升級,這里存在一個十字路口,因為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他真正對了解自己產(chǎn)生了興趣;另一種是這依然是一種套路,他看似在積極投入咨詢或不斷學習心理學的知識,表面看起來他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從本質(zhì)上來說這一切不過是一種心機——他依然試圖維系,而不是放棄。
他內(nèi)心依然沒有深刻地體會到病態(tài)的執(zhí)著與欲望才是他痛苦的根源,他依然認為他的執(zhí)著與欲望不是壞事,反倒讓他擁有了現(xiàn)在的成功。他并沒有真正看清楚這一切給他的傷害,人生的浪費。一次在和患者談到關(guān)于孩子教育的時候,他依然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優(yōu)秀,他認為苛責、打罵沒有錯,畢竟正是因為父母的苛責才讓他有了現(xiàn)在的成就。但他忘記了恐懼與苛責給他帶來的種種人生的痛苦與悲哀,他所取得的成績和他所遭遇的痛苦比起來真的不值一提。
所以,在治療中患者依然只會頭疼醫(yī)頭,當他痛苦的時候就會積極地治療,分析,當他不痛苦的時候可能幾個月甚至幾年都不來。當他面對現(xiàn)實無路可退的時候才會不得不承認自己活得太虛假或一直都沒有真正活過,而當他逃過現(xiàn)實之后,就對這一切無覺了。
此時,會存在一會清醒一會糊涂的現(xiàn)象,就好像拉鋸戰(zhàn),一會看清心魔的本質(zhì),一會又覺得這沒有什么不好,然后幻想有一天定會沖破現(xiàn)實的束縛。
第三類:黃金級別:
此時,他終于對自己了解的更深了一些,他終于明白自己為何成為今天的樣子,他終于不再把治療當成方法,而是把治療師當成盟友,找回真實自我的盟友。他醒悟到了一直以來他都沒有真正地活過,他所追求的東西實際上都是虛假的,他一直都被各種病態(tài)的欲望所控制,他一直都沒有真實與自由地活過。
他大體明白了癥狀和痛苦與他病態(tài)追求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他發(fā)現(xiàn)試圖毀滅他的一切,實際上是在拯救他。此時,他看到了虛假自我的存在,心魔所許諾的一切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他意識到了如果不放棄極致的追求,不擺正自己的位置,不活出真實的自我,他永遠都無法得到救贖。
他開始走上了正確的路,自我了解與自我尋求之路。此時,他和治療師基本在一個波段,他們在治療目標上達成了共識,對問題的本質(zhì)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與探索。雖然偶爾他依然幻想可以消除癥狀與痛苦,但他深切地意識到這一切實際上是自己造成的。他知道如果不放棄幻想,那么他永遠無法接納他自己。
?
這一切的覺察不能僅僅通過理論的學習,還需要不斷地在生活中去體會,才能加深一個人對心理問題的認識,才能擴展他的視野。這同樣急不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時間表,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幻滅,才能使他真心地體會到原有的路走不通,他必須要開始走一條新的路。例如,一位女大學生,當她再一次崩潰,再一次因為人際而敏感,因為成績而焦慮,因為失敗而恐懼,當她再次回到原點的時候,她才真的靜下心來聽聽我說的話。而之前當她擁有和諧人際,第一名的成績的時候,我的話她壓根就聽不進去。
所以治療并不是提前設(shè)計好的,有時治療的推進也是各種機緣巧合的產(chǎn)物,如果一些事情不發(fā)生,一些人不出現(xiàn),那么他就會一直被蒙在鼓里。這些實實在在的經(jīng)歷,會讓他的自欺與謊言不攻自破,會讓一個人把自己看的更清楚,而不至于活在一廂情愿的幻想之中。例如,一位對工作不滿的女性患者,認為自己只要到了更好的公司,有了更好的待遇,她就可以對自己,對生活滿意了。不過當她真的找到了這樣的工作的時候,她突然發(fā)現(xiàn)她又開始不滿,又開始想要逃避,又開始吹毛求疵了。這時候她才意識到,救贖不在于對更好的追求上,而是如何放棄這一切,不然她永遠不會對自己,對生活滿意。
患者往往希望我多說一些讓他明白與頓悟,但事實上當他自己沒有意識,沒有體會到的時候,我的話很難走進他的心。我雖然一直試圖喚醒他,讓他明白,讓他看清楚,但我只是一個促進者,而不是掌控者。所以,我無法幫他做決定,幫他做選擇,我只能把來龍去脈講清楚,讓他體會到自己的欺騙,偽裝,暴行,恐懼,傷痕,讓他感觸到他一直都在逃避真實的自己。但最后決定到底是繼續(xù)活在幻想,還是勇敢直面現(xiàn)實的人卻是他自己,畢竟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除非他自己想起來。心理治療實際上就是幫助一個人喚醒他人性的部分,而在這場人性與魔性的戰(zhàn)爭中,治療師要做的是調(diào)動前者,抵制后者,而我相信,前者才是更強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