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泉菜刀風波前,曾因菜刀代工貼牌翻車
張小泉菜刀連上熱搜,老字號產品質量被質疑。事實上,兩年前,張小泉曾就知名商標糾紛將另一家賣刀公司起訴到法院,而法院不僅沒支持張小泉的訴求,庭審還曝出對方不僅為張小泉代工生產刀具,張小泉還拖欠其刀款的烏龍事件。同時也牽出張小泉刀具存在大量代工貼牌行為。
張小泉拍蒜斷刀翻車事件越鬧越大
日前,廣州市民王女士稱自己用新買的張小泉菜刀拍蒜,菜刀居然斷了。王聯(lián)系了張小泉客服,客服稱不建議用這把刀拍蒜。之后王女士將自己的經歷發(fā)到網(wǎng)上,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

“第一次聽說菜刀不能拍蒜”……原本事情已告一段落,沒想到7月18日,張小泉總經理評價“中國刀工不及米其林廚師”“中國人切菜方法不對?”再度引發(fā)關注。

隨后,張小泉連夜發(fā)視頻致歉。為表達企業(yè)歉意,張小泉還提出了“斷刀召集令”,過往5年內張小泉及指定同行品牌的廚房斷刀寄給張小泉,公司都會寄回一把新刀。
與此同時,同行業(yè)火上澆油,7月14日晚,王麻子官方直播間里,主播一邊介紹刀具一邊表演拍蒜,一再強調“能拍蒜”三字。

7月18日晚,“王麻子 拍了一天的蒜”話題再上搜榜。幾乎同一時間,另一國產刀具品牌陽江十八子也湊熱鬧,在直播間表演刀拍鵝卵石。一系列操作被網(wǎng)友稱為張小泉翻車事件。

為保品牌曾起訴另一家刀商
兩年前,張小泉曾就知名產品侵權糾紛將另一家賣刀公司起訴到法院,幾乎也遭遇翻車。這個名為浙0521民初3053號判決書2019年4月在裁判文書網(wǎng)公布。原告是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張小泉),被告是湖州泉欣五金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泉欣公司),張小泉要求法院判令泉欣公司停止使用“張小泉”牌刀剪產品相近似的包裝、裝潢;泉欣公司在淘寶網(wǎng)首頁、《錢江晚報》上連續(xù)30天刊登聲明,消除影響;賠償張小泉經濟損失50萬元。
張小泉稱:其公司以專業(yè)化生產各類刀剪產品而著稱,其著名品牌“張小泉”始創(chuàng)于1663年,至今已超過300多年歷史。張小泉通過對中國刀剪博物館、張小泉研發(fā)中心、制造中心全國銷售網(wǎng)絡的一系列重大整合與升級,使“張小泉”品牌成為中國刀剪行業(yè)無可爭辯的第一品牌。
1997年“張小泉”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評為馳名商標,2006年“張小泉”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第一批“中華老字號”。
為此,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不少仿冒張小泉公司“張小泉”牌刀剪產品特有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近期,張小泉發(fā)現(xiàn)泉欣公司生產銷售的刀剪產品與張小泉享有特有包裝裝潢的刀剪產品極其近似,極易造成混淆,涉嫌不正當競爭。
被告稱曾為張小泉代工還被欠貨款
被告泉欣公司則辯稱:泉欣公司前身為有十六年的歷史專業(yè)生產剪刀的廠家。泉欣公司與張小泉的企業(yè)名稱極易辨識,且泉欣公司使用的商標是經國家商標局核準注冊。
張小泉使用的包裝、裝潢并無特有性,現(xiàn)有市場上銷售的刀剪產品90%以上是使用該包裝設計的。
張小泉公證購買的銷售方是其客戶公司,泉欣公司認為是惡意串通、虛假訴訟,其客戶公司銷售的產品是泉欣公司提供給張小泉的樣品;根據(jù)泉欣公司提供的年度委托加工合同及授權委托協(xié)議顯示:泉欣公司及關聯(lián)企業(yè)分別于2015年、2016年度為張小泉公司及關聯(lián)公司代加工生產刀具;張小泉尚欠泉欣公司委托加工貨款124416.47元;張小泉的關聯(lián)企業(yè)尚欠泉欣公司委托加工貨款479685.81元。
被告認為:張小泉有利用市場壟斷地位打壓被告泉欣公司正常經營行為。
訴求無依據(jù)被法院駁回
法院審理后認為:原告張小泉與被告泉欣公司素有業(yè)務往來,被告泉欣公司為原告張小泉生產貼牌產品,雙方業(yè)務合作至2017年3月終止。
法院認定涉案“張小泉”剪刀產品系知名商品。但“張小泉”品牌商品并非僅有涉案裝潢的剪刀產品,根據(jù)被告泉欣公司提交的證據(jù)以及張小泉在庭審中的陳述,張小泉目前在售的剪刀產品使用的裝潢并非僅有涉案的裝潢。
根據(jù)現(xiàn)有證據(jù),張小泉并不能證明其為涉案裝潢進行了單獨的宣傳推廣,長期對涉案裝潢進行了使用,通過使用使相關公眾對涉案裝潢有足夠的印象,進而使涉案裝潢取得了區(qū)別商品來源的顯著功能。涉案裝潢并未達到反不正當競爭法規(guī)定的“特有”的程度。
鑒于張小泉訴請泉欣公司不正當競爭行為成立的三個必要條件已無法滿足,故張小泉主張被告泉欣公司不正當競爭并要求其承擔責任的訴請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jù),法院對被告泉欣公司使用的涉案裝潢是否足以讓相關公眾產生混淆亦不予評述。最終法院駁回了杭州張小泉公司的訴訟請求。
風波背后,一半以上的產品來自代工
該案同時透露,泉欣公司一直在給張小泉做代工,張小泉貼牌賣刀的事實。一直以來,張小泉還在吃老本。一半以上的產品來自于代工,研發(fā)投入僅0.23億元,占比不到5%。
事實上,隨著張小泉產品市場需求的增長,張小泉產能跟不上市場需求,不得不選擇外協(xié)加工來彌補產能問題,并且OEM代工產量已遠超自產產量,占全部產量的比例已超出75%。
貼牌代工,產品質量就難以保障。而此次渠道經銷商不恰當?shù)氖酆筇幚恚褜埿∪放?、市場形象及經營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一把刀敗給了一頭蒜,張小泉之所以爭議更大,表面上是拍蒜問題,背后隱藏著中國人的烹飪習慣和生活理念問題。對于張小泉來說,最大的底牌就是“老字號”的品牌。
但花了幾百年建起的口碑,稍有疏忽就可能面臨毀滅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