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戴
鰲戴
? ? ? ?《列子·湯問》
【原文】
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
仙圣毒之,訴之于帝。
帝恐流于西極,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
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
【今譯】
神話傳說遠古時代,渤海以東的海面上有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座仙山,其下無底,漂浮不定,常隨潮波上下浮動,漂漂蕩蕩。
這五座仙山的根部并沒有固定附著連接著,而是經(jīng)常跟著潮水隨著波浪上下浮動,不能有一刻峙立穩(wěn)定。
仙山上居住著許多仙人,神仙和圣人們因受顛蕩之苦,都討厭這件事,并感到憂慮,便報告了天帝。
帝恐流于西極,失群仙圣之居,天帝擔心這五座仙山不停地漂流直到漂移到最西邊去,為了不使這五座仙山漂移或沉沒,使眾多的神仙與圣人失去居住的地方,于是天帝就叫海神禹強(傳說中人面獸身的北海之神)派十五只巨鰲(大龜)輪番舉首戴之,輪班抬起腦袋用頭頂住大山。
這十五只大龜分為三班,托住這五座仙山,六萬年一輪換。
這樣一來,五座仙山便穩(wěn)定下來不再搖蕩,屹立在大海中,穩(wěn)穩(wěn)峙立,仙人們可以快樂地居住在山上。
【賞析】
后用“鰲戴“喻指負擔沉重,或表示感恩戴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