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
“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自從人類有自己的歷史開始,這個問題便已存在。
阿德勒認為:“每一種個體自認為正確的生活意義可能多少都含有錯誤的成分在里頭……較好的生活意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而較差的生活意義則都缺乏這些特征。這樣,我們通過對經驗的歸納總結,就可以得到一種相對’科學’的生活意義?!?/span>
“所有真正的’生活意義’的標準是:它們都是共同的意義,也就是說,他們是別人能夠分享的意義,也是能被別人認定為有效的意義。能夠解決一個人所面臨的生活問題的好方法,必然也能為別人解決類似的問題,這些成功的方法對人類來說具有共同的意義,也是可以分享的?!?/span>
他指出:“能夠成功地應對人類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的人,他的行為方式明顯地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于對別人發(fā)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他所做的每件事情似乎都被其同類的喜好所指引,當他遭遇困難時,他會選擇用不和別人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方法來加以克服。”
那么有人會質疑:“我們都奉獻別人了,我們自己怎么辦?”
阿德勒認為這類的問題都是虛假的問題。
“假如一個人在他賦予生活的意義里,希望對別人能有所貢獻,而且他的情感也都指向了這個目標,他自然會把自己的人格塑造到理想形態(tài) —— 一種對他人、對社會都有貢獻的狀態(tài)……假如我們沒有奉獻的目標,而只想憑空發(fā)展自己的人格,那就只是在裝腔作勢,只會使自己更不愉快而已。”
“生活的意義在于為團體貢獻力量。”阿德勒如此總結道。

讀后感
違和!
這是我閱讀本章節(jié)最大的感受。因為阿德勒先生提出的有關“生活的意義”的觀點,我秉持懷疑的態(tài)度。
首先,我們做為個體的存在,只會有一種角度去看待世界與人生。那就是“我”這個角度!我們的每一次思考和舉動都是圍繞“我”這個要素去進行的。
我們要認清,需要“生活意義”的到底是誰?
沒錯,是“我”。
個體想要跳出“我”這個角度是不可能的,阿德勒先生也不例外。即使我們真正地想要去為他人著想,也會因此受限而身陷囹圄。因為,你不是他,只有他才是他自己。一廂情愿,只會變成大家厭惡的“我是為了你好?!?/p>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每個人都適用地“真正”的生活意義。每個人的生活意義,只有他自己才能找到,也必須是他自己不可。
主張奉獻,為他人,為集體。這是好事,奉獻是美德。但是奉獻并不是絕對的不求回報,奉獻者必定是有所求,才會有所付出。為了名也好,為了自己良心也好,為了成為自己所期待的人也好……只是相對收益者來說,奉獻者是不求回報的。
回看阿德勒先生主張的:所做的事是被別人喜好所指引,人格的塑造也完全為了對他人和社會有所貢獻。
這不是“無私”,這是“無我”?!盁o我”之人非人,乃是工具人。

本書《自卑與超越》是一本心理學書籍,我想該書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幫助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擺脫心魔,早日回歸社會。
因此,他提出的“生活意義”的觀點其實是為其治療服務的。與他人和社會產生鏈接確實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療手段。
我認為阿德勒先生的理論顯示出操之過急并一勞永逸的想法。
在這里我談一點自己的拙見:擁有心理疾病的人,大多是無法建立良性的自我邊界。
一種是生活中遭受否定和打擊導致邊界萎縮封閉,他們認為一切的不順和失敗都是自己的錯;(阿德勒先生的“生活意義”理論會對這一類患者造成致命地打擊,因為它徹底否定了“自我”。)
另一種,是受到嬌寵,他的自我邊界會膨脹至包含整個世界,他們認為任何不順和失敗都是別人或者這個世界的錯。
而將自我控制在良性地范圍內則是解決的根本方法,不同的病人也需要區(qū)別對待。
對于封閉的患者,首先要對他的“自我”進行鼓勵和肯定,讓其干癟地“自我”慢慢滋養(yǎng)恢復。
對于膨脹的患者,則可以利用阿德勒先生的“人生三大事實”理論讓其看到“自我范圍”是不可越界的。
(“這三個事實之一是:我們人類居住在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我們沒有辦法脫離地球的表面去討生活。
我們自己并不是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我們四周還有其他人,只要我們活著,就必然要和他們發(fā)生聯系。
人類同時還被第三種事實所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個體和人類集體的存續(xù)都必須依賴于這一事實?!保?/p>
當以上步驟完成以后,才是開始嘗試讓其與“他人和社會”進行鏈接的時機。
如果,貿然讓患者與“他人和社會”進行鏈接,而不考察接觸者和其環(huán)境是否為良性,可能會加重患者的病情。

最后,要肯定的是:阿德勒先生是位非常優(yōu)秀的心理學家,他對人心理的分析十分透徹,在剛開始閱讀時我不住地驚呼:“你是不是在我心里裝了攝像頭。”
我僅對“生活意義”這一點與阿德勒先生持相左的意見,我想這可能是時代變化導致的。
我會繼續(xù)秉持辯證的態(tài)度去閱讀完這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