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憲宗朱見深:我不是昏君,也不是病態(tài),我的愛情其實很純粹
正統(tǒng)十四(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zhèn)率文武百官與二十萬大軍北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兵敗被俘,自此開啟了在瓦剌留學的異鄉(xiāng)歲月。
事情發(fā)生后,舉國震動,京城人心惶惶,有些怕事的大臣因為懼怕瓦剌大軍壓境,甚至提出了遷都請求。
萬幸的是,兵部侍郎于謙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力主堅守北京,并主動扛起重任,這才暫時穩(wěn)定了人心。
八月二十八日,為了進一步穩(wěn)定人心,也為了避免瓦剌借皇帝的名義騙開關防,同時還為了避免國無長君,京城的文武百官集體向孫太后上奏,公推郕王朱祁鈺為皇帝,并遙尊在瓦剌留學的英宗朱祁鎮(zhèn)為太上皇。

面對大臣們提出的主張,孫太后為了江山社稷,同意了讓朱祁鈺即位。
不過,孫太后當時也留了一手。
那就是朱祁鎮(zhèn)的皇位可以讓給朱祁鈺。
但皇太子的人選,必須是朱祁鎮(zhèn)的長子朱見深。
也就是說,在孫太后看來,大明的皇位,到頭來還是要傳回英宗一脈。朱祁鈺即位,也就是扮演一個過渡角色。
孫太后的要求,并不過分,朱見深本就是太子,大臣們對此沒有異議,朱祁鈺也表示同意。
于是,這件事也就過去了。
然而,人性這個東西,向來就是不可言,不可研,不可驗。
朱祁鈺即位后,起初的表現(xiàn)堪稱完美。
他任人唯賢,力挽狂瀾,在于謙等大臣的輔佐下,打贏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將內憂外患的明朝又拉回正軌,同時也令剛剛崛起的瓦剌又重新回到四分五裂狀態(tài)。
可是,隨著瓦剌放回沒有利用的朱祁鎮(zhèn),朱祁鈺的人性弱點,如私欲強、氣度不大等毛病漸漸開始顯現(xiàn)了出來。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留學一年的朱祁鎮(zhèn)回到北京,朱祁鈺親自到東安門迎接。

兄弟兩人寒暄過后,朱祁鈺隨即把哥哥軟禁在了南宮。
這一軟禁,就是整整七年。
在這七年期間,朱祁鎮(zhèn)的一舉一動,皆在朱祁鈺的掌控之中。
到了景泰三年,隨著皇位越坐越久,越坐越穩(wěn),朱祁鈺開始不滿足只扮演一個過渡角色。
雖然當初即位時,他答應過孫太后和滿朝文武,必須保全朱見深的太子之位。
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人的天性,天道不可違也。
在朱祁鈺看來,自己也有兒子,自己現(xiàn)在是皇帝,而且權力也比較穩(wěn)固,憑什么自己的兒子就不能是太子呢?
憑什么自己就要把太子之位拱手讓給侄子朱見深?
若是朱見深將來即位后,替他老爹出頭,反攻清算,自己豈不是虧大了?
為了自己,也為了兒孫的榮華富貴,朱祁鈺在盤算一番后,決定廢太子。

不過,廢太子之類的事情,自古以來都是不得人心之舉。沒多少人愿意背上這個罵名。
所以,當朱祁鈺將想法向內閣說出后,立即便遭到了內閣的集體反對。
內閣不配合,朱祁鈺思來想去,決定釜底抽薪,也就是讓太監(jiān)偷偷賄賂六部官員。
皇帝為了達成目的,賄賂大臣,如此聞所未聞的事情,朱祁鈺竟然真的做了。
上意既定,恐文武大臣不從,乃分賜內閣諸學士金五十兩,銀倍之,陳循、王文等遂以太子為可易。
后來,六部官員們畢竟人微言輕,不敢得罪皇帝,于是便紛紛收錢,同意改立太子。
而主持內閣工作的陳循、商輅等人,夾在皇帝和下屬中間,處境尷尬,里外不是人,也只好同意改立太子。
百官被朱祁鈺搞定后,孫太后的意見其實已經不重要了。畢竟皇太后也無法對抗皇帝和滿朝文武。
就這樣,朱祁鈺掃清了廢黜朱見深的一切障礙。
景泰三年五月,皇太子朱見深被降封為沂王,朱祁鈺之子朱見濟繼任太子。
在朱祁鈺看來,千秋萬世,就此定局。

然而,上天好似跟朱祁鈺開玩笑一般。
他費盡心機,不惜背上罵名也要立自己兒子為太子。
結果朱見濟被立為儲君后,僅一年就病死了。
得知朱見濟病死,大臣們紛紛上奏,表示太子之位一日不定,大明根基就一日不穩(wěn)。鑒于陛下現(xiàn)在您沒兒子,所以我們希望復立沂王為太子。
大臣們的上奏,在朱祁鈺看來簡直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若是當初自己沒有廢黜朱見深,一切都好商量。但現(xiàn)在自己已經得罪了朱見深,自己與大侄子之間已然產生了隔閡。這時候再討論復立之事,豈不是自掘墳墓!
萬一朱見深將來即位,報復自己怎么辦?
指望大臣們?yōu)樽约褐鞒终x?
怎么可能,這幫家伙當初能拋棄朱祁鎮(zhèn),將來就肯定會再次改弦易轍。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朱祁鈺思來想去,拒絕了大臣們的建議,并在接下來的五年,以自己還年輕,子嗣問題之后應該能得到解決為由,始終沒有冊立太子。
朱祁鈺視朱祁鎮(zhèn)父子為定時炸彈,這可就苦了當時年幼的朱見深。
朱見深被廢時,年僅五歲。
他原本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大明儲君,享盡人間富貴,身邊有成群結隊的奴仆。
可一朝被廢,被迫搬離東宮,瞬間便是樹倒猢猻散。原本巴結的奴仆,全部跑沒了影,朱見深的身邊只剩下了一個宮女。
這個宮女的名字,叫做萬貞兒。

關于萬貞兒早年的事跡,史書記載的很少。我們現(xiàn)在只知道她生于明宣宗宣德五年,四歲入宮,年長朱見深十七歲,原本是服侍孫太后的宮女,深得孫太后的信任。
正統(tǒng)十四年九月,朱祁鈺即位,雖然他當時保證不動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但孫太后長期居于深宮之中,深知人心險惡,她并不相信朱祁鈺會信守承諾。
為了確保孫兒的安全,于是孫太后便將自己信任的萬貞兒派去保護朱見深。
或許,孫太后做夢也不會想到,正是自己這個不經意的決定,改變了寶貝孫子的一生。
景泰元年,隨著朱祁鈺的權力愈發(fā)的穩(wěn)固,一些政治敏感的宮人認為太子之位易主是遲早的事,便開始漸漸遠離朱見深,暗中另謀新主。
久而久之,朱見深身邊只剩下了萬貞兒還愿意陪他玩耍,陪他聊天,始終安慰著他,照料他的生活起居。
此時的朱見深才三歲,面對身邊人對自己的刻意疏遠,他顯得無所適從。
雖然他的母親周貴妃常常會來探望,但此時宮中到處都是朱祁鈺的耳目,為了不惹麻煩,周貴妃每次都只能是匆匆的來,又匆匆的去。
在這種情況下,朱見深無法感受父愛,也感受不到母愛,他的童年是灰暗的。
而在這種灰暗的生活中,唯一可以給朱見深帶來安慰的,就是那位對他不離不棄的萬姑姑。

景泰三年,該來的終于還是來了。
一群人突然闖進東宮,氣勢洶洶地對朱見深說:你不是太子了,不可以再用太子稱謂,從此以后,你要搬離東宮,你身邊的太監(jiān)、宮女也要全部遣散!
面對著這一突變,五歲的朱見深并不能理解自己被廢黜的后果是什么。
此時的他,只關心一件事,那就是萬姑姑會不會也會離自己而去。
為了得到想要的答案,朱見深發(fā)出了一聲沒有底氣的詢問:“你也會跟他們一樣,離我而去嗎?”
看著拘謹?shù)闹煲娚睿f貞兒微笑的說道:“不會的,我會一直陪伴在你身邊。”
事實證明,這句話,她最終做到了。

此后五年,朱見深與萬貞兒的生活很苦。
偌大的皇宮,沒人在意他們的死活,他們只能相依為命。
不僅如此,由于廢太子的特殊身份,朱見深隨時都有可能會被拉出去砍頭,或是被一杯毒酒賜死,亦或是被暗害,死的不明不白。
這種苦悶的生活對于朱見深而言,太窒息,太黑暗了。
幸運的是,盡管所有人都遠離了朱見深,有很多人都希望他死。但萬貞兒始終陪伴在身邊。
據(jù)史料記載,在被廢黜期間,盡管萬貞兒也很害怕。但為了讓朱見深有安全感,每當朱見深出門時,萬貞兒都會穿著軍裝,走在前面,完全是個女漢子的形象。
萬貞兒的挺身而出,給年幼的朱見深留下了深刻印象:誰要敢欺負我,萬姑姑肯定會讓他們吃不了兜著走。
也正是因為萬貞兒的這種不離不棄,關懷備至的照顧,使得她在朱見深心里,已經不僅是一個伺候自己的宮女,而是變成了依靠,是自己最信任的人,是自己這輩子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鎮(zhèn)發(fā)動“奪門之變”,又一次得到了皇位。

既然父親熬出了頭,朱見深的苦日子也終于熬到了頭。
同一個月,朱見深恢復了太子的身份,又搬回了東宮。
八年未相見,朱祁鎮(zhèn)知道自己未盡到身為父親的職責。
于是,當見到朱見深后,為了彌補過失,朱祁鎮(zhèn)便面容和藹地詢問道:你想要什么?
面對父皇的提問,朱見深沒有過分激動,只是輕輕地說: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一個萬貞兒。
這一年,朱見深十歲,萬貞兒二十七歲。
聽到兒子的奇怪要求,朱祁鎮(zhèn)雖然有一絲詫異,但也并未太在意。他認為朱見深只不過是對這個大齡宮女心懷感激,絕對不會對她產生什么男女情愫。
當然,隨著時光流逝,當朱見深十七歲時,朱祁鎮(zhèn)和周貴妃也都漸漸意識到,兒子與大他十七歲的萬貞兒產生了微妙的感情。而這種感情,是不會被當時人所接受的。
不過對于這些情況,朱祁鎮(zhèn)仍然沒有出面阻止,他想當然的認為朱見深只是見識淺,等到朱見深長大懂事,見過更多的美麗佳人后,自然就會疏遠萬貞兒。
天順八年正月,朱祁鎮(zhèn)病危。
在臨終之前,他為朱見深精心挑選了三個女子作為皇后的候選人,這三人分別是后來的吳廢后、王皇后、柏賢妃。
解決完兒子的婚姻大事,朱祁鎮(zhèn)在病榻上堅持了幾天,最終于正月十七病死。
朱祁鎮(zhèn)這個人,昏庸了大半輩子,絕不是什么好皇帝,就連是不是個好人,也是非議頗多。
不過,有一點必須要承認,那就是他的命是真的好。
他之前干的那些“好事”就不說了,現(xiàn)在就連駕崩,都能撞上好日子。
正月十七,過完了年,又正好過完了元宵節(jié)。過完一年最熱鬧的十幾天,朱祁鎮(zhèn)走的可謂是瀟瀟灑灑,沒留下一點遺憾。

明英宗畫像
正月二十二,朱見深即皇帝位,改元成化,是為明憲宗。
憲宗即位后,內閣立即上奏,轉呈了廣西、四川、陜西三省地方官員傳來的戰(zhàn)報:
天順七年十一月,廣西柳州府、慶遠府(今河池市宜州區(qū))的蠻賊見明軍都聚集于梧州,于是趁虛攻打上林縣(今屬南寧市),殺擄男女五百余人,搶走財畜無數(shù)。現(xiàn)在賊巢遍地,民不聊生,而官軍兵力嚴重不足,難以鎮(zhèn)壓,希望朝廷盡快派兵剿平叛亂。
四川的盜賊也是鬧得極兇,入廣安州城,毀公廨文卷,劫獄囚,連知州也被盜賊殺害。
陜西的情況也一樣不容樂觀,岷州的熟番糾聚生番造反,燒殺搶掠。
憲宗看完內閣呈奏的戰(zhàn)報,頓時倒吸一口涼氣。
好家伙,自己老爸復辟后,到底在干什么?現(xiàn)在南北都亂了,而地方兵備廢弛,無力鎮(zhèn)壓,都急求朝廷派兵增援。自己也是倒霉催的,剛坐上皇帝才八天,就要處理這些爛攤子事。
而就在憲宗還在埋怨時,廣西又傳來奏報:七百大藤峽賊趁夜攻入梧州,劫官庫,放罪囚,殺死軍民無數(shù),并劫持了按察司副使周璹為人質。
另外,廣西流賊還攻入廣東清遠衛(wèi)城,守城官軍棄城逃跑,流賊毀城樓、房屋,劫獄囚,殺了驛丞鐘奎,并在城中大肆搶掠官民及財畜三日才離去。
憲宗望著上奏的內閣官員,極為不滿,當即便發(fā)起牢騷:地方上的總兵、守鎮(zhèn)、巡按、都布按三司,難道都是吃閑飯的嗎?兵部,好好查查這幫人,要嚴肅處理!

天順八年形勢圖
當然,牢騷歸牢騷,地方出了這么大的問題,終究還是要想法辦解決。
此后幾年,憲宗勵精圖治,整頓軍隊,派兵南滅藤峽盜亂,北擊蒙古,發(fā)動對建州女真的犁庭掃穴,以及在鄖陽建府,解決自宣宗以來一直未能妥善安置的百萬荊襄流民。
值得一提的是,明軍鎮(zhèn)壓藤峽盜亂期間,俘虜了一批造反的瑤民,并從中挑選了一批漂亮的女子送入京城作為宮女。在這些瑤民宮女中,有一位紀姓女子后來被追封為皇后,這便是生下了明孝宗朱祐樘的孝穆紀皇后。
在用軍事手段解決內憂外患的同時,憲宗為了緩和朝內矛盾,先后為于謙和朱祁鈺平反。
為于謙平反時,憲宗表示:“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p>
意思就是說,于謙功勞很大、力挽狂瀾,當初被奸臣謀害后,先帝已經知道他是冤枉的,特意留下遺詔,希望我能平反。我現(xiàn)在遵照先帝遺愿,正式為于謙平反昭雪!
實際上,于謙之冤,天下人皆知。而以朱祁鎮(zhèn)的為人,他根本就不可能留下什么遺詔。
憲宗所謂的“先帝已知其枉”,其實是給自己老爸擦攢人品。

平反于謙的冤案后,憲宗用同樣的套路,又為叔叔朱祁鈺恢復了名譽。
當初朱祁鎮(zhèn)發(fā)動奪門之變,二次登基后,為了發(fā)泄不滿,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并宣布廢其帝號,賜謚號為“戾”,稱“郕戾王”。
這是一個惡謚,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
由于朱祁鎮(zhèn)用力過猛,給朱祁鈺定了性,這使得憲宗在為朱祁鈺平反時,頗費了一番功夫。
成化三年(1467年)十二月,憲宗在與群臣討論為朱祁鈺平反之事時,表示:“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
八年后,憲宗將平反事宜正式提上議程,他對群臣表示:為景泰帝恢復名譽,是先帝生前的意愿。先帝當年受奸臣石亨、曹吉祥蒙蔽,對景泰帝有不公正待遇。但先帝當初已經意識到的錯誤,只是因為來不及糾正便去世了。我身為先帝之子,考慮到先帝遺愿,以及景泰帝對社稷的功勞,有義務為其平反。
成化十一年十二月,經憲宗下詔平反,朱祁鈺得以帝號,定謚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
憲宗為于謙和朱祁鈺平反,可以說是順應人心,讓天下臣民充滿希望,一掃英宗一朝的混亂晦氣,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內部矛盾,同時也拔高了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歷史評價。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憲宗為朱祁鈺的平反并不徹底。
明朝皇帝死后,都有廟號和謚號。但憲宗只為叔叔追加了謚號,沒有廟號。
所謂的明代宗,是南明弘光政權為朱祁鈺追封的廟號。
并且朱祁鈺即便是恢復了名譽,也依舊只能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他也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唯一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總體來看,明憲宗朱見深在位的二十幾年,雖然有一些過失,如后期寵信佛道、方術,將大量錢財用在修建佛堂、供養(yǎng)僧人,對國計民生沒有太大的幫助。還有重用汪直,以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
但這些過失瑕不掩瑜,他算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甚至用中興之主來評價都不為過。
畢竟英宗復辟后的八年時光,文治武功實在太差,留下一堆爛攤子事。
然而,盡管明憲宗的表現(xiàn)已經可以了,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卻是一個昏庸無道的皇帝。
究其原因,這與憲宗在位期間過分寵幸萬貞兒有分不開的關系。
憲宗即位后,并沒有如英宗生前所愿,見到年輕美女就忘了年老色衰的萬貞兒。
他不僅繼續(xù)寵幸萬貞兒,而且還想進封其為皇后。
得知兒子要立萬貞兒為皇后,憲宗的生母周太后強烈反對。萬般無奈下,憲宗只能屈服,立吳氏為皇后,改立萬貞兒為貴妃。
后來,年輕的吳皇后對憲宗專寵萬貴妃十分不滿,心想自己哪點不如那個老女人?
一氣之下,吳皇后便借故杖擊了萬貴妃。
結果,杖擊的代價很大。
此事傳到憲宗耳中后,憲宗不顧周太后的阻攔,下旨將吳皇后打入冷宮。
自此,吳皇后變成了吳廢后。
事后,憲宗又改立王氏為皇后。王皇后深知萬貴妃與憲宗的關系不一般,只得事事謙讓,甘愿做一個傀儡皇后。
而萬貴妃見沒人敢惹自己,自此之后便在宮里橫著走,恃寵而驕。
憲宗對萬貴妃的格外寵愛,讓當時人完全不能接受。
在當時的人看來,皇帝娶比自己小十幾歲的小女生為妃,司空見慣,沒什么不妥。
但如果反過來,皇帝愛上大自己十幾歲的老女人,為了這個老女人,甚至把先帝生前指定的皇后也廢黜了,這就是變態(tài),無法讓人接受。
天涯何處無芳草,何況質量還不好。你朱見深貴為皇帝,富有四海,卻執(zhí)著于一場大家都不能接受的姐弟戀。你要不是昏君,誰是昏君?

由于大家不能接受這種異于常態(tài)的愛情。
于是,明憲宗的評價也就開始直線下滑。關于萬貴妃逼迫懷孕后妃墮胎,毒殺皇嗣,迫害明孝宗及其生母紀氏,將后宮搞得烏煙瘴氣的流言也是滿天飛。
然而有明一代,除了太祖朱元璋外,子嗣最多的皇帝就是明憲宗,共有十四個兒子,六個女兒。
既然明憲宗有這么多孩子,為何萬貴妃還會背著“善妒殺嗣”罪名呢?
很明顯,萬貴妃大概率是被明清文人抹黑了。
憑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雖然《明史》中有明確記載,萬貴妃心理變態(tài),自己沒孩子,便強迫后宮懷孕的妃子打胎,導致憲宗長時間沒兒子。
時萬貴妃專寵而妒,后宮有娠者皆治使墮。柏賢妃生悼恭太子,亦為所害。
但是,《明史》的記載與《明憲宗實錄》的記載相悖。
在憲宗的實錄中,萬貴妃生前雖然屢屢遭到言官彈劾。
但言官列舉出的罪狀,都是諸如萬貴妃恃寵而驕、服用器物窮極僭儗、縱容本家親戚禍亂朝綱等方面。并沒有提到她“善妒殺嗣”。
要知道,《明憲宗實錄》是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命人修撰的。
孝宗時期,萬貴妃都不在了,史官揭她老底,難道還擔心被打擊報復?顯然不可能嘛。
況且,史官在《明憲宗實錄》中都已經提到了萬貴妃的穿著、日用品皆奢華,同皇帝有都得一比,有僭越之嫌。
史官既然敢揭萬貴妃的老底,就不在乎多寫一條“善妒殺嗣”。
所以,如果萬貴妃真有殺嗣之舉,《明實錄》中就不可能完全沒有記載。既然史官沒寫,那就說明八成沒這個事。
換言之。按照史料記載,萬貴妃肯定是個小心眼。
其實這很正常,人嘛,都有私心,誰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只愛自己。
但是,小心眼和變態(tài)毒婦是兩碼事。
我們不能因為萬貴妃恃寵而驕,就推斷她殺嗣,說她蛇蝎心腸,強迫其他妃子打胎。這種推斷不符合邏輯。

第二,孝宗的存在被公開之前,憲宗子嗣不多的原因,其實是由于當時的后宮后妃不多。
前面說了,朱祁鎮(zhèn)臨終前,給朱見深指定了三個后妃,其中的吳皇后還被憲宗打入冷宮。
踢開了吳廢話,就算加上萬貴妃,憲宗在位前期的后妃也只有三位。
你可能會說,三個后妃也不少了。如果憲宗身體沒毛病,三個女人也能生出一窩皇子。
但是你別忘了,明朝是嫡長子繼承制,如果正妻無子,則應由皇長子繼位。
憲宗對萬貴妃有深厚感情,對吳廢后,王皇后和柏賢妃則沒有感情。
站在朱見深的立場,想想看,他是希望立萬貴妃生下的兒子為儲君,還是希望立另外兩個后妃生下的兒子為儲君?
很顯然,憲宗肯定是希望萬貴妃能幫他生下皇長子,然后冊立其為太子。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成化四年以前,憲宗專寵外貴妃,格外冷落王皇后和柏賢妃。
尤其是王皇后,由于她是正妻,生下的兒子是嫡子,擁有第一順位繼承權,故而一直被憲宗刻意冷落,年紀輕輕便守了活寡。
可是,由于萬貴妃年紀大,在成化二年生下皇長子后,就再也不能生育了。
因此,這也就導致成化四年之前,憲宗一直無嗣。
見儲君之位長期虛懸,滿朝文武坐不住了,大家紛紛上奏,要求憲宗盡快解決儲君問題。
為了堵住眾人之口,憲宗只好臨幸了柏賢妃。
而柏賢妃也很爭氣,為憲宗生了皇次子,這便是成化七年被封為太子的悼恭太子朱祐極。

朱祐極出生的當年,明憲宗又偶然臨幸了宮中女史紀氏,致其懷孕,明孝宗朱祐樘也因此于成化六年出生。
一直以來,很多人說憲宗荒淫,后宮一群后妃不臨幸,看見一個女官就睡了。
這可真是冤枉憲宗了。
成化五年的大明后宮,仍然只有三個后妃。
一個是明憲宗不愿意碰的王皇后。
一個是已經生不出孩子的萬貴妃。
還有一個是正在坐月子的柏賢妃。
后宮沒人,加之大臣們又一直催促趕緊生兒子。憲宗在這種情況下臨陣女官,很奇怪嗎?
需要注意的是,悼恭太子朱祐極病故于成化八年。
也就是說,明孝宗一歲時,朱祐極還活著。
由此來看,《明史》中說紀氏懷朱祐樘期間,萬貴妃為了維護自身地位,善妒殺嗣,專盯著紀氏迫害,明顯不符合邏輯。
如果我是萬貴妃,肯定是優(yōu)先弄死朱祐極。畢竟朱祐極已經出生,又是皇子,而紀氏當時還只是懷孕了而已,誰知道她肚子里懷的是男孩還是女孩?

成化八年正月,朱祐極去世,年僅三歲。
朱祐極死后幾年,憲宗未有皇子出生,只剩朱祐樘一個兒子。
關于憲宗在成化八年至十一年期間,為什么突然啞火的原因,其實很多史料都有記載。
比如尹直所著《謇齋瑣綴錄》中就有提到:“皇妣紀氏得幸有娠,萬貴妃既覺,恚而苦楚之。”
初,皇妣紀氏得幸有娠,萬貴妃既覺,恚而苦楚之。
紀氏懷孕后,萬貴妃當時很不高興。
為了不讓萬貴妃“恚而苦楚”,憲宗只好克制,既不納后妃,也不與別的女人圓房。
其實翻看成化時期妃子花名冊也可以發(fā)現(xiàn),憲宗生前雖然冊封了十八位皇后和妃子,但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成化后期冊封的。
成化十一年以前,后宮有封號的妃子很少,長期只有三人,也就是王皇后,柏賢妃和萬貴妃。
成化十一年之后,萬貴妃46歲了,已確定無法再生育,她對憲宗納妃的態(tài)度有所轉變。
憲宗發(fā)現(xiàn)萬貴妃能夠接受了,于是就徹底放飛自我,不僅一連生下十一個兒子,還一口氣冊封了十幾位妃子。
這座景德鎮(zhèn)造斗彩雞缸杯,是萬貴妃生下皇長子后,憲宗命景德鎮(zhèn)專門燒制的。
之所以會以雞為繪畫主題,是因為萬貴妃懷皇長子時,正是雞年。
杯外壁所畫的一只公雞帶著一只母雞和一群小雞,代表了明憲宗和萬貴妃以及他們的孩子。
憲宗通過這件小小的瓷器,表達了他對自己與萬貴妃如同尋常百姓般的夫妻生活的向往。
第三,《明史》中關于朱見深與朱祐樘父子相認,以及朱祐樘回宮前后的記載,與諸多史料記載不吻合。
《明史》中有一段記載,大意就是說萬貴妃聽說紀氏生下皇子后,命令太監(jiān)張敏將年幼的朱祐樘處理掉。但張敏頂住壓力,瞞著憲宗和萬貴妃,將朱祐樘偷藏在了安樂堂供養(yǎng)。直到六年后的某一天,張敏見到憲宗感嘆自己一把年紀了還沒兒子時,才將供養(yǎng)朱祐樘的秘密和盤托出。
而憲宗在見到朱祐樘后,心情激動,脫口便說這孩子像我,并未感覺奇怪,直接與朱祐樘父子相認。
衣以小緋袍,乘小輿,擁至階下,發(fā)披地,走投帝懷。帝置之膝,撫視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類我?!?/p>
如果《明史》的說法無誤,那就非常奇怪了。
因為我們只要對比朱見深和朱祐樘的畫像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父子倆人,根本就不像。
你可能會說,明朝的畫像,并不寫實,不能說明什么。
可是,如果你對比朱祁鎮(zhèn)和朱祐樘的畫像,一眼就能看出這爺倆是父子關系。
既然憲宗與朱祐樘不像,那么《明史》中關于憲宗與兒子六年未見一面,然后僅僅依據(jù)朱祐樘長得像自己,就與其父子相認的說法便不成立。
實際上,憲宗之所以相信朱祐樘是自己兒子,真正原因是他從一開始就知道朱祐樘的存在。
也就是說,憲宗是看著朱祐樘長大的。
能證明這個論述的史料有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謇齋瑣綴錄》外,還有高士奇所著的《金鏊退食筆記》,以及陳宏謨的《治世余聞》。
成化中,皇妣紀氏得幸,有娠。萬貴妃既覺,恚而苦楚之。憲廟乃密托病,出之安樂堂,以痞報,而屬門官照管——《治世余聞》
根據(jù)《治世余聞》的記載,紀氏懷孕之初,憲宗就已經知道了消息。
只是憲宗擔心萬貴妃會因為這事吃醋,所以才以紀氏生病為由,將其安置在皇城的安樂堂(位于現(xiàn)北京養(yǎng)蜂夾道),讓萬貴妃眼不見心不煩。
插一句,明朝的安樂堂是太監(jiān)患病修養(yǎng)之所,不是什么好地方。
之后的幾年,憲宗雖然不關心紀氏的死活。但朱祐樘從出生,一直到六歲,憲宗都有指派心腹內侍進行全天候的照顧。
既誕,密令內侍近臣,謹護視之——《治世余聞》
直到成化十一年五月,張敏悄悄把朱祐樘的情況告訴萬貴妃。加之當時乾清門起火,憲宗認為這是老天爺對他隱藏兒子的報應,這才大大方方地將朱祐樘接回了宮里。
而萬貴妃在知道事情后,還埋怨憲宗,說怎么能只瞞著我一個人呢?
為了表達誠意,萬貴妃以極高禮儀接待了朱祐樘。
至是,太監(jiān)張敏厚結貴妃主宮太監(jiān)段英,乘間說之,貴妃驚云:「何獨不令我知?」遂具服進賀,厚賜紀氏母子,擇吉日請入宮?!跺例S瑣綴錄》
注意,朱祐樘被接回宮之初,其母紀氏仍然留在安樂堂。而紀氏當時已經病重。
憲宗沒有接紀氏回宮,六歲的朱祐樘也就只能交給其他人照顧。
交給誰照顧呢?
按《明史》記載,周太后因為擔心萬貴妃暗害朱祐樘,便主動將朱祐樘接到了仁壽宮。
可是,按照商輅所寫奏折《國本疏》的描述,當時的朱祐樘其實是與萬貴妃住在一起。
“臣等仰惟皇上至仁大孝,通于天地,光于祖宗,誕生皇子,聰明岐嶷,國本攸系,天下歸心。重以貴妃殿下躬親撫育,保護之勤,恩愛之厚,逾于己出。凡內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門聞之,莫不交口稱贊,以為貴妃之賢,近代無比,此誠宗社無疆之福也。但外間皆謂,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見,揆之人情事體誠為未順。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煩貴妃撫育,俾朝夕之間便于接見,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愜眾人之公論,不勝幸甚?!薄渡涛囊闶韪濉臼琛?/p>
奏折的大概意思是說,我們聽說皇子進宮后,萬貴妃親自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的生活,對其視同己出,大家無不對萬貴妃的仁愛之心交口稱道。但現(xiàn)今外頭有人議論紛紛,皇子母親紀妃因病仍居于安樂堂,如此,他們母子一個宮內,一個宮外,不得相見。臣等懇請陛下能考慮外界意見,將皇子母親也接進宮,以便于皇子能盡孝道。
很明顯,《明史》又與其他資料相沖突了。
而商輅的這份奏折,寫于成化十一年五月,屬于當時的一手資料,可信度要遠高于清代才成書的《明史》。
所以,《明史》中關于朱祐樘入宮后的生活描述,槽點頗多。
另外,《明史》中關于紀氏死因的記載,同樣也是槽點滿滿。
按照《明史》的說法,紀氏是被萬貴妃逼死的,說的是言之鑿鑿。
其年六月,妃暴薨?;蛟毁F妃致之死,或曰自縊也。謚恭恪莊僖淑妃。
可是,按照商輅奏折以及《謇齋瑣綴錄》的記載,紀氏患病的事,很多人一早就知道了。不僅內廷的人知道,就連外朝官員也知道。大家都知道紀氏的身體不好,也都猜測紀氏可能命不久矣。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商輅才代表百官向憲宗上奏,希望能將紀氏接入皇后,以便于朱祐樘能送母親最后一程。
時紀妃有病,命黃賜、張敏將院使方賢、治中吳衡往治。萬貴妃請以黃袍賜之,俾得生見。次日,病少間,自是不復令人診視。至六月二十八日,卒。是日,天色皆赤,以時享致齋。七月朔,始發(fā)喪,追封淑妃。
在這種情況下,萬貴妃怎么可能冒著壓力,逼死紀氏呢?
如果真如《明史》所言,萬貴妃腦子缺根筋,就是她把紀氏逼死了。
就以明朝后宮的保密水平,這事瞞得住嗎?外朝的那些言官聽說后,豈不是要噴死萬貴妃!
可事實上,當時并沒有人因為紀氏之死而向憲宗彈劾萬貴妃。
包括繼位后的朱祐樘,也沒有把自己母親的死歸罪于萬貴妃。
這說明《明史》的記載,并不符合實際情況。紀氏極大可能就是病死的。
畢竟安樂堂的生活條件一般,憲宗也不太關心紀氏的身體狀況。
插一句,商輅是成化年間的內閣首輔,《謇齋瑣綴錄》的作者尹直是成化后期的兵部尚書,也曾入內閣。他們作為當事人,又身居高位,所記載的資料,可信度不低。
第四,《明史》中關于太監(jiān)張敏的記載,自相矛盾,并且與地方縣志的內容也有沖突。
按照《明史》記載,紀氏死后,張敏自知萬貴妃容不下自己,選擇了吞金自殺。
敏懼,亦吞金死。敏,同安人。
可是前面說了,供養(yǎng)朱祐樘之事,與張敏壓根就無關。
相反,在整個事件中,張敏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朱祐樘活著的消息透露給了萬貴妃。
至是,太監(jiān)張敏厚結貴妃主宮太監(jiān)段英,乘間說之,貴妃驚云:“何獨不令我知?”遂具服進賀,厚賜紀氏母子,擇吉日請入宮——《謇齋瑣綴錄》
后來由于受到萬貴妃的信任,張敏還由門監(jiān)升任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
由此來看,張敏應該是萬貴妃的寵臣,而非萬貴妃的眼中釘。
另據(jù)福建《金門縣志》的記載,張敏的死亡時間是成化二十一年,這比《明史》的記載成化十一年晚了十年。
(成化)二十一年,敏疾,帝遣太醫(yī)診視。訃聞,震悼,遣司禮、御馬二監(jiān)治喪,賜寶鈔二萬貫、冠帽、牙牌、玉帶;祭二壇,戶部給齋糧麻布、工部造墳——《金門志·張敏傳》
值得一提的是,《明史》關于張敏的記載,也有bug。
在萬貴妃傳中,張敏死于成化十一年。
可是在著名清官楊繼宗的傳記中,卻有張敏在成化十三年參與構陷楊繼宗,然后被明憲宗臭罵了一頓的記載。
數(shù)與中官張慶忤。慶兄敏在司禮,每于帝前毀繼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錢之楊繼宗乎?”敏惶恐,遺書慶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明史·楊繼宗傳》
說到這里,邏輯已經很清晰了。
《明史》關于萬貴妃的記載,基本不符合事實。
關于張敏的記載,更是自相矛盾。
如果張敏并未參與供養(yǎng)朱祐樘之事,也沒有被萬貴妃逼死。
那就只能說明《明史》中關于萬貴妃“善妒殺嗣“的記載,從頭至尾都是子虛烏有。
說到這里,估計有人會說清朝人憋著一肚子壞水,故意抹黑明朝。
可實際上,關于萬貴妃善妒殺嗣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于明朝后期。
比如萬歷年間曾任東閣大學士的于慎行在其所著的《古山筆塵》中,就記載了“時萬貴妃寵冠后廷,宮中有孕者,百方墮之?!钡膬热?。
純皇之誕孝廟也,時萬貴妃寵冠后廷,宮中有孕者,百方墮之。孝穆太后舊為宮人入侍,已而有孕。貴妃使醫(yī)墮之,竟不能下,乃潛育之西宮,報曰:“已墮?!鄙喜恢病!豆派焦P塵》
不過,于慎行在《古山筆塵》中也強調了——“萬歷甲戌,一老中官(太監(jiān))為予道說如此。”
意思就是說,關于萬貴妃的故事,我也是從一個宮中的老太監(jiān)那里聽來的,至于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
于慎行的著作中,其實是有“免責聲明”的。
但不知道為什么,負責編寫《明史》后妃部分的史官毛奇齡,只收錄了于慎行的記載,而忽略他的免責聲明。并且,毛奇齡還無視了尹直等事件親歷者的記載。
于是,這也就導致《明史》關于萬貴妃的記載,錯漏百出。
對于《明史·萬貴妃傳》中的內容,乾隆皇帝在看過后,其實也不滿意,認為史官抹黑了明憲宗和萬貴妃。
當時,乾隆還氣鼓鼓的專門寫了一篇小論文,對內容進行了駁斥。
乾隆這篇論文叫《駁明憲宗懷孕諸妃皆遭萬妃逼迫而墮胎》。
內容就不列出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所以,《明史》抹黑萬貴妃,顯然不是清朝統(tǒng)治者的意思。
至于說以毛奇齡為代表的文人為什么要抹黑明憲宗和萬貴妃,那就不得而知了。
自古以來,得罪誰也別得罪文人,筆桿子掌握在他們手里,即便他們當時斗不過你,也可以讓你死后身敗名裂。
成化二十三年春,萬貴妃病死。
得知萬貴妃的死訊,當時正在京郊拜祭的憲宗非常難過,悲嘆的對身邊人說道:“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
明憲宗這輩子,從有記憶開始,就從來沒有離開過萬貴妃。可以說,萬貴妃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這個精神支柱倒了,憲宗還能支撐多久?
同年八月,明憲宗朱見深駕崩,追隨他的心上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