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墓葬上面的土丘,是怎么來的,又有何作用
中國傳統(tǒng)的墓葬上方,一般會封土成丘。這個土丘即是“墳”。清段玉載注《說文解字》“墓為平處,墳為高處”。最早,墓指的是葬所的地下部分,墳單指封土丘。后來二者連用混用,指代葬所。
墳丘大小和墓葬大小、墓主身份密切相關(guān)?!秴问洗呵铩吩啤皩徆讟≈癖。瑺I丘壟之小大厚薄之度,貴賤之等級”。帝王的陵墓,封土規(guī)模宏大,如一座小山。《史記》載,秦始皇陵上封土“其高五十余丈”?,F(xiàn)代考古測量,其封土為三層方錐臺體,其最高處有76米,東西345米,南北350米,頂部東西24米,南北10.4米。祖龍葬于驪山之阿,其陵也稱“麗山”,為后世帝陵稱山之始。到明代帝王封土又砌以磚壁,加以鞏固,稱為“寶頂”,工程更為繁雜。而平民的墳堆,高不過數(shù)尺,如同一個土饅頭。有詩云“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封土因何而來?
《禮記·檀弓上》載,孔子之母既喪,孔葬母于防。孔子曰“古者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識也。吾見封之若堂者矣,又見若斧形者矣,又見若覆夏屋者矣,又見若斧形者矣,吾從斧者焉?!庇谑恰胺庵缢某摺?。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本無封土,如《周易》所說“古之葬者,葬之中野,不封不樹”,而到了春秋末期孔老夫子的時候,為了讓東西南北之人都能看到葬地所在,就有了封土,而且封土形制各種各樣。有的“若堂者”,像堂屋一樣,有的“若坊者”,像街巷一樣,有“若覆夏屋者”,好似一座倒過來的房子,有“若斧形”,像斧子一樣。
上段文字可以說明,春秋晚期的墳丘,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多樣性。說明封土起源距此已久。但究竟起源于何時何地?封土開始時又有何作用?學術(shù)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肇始于西北說
有觀點認為,封土起源于西北地區(qū),后傳入中原。
我國西北地區(qū)青海一帶,3000多年前就存在有青銅器文化,因其發(fā)現(xiàn)于青海湟中卡約村,被稱為“卡約文化”??s文化的墓葬多為長方形的豎穴土坑墓或土洞墓,形制簡單。但1981年,北京大學考古隊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青海循化蘇志村,發(fā)現(xiàn)的兩座卡約文化墓葬卻與眾不同。
這兩座墓是叢葬墓,墓內(nèi)各埋有10個和16木棺。周圍挖有壕溝圍墓一圈,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墓上有用夯土累成的高高墳丘。
有學者認為,卡約的夯土墓就是中原封土墓的鼻祖。1977年1月至1980年5月,考古學家在陜西鳳翔秦故都雍城遺址附近,發(fā)現(xiàn)了13座秦公的陵墓,這些陵墓周圍都也都有一圈圍墓溝。后來秦國遷都咸陽以后的王公大墓也陸續(xù)被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這些大墓周圍也都有圍墓溝。
卡約周溝墓時間早于秦墓,秦墓的圍溝很可能就是受到卡約文化的影響。通過文化交流,西北地區(qū)民族將挖墓溝的傳統(tǒng)傳給了秦人。而中原地區(qū)樹墳起丘的傳統(tǒng),也很可能發(fā)源于卡約文化。

濫觴于江南說
在先秦時期,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流行一種墓葬形式,稱為“土墩墓”。這種墓修筑在山崗高地上。這種墓不挖墓穴墓坑。死者和陪葬品直接置于地表。之后在其上堆積土。土堆形如饅頭,稱為“土墩”。這種墓葬形式可能是為了適應江南地區(qū)的環(huán)境氣候而形成的。江南多雨水,地下水位高,土墩墓可以避免死者遺體泡水。
江南地區(qū)很早就和中原建立了聯(lián)系?!妒酚洝防镉涊d有太伯奔吳的故事。周文王的伯父太伯,把王位繼承權(quán)讓給弟弟季歷,離開關(guān)中,來到江南,建立了吳國。吳王是周天子的同姓諸侯,吳國典章制度,依周禮而行。但由于吳王室居南方日久,喪葬習俗也在潛移默化中植入了地方元素。

1954年考古學家在丹徒煙墩山發(fā)現(xiàn)了一座西周大墓,墓中出土大量的青銅禮器,其中有一件國寶級文物“宜侯夨(ce4)簋(gui3)”,宜侯即吳侯,其上的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周成王討伐商人,冊封吳侯的故事。墓主人為吳國王室無疑,但這座墓葬的形式卻為江南本土的土墩墓。
到了春秋后期,吳國逐漸強大起來,和中原的往來更加頻繁,吳王夫差曾大舉興師伐齊,進軍中原。后來同在江南越王勾踐滅亡了吳國,對中原霸業(yè)的競爭力度更甚于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致供于周”。在吳越北上爭霸的過程中,伴隨著頻繁的人員流動,江南地區(qū)廣為流行的墓上封土成墩的習俗也傳入了中原。

墓上祭祀建筑演變說
上古先民很早就有墓祭的傳統(tǒng),在墓上舉行祭祀儀式,以寄托哀思、祈求先靈佑護。祭祀的場所就形成了墓上建筑。在甘肅永靖大何莊齊家文化墓地上曾發(fā)現(xiàn)直徑4.1米的石圓圈,附近還有被砍了頭的牛、羊骨架和卜骨。解放前還處于原始社會階段的云南基諾族,會在墓上用竹子搭一小屋,內(nèi)置供品。
進入奴隸制社會以后,奴隸主為了贊頌其先祖的“功德”,將簡單的祭壇升級成了宏偉的殿堂,稱之為“享殿”。1976年發(fā)掘的婦好墓上就有享殿的遺跡。享殿的夯土房基筑于墓壙口上,房基上有排列規(guī)整的柱洞,房基外還有成行的夯土柱基。據(jù)古建筑專家復原,這座享殿進深二間,面闊三間以上,四周還有廡廊。

后來享殿的基礎(chǔ)越來越高,就變成了墓上的封土。戰(zhàn)國時期的一些墓葬的封土頂上,還發(fā)現(xiàn)有享殿遺跡,這便是房基演變?yōu)閴炃鸬淖糇C。如河南輝縣發(fā)掘的圍村魏墓,三墓并列,東西長135米,南北寬150米,三個墓中心都隆起高大的方形墳丘。墳丘上都發(fā)現(xiàn)有夯筑的地基遺址。又如河北平山的中山國國君墓,墓上的封土層由上至下構(gòu)筑成三級夯土臺階,底邊長約100米,高15米。在墓穴中出土有銅版的“兆域圖”,是墓園的竣工圖紙,由圖上可見,當年的封土頂上還橫列三座方200尺的大享殿。
到了后來,可能是為了祭掃方便的緣故,封土頂上的享殿被移到了墓前,封土就變成了單純的墳堆。

“?!逼鹪凑f
這種說法認為,古時下葬,挖了個土坑,之后將余土回填。有時候填了多了,就會比周圍地面高一些,就形成了“?!?。后來貴族階層為了彰顯身份,冢就越堆越高。這種“?!痹谏檀髦芫鸵呀?jīng)在中原地區(qū)發(fā)展成型了。而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王的“冢”高如山頭,平民百姓的墓上也聳起了墳堆,封土墓就此開始大行其道。
“?!痹缭谖髦艿墓偶芯陀?,并指代葬所。《周禮·春官》云“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未之圖,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貴族墓地的管理者即為“冢人”。
“?!庇袥]有考古實證呢?1979年,考古學家在河南信陽天湖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商代晚期的墓葬群。年代約為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其中M41號墓上發(fā)現(xiàn)有堆土的痕跡。該墓是長方形豎穴土坑木槨墓。墓口上殘有高約30厘米的堆土,考古學家推算,原有高度約為1.5米。這應該就是所謂的“?!?。

除此之外,還有日本學者認為封土墓起源于西伯利亞的庫爾干地區(qū)的“高冢墓”。近年來還有學者認為,封土墓是由多地方多種起源的,最終在中原地區(qū)匯集起來,成為了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
作者:大獅子?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中國墳丘的起源》 劉潔 魯東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9.1
[2]《中國古代墳丘墓起源新探》 董坤玉 考古 2017.3
[3]《中原地區(qū)封土起源再研究》 索德浩 考古與文物 2020.1
[4]《中國封土墓的產(chǎn)生和流行》 胡方平 考古 1994.06
[5]《說墳》 黃展岳 文物 1989.02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