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9.4、胡歌免費打工的神作,到底牛在哪?
最近一段時間,應該很多人都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于是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好評如潮的小眾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
一共五集,一集30分鐘左右,很適合在回家路上打發(fā)無聊時間,同時制作精良,讓你收獲滿滿的感動。
紀錄片剛播出就因其良好的口碑,評分網站拿到9.4高分。

視頻播放平臺的評分更是夸張,直接達到了9.9分。目前的評分雖然稍有降低,但依舊保持了高分水準 。

隨手在網上一搜,就是網友們自發(fā)安利的小作文。

胡歌還免費為本片友情配音。

《但是還有書籍》雖然是以書籍為題材,但完全不會枯燥,也沒有令人反感的掉書袋行為,觀看門檻較低,不管你是不是愛書人士,平常有沒有閱讀習慣,都可以去看一看。
和《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樣,主要還是在講"人"的故事。只不過一個是在講述平凡偉大的文物匠人,一個是在訴說寫書、做書、讀書人……
比如圖書編輯、二手書店主、繪本作者、書籍設計師等等……

我最喜歡這部影片的一點是,它沒有將閱讀拔高到學術、文化、道德層面優(yōu)越感,也沒有一味地批評娛樂至上、文學已死的狹隘,反而是通過每一位愛書人的故事,讓書籍去神圣化,讓觀眾明白,書是用來翻閱的,而不是受供奉的。

第一集《書海編舟記》中,小說家朱岳。

39歲之前,朱岳在茫然頹喪的工作狀態(tài)中度過了十年。他認為寫小說是當上帝,做編輯是當雜役,圖書編輯這份職業(yè),不過是種謀生的手段。
直到他讀到了臺灣作家袁哲生的作品《寂寞的游戲》,這本書用孩童般純真的雙眼捕捉孤獨的角落,表現"寂寞"這種生而為人必定面臨的困境感。
朱岳認為這本書不亞于任何一本西方大師的著作,但是在大陸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第一次產生了要讓一本好書被更多人看到的強烈沖動。

但現實卻無比殘酷,《寂寞的游戲》出版后面臨著無人問津的局面。走投無路之下,他去找自己的鐵哥們幫忙推薦,結果對方說:"我不用這個,我不看",朱岳一氣之下把對方給拉黑了。
好在最終這本書憑借著本身的優(yōu)質內容,贏得了媒體推介。
朱岳開始覺得可以把編輯當做一個理想化的職業(yè)來做,他開始致力于挖掘更多不為大陸讀者所知的華語作品,以及扶持本土原創(chuàng)文學的新生力量。但是如何讓文學在商業(yè)運作中生存下去,是作者和編輯從古至今的難題。

朱岳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高管發(fā)現圖書銷量不佳,心想真的不能再做純文學作品了,這種沮喪感一直持續(xù)到清醒之后。

雖然圖書出版事業(yè)道阻且長,但是他依舊相信,文學的未來,不會是魯爾福筆下鐵板一樣的土地,而將是一塊肥沃豐饒的土地。
"十萬個人里,你找出一個人來能看這個書,那我們就能活下去。"

好在,人們的閱讀訴求,從來沒有停止。這個世界上,有人矜矜業(yè)業(yè)地做書,就會有人不辭辛勞地推書。
蝸牛和lulu是一家書店的店主,每個周末,他們都會去各個書市淘書,再將這些書分享給更多讀者。

同時他們也很喜歡旅行,為了兼顧旅行和開書店,他們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開一輛書車,與心愛的人一起,漫游中國。

咖啡館前、音樂節(jié)上、水果攤間……他們將這個快閃移動書店,開到了中國的各個角落。
夫妻二人相信,并非人們不愛閱讀了,只是沒有碰到勾起他們閱讀欲望的契機點。

來到二人的書攤前的,有同為愛書人士的書友。

有尚且懵懂無知的兒童。

有雖然不看書,但想給女兒買一本書的父親。

有留在村里農作的中年婦女和老人。

蝸牛和lulu如數家珍地為每一位前來的客人推薦適合他們的書,鼓勵他們在書攤前翻閱。
"每一本書都可以看,沒拆封的也可以看,書就希望它被看。"

因為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比如陽光、空氣和水。

但不管是編輯還是書店的店主、讀者,都離不開那些用自己所有生命體驗來創(chuàng)作的作者。
繪本作者,則是其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
他們用詩意的方式,向孩子們展示了一個個光怪陸離、五光十色的天地,為成人世界提供一把打開兒童內心的鑰匙。
蔡皋,是中國繪本界當之無愧的先驅者,創(chuàng)作過《月亮粑粑》、《海的女兒》、《桃花源的故事》等諸多膾炙人口的繪畫作品。
在大家對于繪本還一無所知的八九十年代,她就已經開始繪本創(chuàng)作,并拿下了國際大獎。
今年已經七十多歲的她,依然堅持創(chuàng)作,以審美的眼光看世界,如同收藏家一般,采集著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就連隨口說出的話,都充滿了詩意。
"有花開的日子我就會上來,一個人樓上坐的時候,安安靜靜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會來,文字也會來,陽光來,蜜蜂來,香的味道也飄過來,很養(yǎng)我的。"
她的樓頂花園和詩意生活,就像她筆下的桃花源一樣令人向往。一只蜻蜓飛過來了,整個版面都為它留白,因為這是屬于它的天空 。
蔡皋畫、松居直配字的《桃花源的故事》,再現了陶淵明筆下安定祥和的理想世界,被定為日本小學國語教材。
在很多成年人的眼中,都認為桃花源,不過是虛無縹緲的美好幻想,是人們在渴望逃離現實的執(zhí)念,所創(chuàng)造的理想家園。
但蔡皋不這么認為。她相信,桃花源是真實存在的。她希望,追尋在這個表情同一、終生疲憊的時代,現代人所遺失的安詳表情。
她愿意,自己的每一本書,像一只只小船一樣,劃到孩子們的身邊,載著他們去到美麗的桃花源。
同時也正因為有了這些給世界帶來希望的作品和人,桃花源才顯得這般真實可信。如果文學是人類困頓的書面化,那么書籍就是思想和表達的載體。
我們看書,看的是那些藏在書籍背后的人。除了上述提到的這幾位外,《但是還有書籍》中還介紹了很多因書結緣的故事。
有自稱學習能力差,但和馬爾克斯結緣,受邀翻譯《百年孤獨》的翻譯家。
有癡迷漢字,用木頭做書的設計師。
有拍下地鐵上讀書人的攝影師,用一張張平凡生活場景下的讀書照片,喚起精神生活的共鳴。
《但是還有書籍》用這些故事告訴觀眾一個可能性:
無論這個世界充滿了多少喧嘩與騷動,就算生活灼傷了每一個人的靈魂,
"但是書籍將會豎立在書架,有幸誕生,來源于人,也源于崇高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