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篇文章,幫你了解生猛質(zhì)樸的史前藝術
談史前藝術前,需要跟大家先界定清晰“史前”的概念。
一般而言,“歷史時期”是指有文字之后的人類活動時期,文字沒被發(fā)明前則稱作“史前時期”。
史前時期原始人生活猜想圖
史前時期相對歷史時期顯得非常漫長,根據(jù)推測,約占據(jù)如今人類歷史總時長的 95%,這個時期有另一個大家熟悉的名字,就是“石器時代”。
我們所以能對這個時期進行研究是借助當時幸存下來的藝術品與生活生產(chǎn)工具,通常是壁畫、石版、石雕、骨雕、牙雕、魚叉及一些鍋碗瓢盆。
原始人的雕刻作品
這些物品在當時既有功能性的也有觀賞性與象征性的,按如今標準,一部分屬于設計,但總的而言,當一件物品歷史跨度足夠長,我們都習慣將其當藝術品進行研究。
雖然當前我們似乎有蠻多史前文化的研究資料,但其實整個學科是從 19 世紀才開始形成。
19 世紀之前,人類對自身起源的認識主要靠宗教神話,比如 17 世紀時候英國主教厄歇爾(Ar-chbishop Ussher)以《圣經(jīng)》為依據(jù)推斷地球是在公元前 4004 年形成的,類似這樣的結論被大家相信了很久。
英國主教厄歇爾
到了 18 世紀末,歐洲忽然興起一股“炒古董”熱潮,直接帶動考古學的興盛,無論官方與是民間,大量人員組隊到處挖掘,久而久之,第一批石器時代藝術品終于出土。
18-19 世紀歐洲盛行考古挖掘
1833 年左右,法國人布魯耶(Brouillet)在法國中西部一個名為勒·夏弗(Le Chaffaud)的巖洞發(fā)現(xiàn)了一塊刻有兩只母鹿的骨頭,長 13 公分,高 3.7 公分,經(jīng)后來推算有 13000 的歷史,但當時社會各界不以為然,認為頂多是公元前蠻族凱爾特人留下的遺物。
勒·夏弗發(fā)現(xiàn)的骨頭雕刻
其實在差不多時期,各種考古隊都偶爾會發(fā)現(xiàn)一些史前物品,但因為當時這方面的認識匱乏,這些東西都不被重視,較完整美觀的也許保留,不然通常就會被隨手扔掉,造成不少遺憾。
時間很快去到 1879 年,當時一位名為索圖拉(Marcelino de Sautuola)的西班牙人帶著女兒在西班牙北部一個叫阿爾塔米拉(Altamira)的巖洞考察,5 歲的女兒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巖洞頂部居然畫滿了動物,主要包括野牛、母鹿等。
索圖拉及其女兒
這些壁畫姿態(tài)各一,寫實生動,用黑色輪廓描邊,內(nèi)涂赭紅色,有深淺變化。(這事件在 2016 年曾被拍攝為電影)
阿爾塔米拉的巖洞頂部壁畫
當時索圖拉已經(jīng)是一名資深博物學家與考古學家,對“史前學”尤其感興趣,通過推斷,他認為這些彩色壁畫就是史前人類所創(chuàng)作,后來相隔很久經(jīng)過科學測量分析,大致形成于 11000-19000 年前。
此事件后來被廣為傳頌
但當時無論專業(yè)人士還是普羅大眾都不接受這個推斷,認為是某些近代人的惡作劇,大家的理由很一致,就是無法相信石器時代的原始人能夠畫出如此傳神的東西。
轉機發(fā)生于 20 世紀,1940 年著名的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Lascaux)被偶然發(fā)現(xiàn),這是個巨型的原始人畫廊,根據(jù)統(tǒng)計有近 1000 輻壁畫,描繪了各種動物與符號,因此被稱為“史前羅浮宮”。
超大的拉斯科洞窟
而著名的“放射性碳定年法”(Radiocarbon dating)也是在 1940 年代由美國化學家弗蘭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發(fā)明,這種技術可以測定早至五萬年內(nèi)曾存活過的有機物年齡,換言之,大家面對這些壁畫不需要猜,也不需要再爭吵了。
美國化學家弗蘭克·利比
弗蘭克·利比因此獲得 1960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而不斷被發(fā)現(xiàn)的巖洞壁畫也被逐一證明來自原始人。
所以這個時期研究原始藝術的人也暴增,其中法國著名的巖洞藝術研究專家步日耶(A.H.Breuil)花了近 20 年時間研究,前后出版大量專著,1961 年他去世后這些著作被越來越多人關注,史前藝術也因此被更多大眾了解與接受。
巖洞藝術研究專家步日耶
那么史前藝術是怎么出現(xiàn)的,有什么分類呢?
我們?nèi)缃駥λ囆g的定義其實默認排除了勞動工具,那些會放到設計史去討論,大眾觀念里更愿意承認一些純精神層面表達、沒有實質(zhì)用圖的創(chuàng)作為藝術。
原始藝術中就有大量這樣的物品與創(chuàng)作,因此我們不得不提到“巫術”(witchcraft)。
神秘的巫術
巫術這個概念最早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Tylor)在 19 世紀末提出,他認為巫術屬于史前社會普遍存在的準宗教現(xiàn)象。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
巫術的基本內(nèi)容是:“施展巫術者通過主觀愿望等精神因素,希望可以控制客觀事物。”
英國另一位學者費雷澤(J.G.Frazer)有個更加通俗易懂的定義,就是:對于巧合的一種信仰。
費雷澤
比如你偶然在山上撿到一個很像佛祖的石頭,相信只要放在房間里誠心焚香頌經(jīng)就能帶來好運,果不其然,第二天你就在路上撿到錢,此后你深信不疑的堅持,這個過程也可以視為一種巫術活動。
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7 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就有類似巫術的意識跟行為,他們曾經(jīng)在德國、法國等地區(qū)留下“熊骨埋葬坑”,就是集中埋葬熊的骨頭,研究者推測他們是借此行為幻想增加熊的打獵成果,而很多巖洞壁畫也被推測屬于巫術活動而留下的。
尼安德特人的活動想象圖
因為配合巫術活動通常包含一些象征性器具或者工具,同時有咒語跟動作,所以巫術很可能就是宗教、造型藝術、音樂藝術跟舞蹈藝術的最初源頭。
原始人留下一些不明功能的雕刻品跟不明意圖的符號就屬于一種佐證。
3-4 萬年前的神秘獅頭人牙雕
當然,這些都是分析與推測,史前時代被社會學家稱為“蒙昧時代”,就像成年人無法清楚追溯自己幼年記憶一樣,這一類問題目前并沒有完滿統(tǒng)一的答案。
除了巫術,“圖騰崇拜”也跟原始藝術密切相關。
“圖騰”(totem)這個詞屬于北美土著語言,意思是“血親”,就是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后來演變?yōu)橐环N原始文化與宗教文化。
如今的原始部落仍然有圖騰崇拜
這種文化大致包含 3 個方面:
其一:原始部落會選取某種動植物視為跟族群有血緣關系的祖先。
其二:整個族群將對這種動植物加以崇拜,不可殺害不能無禮,否則會被處罰。
其三:會以該動植物為原型繪制為符號(標志)或者制作為雕刻品,讓其成為族群共同的信仰,這就屬于史前造型藝術的一種。
所以我們會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看到族徽這樣的情節(jié),很多知名的歐美家族至今都仍然有自己的族徽,就是從圖騰崇拜文化中延續(xù)下來的。
愛爾蘭地區(qū)的族徽
根據(jù)圖騰學說,史前造型藝術有正反兩種用途,正面用于崇拜,反面則是配合“交感巫術”去傷害敵人或者獵物。
“交感巫術”按定義是一種通過模仿就能實現(xiàn)想法的法術,如果要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就是我們常在電影中看到的“打小人”,大致方式是通過拍打人型紙張(特指某人)配合口中“咒語”達到詛咒與傷害某人的目的。
港澳地區(qū)的“打小人”活動
所以很多專家推斷原始人的壁畫多數(shù)用于“打小人”,墻上動物就是“小人”,他希望通過這樣的儀式讓接下來的打獵活動獲得豐收。
那么原始藝術有什么分類呢?
其實主要就分兩大類,分別稱為“可移動藝術”(Mobiliary Art)跟“巖洞藝術”(Cave Art),接下來我們簡單講講兩者的特點。
可移動藝術一般是指便于攜帶的雕刻品和裝飾品,這里頭有工具用途的器具,也有巫術用圖的物品,但凡帶有裝飾或者造型創(chuàng)作的都在我們討論范圍。
比如吊墜、權杖、投矛器、擲矛、魚叉、各種石雕、骨雕、牙雕等等。
史前的骨雕權杖
可移動藝術在表現(xiàn)上都有一些共同點,就是無論裝飾花紋或者造型雕刻都比較抽象,這種抽象的表現(xiàn)有兩種可能,其一是礙于工具與技術過于初級,難以寫實,其二則是技法上的認識處于蒙昧,像兒童畫,是現(xiàn)實與想象的結合。
原始人的吊墜
但其中對動物的表現(xiàn)卻相對出色,比如很多投矛器的裝飾都愛用動物,通常是馬、牛跟鹿。
原始人相對善于刻畫動物
投矛器是一種原始人設計出來輔助擲矛的工具,研究者推測約在 4 萬年前就被發(fā)明,原理是延長手臂杠桿,提升武器射程,材質(zhì)多數(shù)是骨頭、木頭跟馴鹿角。
投矛器就是這樣用的
在可移動藝術中最著名的是被稱為“史前維納斯”的相關女性雕像,有石雕、牙雕跟角雕等,這些雕像推測多數(shù)用于巫術活動。
各種“史前維納斯”
其中名氣最大的一個史前維納斯在 1909 年出土于奧地利,江湖人稱“維林多爾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別稱“胖胖女神”,經(jīng)過“放射性碳定年法”測定距今約三萬年。
“胖胖女神”
胖胖女神是石灰石材質(zhì),高 11 厘米,整體做了夸張化而抽象的造型處理,臉部特征基本忽略,但三圍傲人,乳房豐滿,臀部寬大,腹部突出,明顯在強調(diào)女性生育能力。
所以研究者推測它可能屬于當時母系氏族崇拜的偶像,表達了原始人渴望種族繁衍的愿望。
“胖胖女神”的不同角度
如果要跟后來無數(shù)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找些共同點,就是從原始人開始就喜歡以女性為創(chuàng)作主題,是否因為遠古時期開始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就是男性為主的原因呢?我們不得而知。
接下來講一講巖洞藝術,這個分類主要指出現(xiàn)在一些洞窟、山崖或者巖石上涂繪或者刻制的作品,其中巖洞壁畫占據(jù)很大比例,推測是洞窟的保存條件更佳,作品不容易被大自然變化跟人為活動破壞。
史前巖洞藝術
巖洞藝術如今基本上特指巖洞壁畫,最著名的就是前面談及過的西班牙“阿爾塔米拉”跟法國“拉斯科洞窟”。
最開始研究者實在想不通他們用了什么材料可以畫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色彩效果,后來才逐漸了解分別有紅色的氧化鐵、藍色的氧化錳、碳化鐵形成的黃色與橘紅色。而黑色是從炭化的獸骨中提取的。
史前巖洞藝術
而且這些原始人大佬們?yōu)榱俗岊伭细佑姓承赃€在其中加入了油脂攪拌,至于“畫筆”居然是石鑿跟獸骨,可謂萬物皆可繪畫。
創(chuàng)作時候原始人有個很棒的技巧,就是善于結合巖洞凹凸的變化來進行造型,因此讓這些形象獲得立體感,非常有表現(xiàn)力。
史前巖洞藝術
隨著不斷研究,從這些原始壁畫中專家陸續(xù)辨認出差不多 100 種動物,海陸空都有,以人為主題卻極少,或者非常簡略,多數(shù)是線條,所以更進一步推測出壁畫的特殊意義。
當時的人似乎都不喜歡成為被描繪者,就像攝影術剛誕生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拍照會被攝取靈魂一樣。
我們大膽想象,這些巖洞就是原始人進行祭奠活動的寺廟,氏族老大口中念念有詞對壁畫中的動物施以巫術,這樣就可以讓自己族群獲得更多獵物了,當然,只是想象。
原始人繪制壁畫想象圖
如果要對這些壁畫藝術進行一種風格概況,就是生猛卻質(zhì)樸,而且充滿激情,是一種對觀念與客觀世界努力表現(xiàn)的反映。
根據(jù)科學研究表明,原始人智商跟現(xiàn)代人的差異不大,只是文明發(fā)展需要過程,比如將喬布斯放到史前也造不出 iPhone 一樣,這些幾萬年前的創(chuàng)作者在非常有限、初級的條件中用智慧創(chuàng)造出如此傳神的作品,實在讓人感動。
關于史前藝術的分享寫到這里,感謝各位,下期再會!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設計史太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