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部隊》質量成疑,從張藝興到肖戰(zhàn),論流量明星“入侵”正劇
看了一篇文章,提到肖戰(zhàn)在《王牌部隊》中的戲份遭到了縮減,至于是否屬實就無從考證了。

爆款或爛劇
不過倒是對《王牌部隊》這部劇產生了興趣,于是就查了一下相關的資料。從題材上來說,這絕對是一部正劇,而且充滿了正能量。以高梁(黃景瑜)和顧一野(肖戰(zhàn))的軍旅生涯為視角,展現(xiàn)了新一代軍人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光輝形象,描繪了國防建設的希望與未來。

除了兩位男主角黃景瑜和肖戰(zhàn)之外,還有李幼斌、何政軍和傅程鵬這些實力派演員的加盟,按常理來說成為爆款的可能性極高。但在看過《掃黑風暴》之后,說實話真的不敢如此篤定了,淪為爛劇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贊譽與吐槽
《掃黑風暴》開播后,贊譽之聲不絕于耳,但批評的聲音似乎更加有理有據(jù)。在前期的劇情中,稍加梳理便可以整理出三條劇情線,李成陽暗中追查林漢和馬帥之死、何勇正面調查麥自立的失蹤以及林浩緊盯著孫興(高赫)。

若要問在這三條劇情線中,哪一條最為飽受詬病,毫無疑問正是林浩這一條。《掃黑風暴》的槽點幾乎都集中在這條劇情線上了,例如犯罪分子總是能輕易從警方的包圍中脫身,然后再由林浩上演孤膽英雄的戲碼將犯罪分子逮捕歸案。再比如說,林浩前一天剛在鳳凰夜總會大鬧一場,隔天便大搖大擺來“暗訪”。不僅是林浩本人,這條劇情線上其他人物黃希、徐英子姐弟也是頻現(xiàn)迷之操作,為此沒少挨觀眾的口誅筆伐。
劇本VS演員
有人說這是編劇的問題,與演員無關,個人對于這種說法是存疑的。如果有仔細分析劇情的話,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林浩這條劇情線,其實《掃黑風暴》的整體劇情邏輯還是比較合理的。換而言之,《掃黑風暴》的整體劇情與林浩這條劇情線貌似是出自不同的編劇團隊之手,而且兩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說實話個人更傾向于另一種可能性,《掃黑風暴》為了張藝興而修改了劇本。類似的事情早就有傳言了,說現(xiàn)在很多影視劇不是先確定劇本,然后再根據(jù)劇本去選擇適合的演員。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把演員確定下來,接著依據(jù)演員的特點去調整劇本。
“魔改”成風
以《青簪行》為例,其原著《簪中錄》本是大女主的劇情設定。但當時加拿大籍吳姓藝人還未東窗事發(fā),憑借著自身的高流量,硬是壓楊紫一頭成為了《青簪行》的一番。在大女主的戲中男主角成為了一番,由此可見《青簪行》相較于原著《簪中錄》變動之大,這就是典型的為了演員而去“魔改”劇本。

這樣的事情近些年屢見不鮮,很多小說的原著迷都在抱怨影視劇的“魔改”,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為了遷就演員。客觀而言,假如這種“魔改”只出現(xiàn)在純娛樂的影視劇中,大眾并不會特別在意。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流量明星開始尋求轉型,于是“魔改”之風便逐漸“入侵”了正劇。

眾所周知,流量明星的演技普遍比較青澀,通常是很難在正劇中飾演重要角色的。但絕大數(shù)流量明星又不愿意從小角色演起,故而其背后的資本便參與制作了一些題材絕對正能量的影視作品,借機把劇中角色改到適合流量明星來出演。如此一來,角色的確是適合流量明星了,但大多數(shù)情況卻導致角色本身變得不合理了。
量身定制
《掃黑風暴》中林浩這個角色,給人的感覺就是專門為張藝興量身定制的,張藝興演起來是得心應手了。但也成為了全劇最大的敗筆,要想成為一名刑警必須得經過嚴格的考核,有著過人的專業(yè)能力和良好的紀律性。但這些刑警的必備條件,在林浩這個角色身上完全沒有體現(xiàn)出來,所以這個人物根本就立不住。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過于突出角色的性格,而完全忽視了角色在劇中的身份。這樣一來,角色也就好演了許多,對演技的需求自然而然就降低了。表演時只要表達情緒就夠了,不必顧及角色身份對角色性格的限制,從而回避了難度系數(shù)更高的內心戲。
影視劇流量化
回頭再來看《王牌部隊》,盡管與《掃黑風暴》的題材不盡相同,但同樣屬于正劇的范疇。另外還有一點也如出一轍,也有流量明星的加盟,那便是肖戰(zhàn)了。因此《王牌部隊》能否獲得大眾的認可,就完全取決于其是以劇本為先,還是盲從于流量了。

看了一下《王牌部隊》的出品方,首當其沖的是QIY,而《掃黑風暴》的出品方則是鵝廠。在這一點上,兩部劇也頗為相似,皆有著極其濃重的流量背景。最賺錢的兩檔偶像養(yǎng)成類節(jié)目“青春有你”系列和“創(chuàng)”系列便是由這兩家平臺打造的,由此可見兩家平臺對流量的操縱能力已經是爐火純青了。

在偶像養(yǎng)成類節(jié)目遭遇重創(chuàng)的情況下,兩家平臺勢必不會束手待斃,那么加大影視劇方面的投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加之兩家平臺之前確實嘗到過甜頭,在會員的基礎上推行的付費點播模式,也算是收獲頗豐了。在當下這種大環(huán)境之下,完全有可能強推影視劇的流量化,圍繞流量明星去進行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
是否容忍
當然了,眼下娛樂圈的整頓也波及到影視界,包括耽改劇等多種類型劇都受到了影響。故而不僅是流量明星想轉型去出演正劇,像QIY和鵝廠這樣的平臺也在向正劇的市場發(fā)展,雙方可謂是一拍即合。毫無疑問正劇的題材都是正能量的,但在善于操縱流量的平臺加入之后,正劇也難免會被流量化。對于普通觀眾而言,就會處于一種難以抉擇的境地,要不要為了正能量的題材去容忍正劇的流量化?

具體到《王牌部隊》,在未開播之前,誰也說不準QIY到底會如何去詮釋這部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起碼在宣傳方面,《王牌部隊》早已流量化了。從番位到播出時間都成為了飯圈熱議的話題,對于肖戰(zhàn)個人的關注要遠遠高于戲本身,呈現(xiàn)出一種本末倒置的狀態(tài)。作為旁觀者而言,會覺著《王牌部隊》不是一部劇,而是給肖戰(zhàn)展示自己的舞臺。
結語
如果最終的結果是《王牌部隊》以劇本為先還好,否則正能量題材將再次淪為流量的墊腳石,甚至直接成為一種常態(tài)。這大概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了,當流量完全滲透到了正劇當中,或許真的就是安能辨我是雄雌了。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