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見的是齊桓公還是蔡桓公?


《東周列國志》是我兒時看的第一部古典小說,中國很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都是出自于此,如一鳴驚人、退避三舍、唇亡齒寒、圖窮匕現(xiàn)等,其中有一個成語“諱疾忌醫(yī)”是出自小說的第32回。


話說世間有一名醫(yī)叫作秦越人,因其醫(yī)術(shù)高明,世人皆以上古神醫(yī)扁鵲的大名來稱呼他。有一次他行醫(yī)至齊國,得到齊桓公的接見,扁鵲說國君您有病在表皮,不治將恐深,齊桓公堅稱自己沒病。如是再三,扁鵲一見齊桓公扭頭便走,桓公不解,使人去問,扁鵲說最初病在表皮和肌體,尚能治之,如今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五天后,齊桓公果然發(fā)病,一眾御醫(yī)束手無策,這時他才想起扁鵲之言,感到懊悔不已,于是連忙差人去請,誰知扁鵲早就離開齊國,最終齊桓公重病而薨。

除了小說以外,老人家給小屁孩講故事也會引用這一典故,因此印象特別深刻。到了我長大讀中學(xué)的時候,念到了一篇似曾相識的課文——《扁鵲見蔡桓公》,小屁孩當(dāng)場傻眼一亮:啥?這印錯字了吧?明明是齊桓公怎變成了蔡桓公?
課文是選自《韓非子·喻老》的其中一段,里面確實是白紙黑字地寫著“蔡桓公”,難道是韓非大師搞錯了?須知韓非也是先秦時代的著名學(xué)者,按理不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難道是《東周列國志》引用有誤?要查出真相最好的方法是看看兩位侯爺?shù)脑谖荒攴?,扁鵲生平跟哪位國君在位的時間相符,誰就是故事中的主角了。
蔡桓公(姬封人)在位年份:公元前714年-前695年
齊桓公(姜小白)在位年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
扁鵲(秦越人)生卒年份:公元前407年-前310年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不管是老姬還是老姜,他們掛掉的時候小秦還沒出生哩,那扁鵲見的“桓公”倒底是誰?難道是鬼?

要探究真相還得求助于太史公的《史記》,在《扁鵲倉公列傳》中就記載得比較清楚,扁鵲見的確實是齊桓公,但此君并非春秋五霸的姜小白,而是“田氏代齊”之后的齊國國君田午,他的謚號恰好也是“桓”,史家為了區(qū)分這兩位齊桓公便將田午稱作“田齊桓公”或“齊桓公午”。由于這位爺生平?jīng)]啥事跡,名氣遠(yuǎn)比不上自己的子孫(齊威王、齊宣王),因此很多人都沒聽說過他的名號。
值得一提的是《韓非子》里的蔡桓公并非筆誤,因為這位“蔡桓公”指的不是春秋時代的蔡桓公姬封人,而正正是故事的主角田午。先秦時代人們有用國都的名字來稱呼國家的習(xí)慣,最早的例子是商朝,在盤庚遷都于殷后被稱為“殷朝”。

比較著名的例子則是戰(zhàn)國時代的魏國,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往大梁后,其封國被人稱為“梁國”,跟春秋時代的梁國是兩碼事,魏惠王在一些典籍里也被稱為梁惠王(如《孟子》里的《孟子見梁惠王》)。而咱們的主角田午也曾因為遷都于上蔡(那時蔡國早已被滅),故又被稱為“蔡桓公”。
至于《東周列國志》里的齊桓公就純屬張冠李戴,此“桓公”非彼“桓公”也。到底是作者錯誤引用還是有意為之就無法查究了,畢竟這只是一部演義小說,里面本來就不乏虛構(gòu)和怪力亂神的內(nèi)容,套用一兩個經(jīng)典的諺語給小說增色也就不足為奇。由于評書演義比起枯燥無味的史籍更容易在民間流傳,所以每當(dāng)大家講起諱疾忌醫(yī)的故事都只會聯(lián)想到春秋五霸的齊桓公,而真正的主角田午卻鮮為人知。

所以問題的答案是:扁鵲見的既是齊桓公也是蔡桓公,他們指的都是同一個人——田齊的第三代君主田午。
八零九零游戲時光專欄,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youxihuai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