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魚鷹社】1857年印度起義中的英軍

2022-12-04 15:37 作者:格林機銃  | 我要投稿

搬運自微信公眾號海寧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268號:印度大兵變中的英軍(1857-59)-The British Troops in the Indian Mutiny 1857-59。原作者Michael Barthorp,繪圖Douglas. N. Anderson。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反叛者A1:印度騎兵,英國東印度公司第2孟加拉輕騎兵團A2:中尉(Subadar),英國東印度公司第12孟加拉土著步兵團A3:印度士兵,英國東印度公司第54孟加拉土著步兵團本圖描繪了三名來自作為起義骨干的孟加拉正規(guī)團的軍人形象。在背景中展示的是勒克瑙城(Lucknow,印度北方邦首府,譯者注)的天際線。所有十支孟加拉輕騎兵團都采用帶有橙色面飾(除了第5團,他們采用的是黑色面飾)的“法國灰色”制服。圖A1人物所在的團在坎布爾(Cawnpore)發(fā)動叛亂,他的服裝是制服和本土服裝的組合,其形象以孟加拉工兵的阿特金森上尉的鉛筆草圖畫和他在德里戰(zhàn)役中創(chuàng)作的平板畫為基礎(chǔ)來描繪。根據(jù)英國軍官的繪畫描繪的A2人物是第12孟加拉土著步兵團的一名本土軍官,他所在的團在瑙貢(Nowgong)和占西(Jhansi)參與了叛亂,和許多同僚一樣,在發(fā)現(xiàn)自己的團或營已經(jīng)參與到叛亂之中的時候,這位穿著正規(guī)軍制服的軍官倒向了他的同胞士兵們而非那些英國上級。圖A3人物所在的團在德里參與了叛亂,其形象依據(jù)女王陛下第75步兵團的Richard Barter上尉的描述來復(fù)原。他穿制式的熱帶軍便服,但褲子則由被稱作dhoti的兜腿布所取代,而很多印度士兵也是這樣做的。

B:德里B1:軍官,英國東印度公司孟加拉炮兵團B2:下士,第60王屬皇家步槍軍團女王陛下第1營B3:印度士兵,英國東印度公司第4旁遮普步兵團本圖和圖C代表的是在德里的女王屬部隊和保持忠誠的東印度公司各團。圖中背景描繪的是德里山上的重要地標建筑旗桿塔(Flagstaff' Tower)。圖B1以德里圍城戰(zhàn)時在孟加拉炮兵第4營1連服役的中尉F.T.Hume留下的照片為原型來描繪。他所穿的絮棉外套是19世紀中葉在印度的軍官們經(jīng)常穿著的服裝之一。他的頭盔是當時的幾種款式中的其中一種,在這次叛亂的圍城戰(zhàn)中,相比女王屬部隊的軍官它更多的被東印度公司的軍官們所使用。B2人物以阿特金森的草圖畫為依據(jù),它所在的營1845年時被派駐印度。出現(xiàn)褶皺感覺的帽套提示我們帽套里面的軍便帽上圍著一條頭巾,這是用來遮陽或額外保護來對付刀劈的。盡管德里的氣候炎熱,但有證據(jù)表明第60團第1營仍然堅持穿著步槍兵的綠色制服,至少在執(zhí)勤時是如此,因此這名人物穿著寒冷氣候中使用的緊身上衣。在德里之戰(zhàn)中,該營使用的是長版的恩菲爾德步槍,直到戰(zhàn)爭尾聲,他們才得到其他步槍團所使用的短版恩菲爾德步槍。圖B3這名阿富汗人來自旁遮普非正規(guī)軍中的一個營,他的形象以Fane上尉的一幅平板畫和W Carpenter的一幅畫作為基礎(chǔ)來描繪。這個營服役于勒克瑙(Lucknow,印度北方邦首府,譯者注)軍事行動的末期。圖中士兵身穿全土黃色制服,配備大多數(shù)旁遮普步兵團所使用的棕色皮裝備。他的步槍是撞針擊發(fā)的布倫瑞克式并搭配軍刀式刺刀,腰帶上的彈藥包連接一根繩子,這是有利快速填裝子彈的一種設(shè)計。

C:德里C1:士兵,英國東印度公司第2(孟加拉歐洲人)燧發(fā)槍團C2:印度士兵,英國東印度公司西默(Sirmur,印度一地區(qū)/王國名,譯者注)營C3:軍官,女王陛下第75團在德里的兩支孟加拉(歐洲人)燧發(fā)槍團中,第2團穿的是染成棕土黃色的白色襯衫和褲子(圖C1),而第1團的服裝被染成了灰色。燧發(fā)槍團保留了他們背帶上的扣別,這種物件已經(jīng)被其他女王屬團廢止使用。他手中的武器是配置槽型刺刀的1842年版擊發(fā)式步槍。撞針帽放置在腰帶上的棕色小包里。孟加拉工兵部隊的Medley上尉記錄說在德里的兩支當?shù)氐睦獱柨I中的一支——西默營(后來的第2廓爾喀步槍團)保留穿著了步槍兵的綠色制服(如C2圖)。和女王屬步槍團的人員(圖B2和H2)一樣,他的裝備也是黑色皮革制品。除了槽型刺刀,本圖所依據(jù)的原始資料中很難看出他們這個營裝備的是哪種武器,但當時馬蘇里(Nussoorie,印度地面)營的一張照片顯示他們使用的武器很像是1840年裝備給近衛(wèi)步兵士官們的2英尺9英寸長槍管的撞針擊發(fā)步槍。依據(jù)第75團Barter上尉的描述描繪了圖C3人物。這個團從1849年開始在印度駐扎,在德里,和平時期他們只穿著白色軍便服上衣和褲子,戰(zhàn)斗進程中服裝被染色而呈現(xiàn)出一種“石板藍色”色調(diào)。Barter還描述說第75團軍官的緊身上衣采用的是翻領(lǐng)。攻擊德里時,Barter上尉的軍便帽上圍了兩支頭巾,這是為了能“官運亨通”的迷信做法。同時,第75團的所有軍官都扔掉了他們的軍刀鞘,于是軍刀本身通過扣別掛在腰間。這里的軍刀是步兵1822年版的,而左輪手槍是1855年版亞當斯式。德里陷落后,第75團連同女王陛下第8團(他們穿著類似服裝)一起隨后參與了第二次勒克瑙(Lucknow,印度北方邦首府,譯者注)增援戰(zhàn),兩個團當時仍然穿著他們的破碎襤褸的石板藍色服裝。圖中背景描繪的是德里的拉合爾大門。

D:阿瓦德(Oudh,印度歷史地區(qū)名,位于今天北方邦中心地區(qū)),第一次勒克瑙救援戰(zhàn),1857年9月D1:士兵,女王陛下第32(康沃爾郡)團D2:中士,女王陛下第90(佩斯郡志愿)輕步兵團D3:軍官,英國東印度公司馬德拉斯歐洲人燧發(fā)槍團D1人物所在的團于1846年開始在印度駐扎,1857年6月開始,他們成為防衛(wèi)勒克瑙總督代表府的中流砥柱并一直堅持到9月亨利·哈弗洛克(Henry Havelock,英國將軍名,譯者注)的增援部隊到達。這時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所以這名士兵在軍便帽上纏繞頭巾,有一名叫Metcalfe的士兵就是這么記述的,他還記述了白色夾上衣和粗麻布工作褲的使用。Metcalfe還提到了“滑膛槍”的使用,這說明當時第32團還沒得到恩菲爾德式步槍,所以我們描繪這名士兵使用1842年版的步槍。圖D2和D3人物都來自哈弗洛克的縱隊,D2依據(jù)的是馬德拉斯工兵的Sankey中尉的一幅水彩畫,D3則根據(jù)照片資料描繪。D2人物所在的團是作為中國遠征軍的一部分從英國出發(fā)的,因此還裝備著出發(fā)時的帶有帽套的軍便帽和棕色的“艦艇外套”。另外D2人物還穿著英國本土的制式夏常服褲子。他的武器是帶有軍刀式刺刀的短版恩菲爾德式步槍,這是專供他這一軍銜使用的,而通過一條鏈子與背帶連接的哨子則是輕步兵中士專用的。第90團的部分成員是在船只失事并丟失掉所有裝備的情況下到達印度的。在從加爾各答前進到阿瓦德(Oudh,印度歷史地區(qū)名,位于今天北方邦中心地區(qū))的過程中令人敬畏的上校Neill為他的馬德拉斯燧發(fā)槍團(如圖D3)裝備上了白色的外套和藍色的軍便帽帽套,這為該團贏得了“Neill的藍帽子的綽號”。在一些階段,外套是必須被染色的,因而在不同照片中它們呈現(xiàn)明顯的色澤差異。根據(jù)團史記載,1857年至58年間的寒冷天氣中,這個團得到了“加棉絮的紅上衣”。D3人物將軍刀腰帶圍在上衣里面,這是不穿禮服時的一種通常習慣。另外該團所有燧發(fā)槍手都裝備的是恩菲爾德步槍。圖背景中描繪的是勒克瑙總督代表府。

E:阿瓦德(Oudh,印度歷史地區(qū)名,位于今天北方邦中心地區(qū)),第二次勒克瑙救援戰(zhàn),1857年11月;坎布爾(Cawnpore),1857年12月;勒克瑙的最終攻克,1858年3月E1:士兵,女王陛下第53(薩洛普郡)團E2:士兵,女王陛下第9(女王屬皇家)槍騎兵團E3:軍官,皇家海軍科林·坎貝爾爵士(Colin Campbell,英國增援部隊指揮官,譯者注)的部隊解圍并救出了勒克瑙城中的守軍,這些增援部隊包括了像1844年開始就駐扎在印度的女王陛下第53團(圖E1)和圖E2、B3、C3人物所代表的那些團以及在維多利亞十字勛章獲得者皇家海軍上校Peel指揮下的一支海軍旅。表現(xiàn)了之后在坎布爾的第三次戰(zhàn)斗時第53團士兵Hannaford形象的一幅肖像畫與皇家海軍上校O·瓊斯的一幅畫作一起成為了我們描繪頭戴帶帽套的軍便帽,身穿紅色上衣和白色褲子的E1人物的基礎(chǔ)。第53團是僅有的三支采用紅色面飾的步兵團之一,他們參加了本圖題目中所列舉的所有三次行動。女王陛下第9槍騎兵團參與了整個德里圍城戰(zhàn)的戰(zhàn)斗,戰(zhàn)斗中,和其他的德里團不同,他們身穿的白色軍便服未染色。從10月4日開始他們換上了自己的本土軍常服(如圖),軍官改穿布面夾克。軍便帽帽套在9月染了色并增加了白色頭巾的使用。印度叛亂期間贏得過12次維多利亞十字勛章的第9團總是被目擊者們描繪成為“盡善盡美”,因為他們穿“漂亮的服裝,擁有整潔的儀容”,并且“對著裝有著嚴格要求”,同時擁有“勇武果敢,沖鋒在前”的美譽。E2人物裝備的是1853年的通用版軍刀和不帶槍旗的9英尺長岑樹桿長槍,德里戰(zhàn)役之后,后者就被廢棄掉了。第9團穿著圖中這種服裝還參加了11月和次年3月在勒克瑙的戰(zhàn)役。E3人物依據(jù)的是皇家海軍上校O·瓊斯的自畫像。在勒克瑙戰(zhàn)役的最后階段,這位軍官作為坎貝爾爵士部隊中的一名志愿者主要在第53團和海軍旅中服役。騎馬時軍官們通常穿馬靴,但根據(jù)圖畫資料,皇家海軍上校Peel和其他的一些軍官穿寬松的白褲子與馬靴搭配。大多數(shù)人使用的是帶帽套的軍便帽,但Peel上校鐘愛的則是一頂頭盔。水兵戴他們自己的擁有白色帽套的寬檐草帽,穿藍色寬松上衣和白色褲子。

F:阿瓦德(Oudh,印度歷史地區(qū)名,位于今天北方邦中心地區(qū))和羅希爾坎德(Rohilkand,印度地名,譯者注),1858年3月至8月F1:騎手,皇家馬拉炮兵F2:下士,女王陛下第79(卡梅?。└叩厝藞FF3:騎兵軍官(Rissaldar),英國東印度公司霍德森騎兵團從英國本土增援而來的部隊大部分由來自坎貝爾郡的騎兵部隊和來自皇家炮兵的野戰(zhàn)炮兵所組成,他們并沒有在印度多年服役的經(jīng)驗。依據(jù)一幅照片描繪的圖F1人物身穿皇家馬拉炮兵的英國本土軍常服,軍便帽上纏繞著頭巾。他的右護腿和他的鞭子指示出他作為一名騎手的等級。1857年末女王陛下第79高地人團(圖F2)到達印度。該團團史記錄表明在勒克瑙(Lucknow,印度北方邦首府,譯者注)的戰(zhàn)斗之后羅希爾坎德戰(zhàn)役之前,一身紅色裝束的他們改穿染成淺藍色的水手式工作服(如圖)。帶有絮棉遮陽裝置的蘇格蘭無檐皮帽子開始裝備,同時他們的蘇格蘭式便帽也加上了淺藍色的穆斯林式頭巾。無論尺寸如何,無檐帽在印度來說都算是一種很實用的帽子,帽子后部多少能提供些陰涼,而帽子翻過來戴時(這是第93高地人團的習慣),會產(chǎn)生空氣吹拂羽毛的效果。帶有皮套子的蘇打水瓶在該團到達加爾各答之前就裝備了。步槍是恩菲爾德式的。方格裙為克蘭卡梅?。–ameron of Erracht)高地人的樣式,紅綠兩色襪口的筒襪也是第79團所特有?;舻律T兵團是1857年5月在旁遮普成立的一支非正規(guī)騎兵團,其建立者是孟加拉燧發(fā)槍團和近衛(wèi)步兵團的前軍官W·S·R·霍德森中尉,團里的成員大多數(shù)為錫克人。他們參加了在德里的戰(zhàn)斗以及第二次增援勒克瑙和攻陷了勒克瑙的戰(zhàn)斗,并頻繁在阿瓦德(Oudh,印度歷史地區(qū)名,位于今天北方邦中心地區(qū))參與行動。雖然他們身穿通常的土黃色制服(如圖F3),但依據(jù)同樣的照片資料還可以看出該團還使用了不同種類的其他服裝和武器,因而,他們首要的識別標志就變成了紅色的頭巾和腹帶。該團的團史記述說紅色的肩帶也被使用,這一點得到了奧特金森的平板畫的證實,但另一方面,這一點則缺少照片證據(jù)的印證。另外圖F3人物的武器是當?shù)厝耸褂玫谋环Q為“tulwar”的彎刀和一把“胡椒粉盒”手槍。

G:中印度,1858年1月-6月G1:士兵,女王陛下第14(國王)輕龍騎兵團G2:軍官,女王陛下第86(皇家道寧郡)團G3:炮手,英國東印度公司孟買馬拉炮兵第14輕龍騎兵團在1841年進駐印度,在1856年-57年間的波斯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他們又回到了印度。根據(jù)該團的檔案顯示,除了正式場合外,他們多年來頭包圍巾,圍巾一頭垂下來保護脖子,因此該團得到了頭巾人(Pagri-Wallahs)的綽號。在中印度,他們最初穿自己的開領(lǐng)布制服,但面對高溫環(huán)境下的酷熱行軍,他們換上了圖中的短袖服裝或是用咖喱粉染色的襯衫。G1人物裝備的是1821年版輕騎兵軍刀和維多利亞版卡賓槍。該團從1857年6月開始就在中印度地區(qū)持續(xù)參加行動直到第二年夏天。注意他當時的敬禮方式。圖G2人物所在的第86團在1858年4月3日占西(Jhansi,圖背景)暴動和6月19日-20日的吉瓦利亞(Gwalior)的戰(zhàn)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根據(jù)這個團的一名軍官J.G.Dartnell的回憶我們描繪這名軍官身穿制式便服夾上衣和染成深藍色的褲子。他的皮制頭盔是孟買制造的,包上了白色棉布套和圍巾。1857年11月初,可以看到參加在中印度的行動的第86團的人員穿著自己的制服上衣,戴包上白色帽套的平頂圓筒軍帽,之后這種帽子被帶帽套和護頸簾的軍便帽所取代,上衣則變成了晚間或寒冷天氣穿的紅色夾上衣以及日間或熱天穿著的袖子挽起的灰色毛料襯衫。G3人物的形象以女王陛下第95團中尉J.N.Crealock的一幅畫為依據(jù)。他戴羅馬式頭盔,頭盔上的裝飾所有三支東印度公司馬拉炮兵團各有不同,但都采用白色帽套;與頭盔搭配的是寒冷天氣穿著的上衣和帶有皮加襯的褲子。這三支部隊都一直馳騁在中印度戰(zhàn)場上。

H:中印度,1858年3月-9月H1:士兵,女王陛下第72高地人團(奧爾巴尼公爵團)H2:士兵,女王陛下步槍旅(駱駝軍團)H3:士兵,女王陛下第95(德比郡)團H1人物所在的團在1858年1月到達印度。團史記錄中表明在最初的行軍中他們還戴著插羽毛的蘇格蘭無檐帽,穿紅色的緊身上衣和粗棉布褲子;但3月份在科塔(Kotah,印度地名,位于拉賈斯坦邦,譯者注)扎營之后,E.J.Upton中尉的一幅草圖畫顯示該團各級軍人的褲子都換成了蘇格蘭格子呢緊身褲,格子圖案為代表查爾斯·愛德華·斯圖亞特親王的該團標志性的圖案。在29日對科塔的進攻中,蘇格蘭圓帽被圖中這種帶帽套的軍便帽所取代。在緊身上衣被替換成為水手式工作服(見圖F2)之后,軍便帽被保留使用并被染成了“土棕色”。H2人物是1858年4月由女王陛下第88團中的兩個連共200名步槍兵所組成的駱駝軍團中的一員。他穿裝飾著所在團面飾的棉布服,這種服裝在奪取勒克瑙(Lucknow,印度北方邦首府,譯者注)之后隨著步槍兵的綠色制服被廢止使用而開始采用;遮陽頭盔則是在坎布爾(Cawnpore)大量生產(chǎn)的一種。這名人物的形象以J.N.Crealock的一幅草圖為藍本繪制,原始圖中顯示這樣一名步槍兵和一名錫克組騎手一后一前騎在駱駝上,錫克族騎手頭上纏黑色頭巾,另有一名裝備白色個人裝備的士兵也很可能來自第88團,他是名錫克族人,頭上纏蒼白色頭巾,頭巾的顏色也可能是黃色的,來符合第88團專用面飾的顏色。Crealock所在團的代表是圖H3,該團在1858年年初到達印度,本圖人物形象以Crealock的草圖和雜志資料為依據(jù)。在科塔(Kotah),他們使用帶帽套的軍便帽,穿紅色緊身夾上衣和粗棉布褲子,這身服裝一直穿到5月;6月份,夾上衣就被白色的“艦艇外套”所取代了。Crealock描述了他們在吉瓦利亞(Gwalior)行軍時的情況:“500名胡子拉茬,皮膚曬得黝黑的男子穿著白色的水手服式外套和破碎的藍色褲子,很多人赤著腳或穿著當?shù)厥綐拥能浶?,頭戴采用白色帽套的基爾馬諾克式軍便帽,有時候帽子上還圍一條毛巾或彩色棉布條”。加上作為對這一描述的補充的一幅草圖畫資料,我們構(gòu)建了圖H3人物的基本框架。在采用“艦艇外套”之后軍官們還是暫時保留了他們的紅色夾上衣,但之后他們就選擇使用寬松的灰藍色外套了。在吉瓦利亞,一名軍官曾戴過一頂黑色天鵝絨獵人帽,帽頂圍裹著一條藍色圍巾。H圖中所有三名人物都使用恩菲爾德步槍,步槍兵所擁有的短版步槍也被所有士官們所使用。圖背景中描繪的是吉瓦利亞要塞,它的被攻占很大程度上結(jié)束了中印度地區(qū)的戰(zhàn)斗,之后只是一些掃尾工作了。

【魚鷹社】1857年印度起義中的英軍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泰来县| 剑阁县| 姚安县| 黄冈市| 胶州市| 鄯善县| 康马县| 孝昌县| 峨边| 桐庐县| 达州市| 宁阳县| 逊克县| 河南省| 张北县| 南陵县| 黑龙江省| 洮南市| 大安市| 水城县| 许昌市| 湾仔区| 玉林市| 应城市| 天长市| 大荔县| 通山县| 锦州市| 焉耆| 邵武市| 连山| 当雄县| 陈巴尔虎旗| 项城市| 望江县| 库伦旗| 黄梅县| 丽水市| 罗平县| 交城县|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