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說 | 粟:究竟是“谷子”還是“沙”?
◎曹志彪
成語“滄海一粟”出自蘇軾《前赤壁賦》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一句。對于其中“粟”的意思,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最通行的是解釋為它的本義,即“谷子、米?!薄!懊鞙婧V凰凇保F行上海版高中語文教學參考書的翻譯是“像大海里的一粒米一樣渺小得不可稱量”;《古文鑒賞辭典》(江蘇文藝出版社)解釋為“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注釋是“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小米?!薄τ诔烧Z“滄海一粟”的“粟”,《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漢語大詞典》也都解釋為“谷子、米?!?。這種解釋應是比較傳統而主流的觀點。
然而,也有不少人對這一解釋表示質疑,認為解釋為“谷子”似乎與大海毫無關聯,這兩者放在一起比較顯得不合事理,缺乏事實基礎。近代學者徐昂在《文談》中就這樣說:“‘一粟’與‘滄?!紊妫俊焯珎}之一粟’或‘渺滄海一勺’皆可,是或坡公隨筆而未之審,或傳寫有舛耳?!?/p>
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發(fā)文認為“滄海一粟”的“粟”不應解釋為其本義“谷?!保鴳忉尀椤吧场?。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會舉到郭璞對《山海經·南山經》“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一句中關于“丹粟”的注,解釋為“細丹沙如粟也”。其實這是一個比喻性的解釋,是說“丹沙”像“丹粟”,所以這里把“丹沙”叫“丹粟”。后來的一些釋“粟”為“沙”的例子,基本上是由此而來??梢哉f“沙”不是“粟”固有的含義。
現代一些辭書關于“粟”的釋例有一種比較靈活的方式,如“顆粒如粟狀的東西”(《漢語大字典》),“如粟的顆狀物”(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泛指粟狀物”(《辭?!罚?,“顆粒如粟之物”(《辭源》),“凡細顆粒之屬或曰粟”(臺灣《中文大辭典》)等。這些解釋并不確定是“谷子”或是“沙”,什么材質都可以,只要大小形狀像粟的物體,強調體積細微的特點。
我們覺得這應該與“粟”曾作為古代的度量衡單位有關。最初的度量衡單位大都取自自然之物。南北朝時期的術數著作《孫子算經》就有“度之所起起于忽(蠶吐絲)”“稱之所起起于黍”“量之所起起于粟”的論述。其中“粟”在古代就是一個容積單位。書中說:“量之所起起于粟,六粟為一圭,十圭為一撮,十撮為一抄,十抄為一勺,十勺為一合(gě),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斛得六千萬粟。”可見“粟”就是極小的容積單位。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入手,問題也許就能豁然開朗?!耙凰凇痹谔K軾筆下只是極言其體積之小,并未關心它是否真是一粒谷子,就像今天說“大海中一夸克的物體”一樣。《赤壁賦》作為一代文豪馳騁想象之作,未必一定局限于用海中的沙子來作對比,而把作為極小的體積單位的“粟”來與大海進行比較,也合情理。如果說和大海相比一定要用大海中常見的事物,則太拘泥了。今天說的“大海撈針”,針并不長在海里,但并不影響我們拿極小的針來和浩瀚的大海作比較,也不影響人們的理解。難道我們非得說“大海撈沙”不可?就算非得從海中找比較對象,海中細小之物也并不只有沙。
宋代的語言事實也表明,用“粟”來代指極細微的事物時并不一定要翻譯成“沙”。例如蘇軾《送頓起》:“回頭望彭城,大海浮一粟?!边@里的“粟”肯定不會是沙子。又如北宋李之儀《寄耀州畢九》:“造物于我終何功,寓形宇宙一粟同?!蹦纤问泛啤额}蝸室》:“人生天地間,渺然如一粟。”這兩句的“粟”如果解釋為“沙子”,明顯有些勉強。和“滄海一粟”的“粟”一樣,如果翻譯成“谷子”,一來和本義相符,來得自然,而且“粟”本身就是體積計量單位,同時作為生活中的具體事物,能給人以更加直觀的形象感。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2年第11期《有此一說》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