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首次觀察到大白鯊襲擊活體座頭鯨!

大白鯊(
Carcharodon carcharias
)是一種廣泛分布在全球各地遠洋的頂級捕食者,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起著積極性作用。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掠食性魚類,發(fā)育良好的成年雌性能長到6米長、2噸重,雄性則小一些;它們是一種聰明且好奇心很強的鯊魚,還有很強的遷徙能力和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身體機能上的種種優(yōu)勢也賦予了它捕獵各種海洋生物的能力,包括大型魚類、海龜和海洋哺乳類。除了殺死獵物和進食獵物的掠食行為以外,它們也算是一種食腐動物,不會放過任何落到嘴邊的動物尸體。 大白鯊是現存所有鯊魚中,唯一一種在成年以后專精于獵食海洋哺乳類的掠食性鯊魚。這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在幼年時期它們主要捕食魚類。青年(TL>341cm)的大白鯊食譜中,海洋哺乳動物的占比逐漸增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小型鯨類。有幾種小型鯨類記錄來自青年大白鯊的攻擊,它們是:港灣鼠海豚、侏抹香鯨、暗色斑紋海豚、侏虎鯨、白腰鼠海豚,也會襲擊更大的鯨類如瓶鼻海豚、長吻真海豚、大西洋駝海豚等。這些記錄主要來自擱淺的鯨類、被沖上岸的鯨尸,以及在活體鯨魚身上觀察到的咬痕。 在大西洋,大型鯨魚的尸體被認為當地大白鯊食譜里的重要一環(huán),這些巨獸的去向可能關乎當地大白鯊的遷徙。研究表明大白鯊有能力保護鯨尸使其免受同類和其他掠食性鯊魚(如居氏鼬鯊)的啃食。比起耗費許多力氣捕捉活的獵物,大白鯊更樂意優(yōu)先享用這種富含脂肪又得來全不費工夫的食物。 大白鯊有能力霸占鯨尸使眾所周知的,但其是否有能力殺死體型比自身大的活的座頭鯨則成了一個新的問題。其他海洋掠食者對大型鯨類的襲擊是有證據有過程清晰明了的,比如虎鯨群體出動襲擊小須鯨和抹香鯨。其他種類的鯊魚也有攻擊座頭鯨的記錄,但大部分記錄主要來源于次要的證據:鯊魚的胃容物、鯨軀體上的咬痕等。所以人們估計,大白鯊對大型鯨類的威脅僅限于小型鯨種或年輕個體,而對大個體大型鯨發(fā)動襲擊被認為是很罕見的。 2017年2月,研究人員在南非的莫塞爾灣(Mossel Bay)觀測到這一“罕見事件”:兩條年輕的大白鯊襲擊一頭座頭鯨,并且對它造成了致命的傷害。
上圖:南非莫塞爾灣的地圖,發(fā)現座頭鯨的位置用一顆星星標示。 南非國家海上救援研究所(NSRI)發(fā)現并目睹了這起事件全過程。2017年2月17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莫塞爾灣的岬角附近發(fā)現了一頭被身上纏著魚線的座頭鯨。研究所派出了一搜觀察船。 下午14時10分,一只大白鯊出現在了研究人員的視野中,此時鯨魚已經被觀察了30分鐘左右。14時54分,第二只大白鯊現身,并且暫時趕走了第一只大白鯊。很顯然,它們非常密切的關注座頭鯨的健康狀況,例如尾巴運動的力量和呼吸的時間。據研究人員目測,兩條大白鯊的全長(TL)都在3.5~4m之間。在接下來的90分鐘中,座頭鯨被大白鯊咬了四次,導致它在沉入水中之前大量流血。幾天以后人們發(fā)現了它的尸體。
上圖:座頭鯨的健康狀況;以及它胸鰭左后方被大白鯊第一口咬的位置。可以看到它身后拖著一團血。第一張圖是在鯊魚靠近它之前拍攝的,第二張圖來自NSRI的手機視頻截圖。 座頭鯨并非健康狀態(tài),周圍海域也沒有其他座頭鯨。這頭座頭鯨皮膚健康狀態(tài)很差,身體也很瘦弱,還因為漁具所困而失去了潛水的能力。漁具上的繩子掛在它身體上,一直拖在它身體后。學者觀察其背部形狀異常,與健康狀態(tài)的“駝背鯨”大相徑庭。 盡管大白鯊使用的最重要最常用的武器——顎骨,但在這種非常規(guī)情況下也得以非常規(guī)方式使用它。在這起事件中,兩條大白鯊的撕咬次數很少,持續(xù)時間很短,并且沒有從鯨魚身上撕下任何組織。 第一條大白鯊(TL>3.5m)在14:10出現時,發(fā)現它靠近座頭鯨轉了幾圈。14:12時,它從座頭鯨身體左側迅速靠近,咬了胸鰭后方的一處,咬住以后立即松口。這沒有從鯨魚身上撕下多少脂肪或肌肉,但流出了很多血。在第一次襲擊之后,大白鯊一直繞著鯨魚打轉。42分鐘后,大白鯊第二次咬了它。此時座頭鯨因為大量失血已經開始變得虛弱,游泳速度明顯減慢,大白鯊迅速靠近它,咬了它尾部下側一口。和上一次一樣,這是給座頭鯨“放血”,沒有扯下多少脂肪或肌肉。當它襲擊鯨魚尾部時,第二條體型更大的大白鯊靠近了座頭鯨,也咬了鯨魚的尾部,這是第三次襲擊。第一條大白鯊畏懼體型更大的同類,故迅速離開了這片水域。
上圖:第二條大白鯊襲擊座頭鯨后,座頭鯨身體拖著長長的一片血跡。大白鯊繞著它打轉。 第二口和第三口導致座頭鯨尾部大量失血,它最終減到極緩慢的速度,在水面上尾鰭幾乎一動不動。第二條大白鯊可能有4米長,在15:28時它開始靠近鯨魚的頭部。也許是受到驚嚇的原因,座頭鯨張開了嘴,導致鯊魚撞到了它。座頭鯨好幾次試圖潛水,它拱起身體,收緊胸鰭,努力將頭浸入水下,但尾巴沒有跟著活動。最后,在15:39分,大白鯊從座頭鯨身體右側3m處露面,此時它正直直對著座頭鯨。大白鯊將頜骨伸出,固定在座頭鯨身上并且晃動頭部,這也是它常用的基本捕獵技巧。這次傷害比前三次都更嚴重,但依然沒有撕下太多脂肪或肌肉。第四次襲擊后三分鐘,座頭鯨被觀察到沉入水中。 2017年2月19日,座頭鯨的尸體被發(fā)現。它身上的恐怖的咬痕讓研究人員更加清晰的描述整個捕獵過程。
上圖1(Fig.5):鯨魚沉沒前大白鯊最后一次襲擊它。 上圖2(Fig.6):大白鯊撕咬第一口的位置和傷口的深度。目的是盡最大程度造成座頭鯨失血。 第一次咬傷是在胸鰭后方,座頭鯨身體的左側,靠近心臟的區(qū)域。第二次和第三次咬傷都是在尾部,這很可能是為了使鯨魚癱瘓,無法逃跑或潛水。大白鯊針對座頭鯨尾部攻擊的現象與其他掠食性鯊魚對大型鯨的襲擊很相似,如2002年1月,牛鯊攻擊了一頭病重藍鯨的咽喉和尾部,導致它大量出血并死亡。 每一次襲擊的位置似乎不是隨機的,而是大白鯊精心計算后才出擊的,這樣做是為了減少攻擊期間的能量消耗。 鯨魚尸體上發(fā)現的四處咬痕表明大白鯊采取了一種“咬和吐”的進攻策略,這么做是為了避免自己受傷,也更好對付體型太大的獵物。大白鯊伏擊鰭足類也是使用的這種方法,迅速進攻——撤退——然后讓獵物失血過多或因虛弱而死。但是這也僅僅體現在大白鯊對付鰭足類動物上,對于其他獵物是否貫用這種捕獵技巧還沒有確切的證據。大白鯊對病弱座頭鯨的機會主義行事可能很早就已經存在了。尤其是在南非,座頭鯨的數量一直保持很穩(wěn)定的增長,說明大白鯊并非其主要捕食者。 因此,這起事件被認為是一個罕見的事件,大白鯊一般無法襲擊健康狀態(tài)的大型鯨,只能伺機襲擊病弱個體或是幼年個體。但這起事件也為研究人員對大白鯊的捕獵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