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孔子與獨裁主義①
《聞一多全集》第二卷P477
魯是一個典型的封建邦國,宗周的文物制度在這里保存得特別多,這里封建文化的水準特別高,所以人們對于封建傳統(tǒng)的保守性也特別大。孔子是一個沒落的貴族,又生在魯國,這便決定了他在精神上成為封建靈魂一文武周公的替身,在思想上成為封建文化最頑強的擁護者。但他又只是一個“師儒”一民間的教書匠,而儒本是以替貴族們治喪相禮為生的一種“僧侶”之流,是封建社會中從事精神勞役的一種寄生階級,因此他對于支持當時那瓦解中的封建秩序,除了勸人加強個人(尤其指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修養(yǎng)外,并無任何實際的有效辦法。根本封建道德是一種強權的道德,強權道德就不成其為道德,如果統(tǒng)治者無力,這種道德是嚇不倒人的紙老虎,所以孔子和整個儒家在當時并不能阻止封建的崩潰,如果統(tǒng)治者有力,再加上這道德的精神力量,那就能使他“如虎傅翼”了,所以在后世孔子以“萬世師表”的資格,實在維護了二千年君主專制的極權政治。在政治上,一如經(jīng)濟上,不能使無者變?yōu)橛?卻使有者變?yōu)楦?這勢利眼的作風,這不道德的道德,是孔子思想的特質,也是封建文化的特質。
自己承認“述而不作”的孔子,真沒有什么獨創(chuàng)的思想,他的思想不是因襲以往,便是接受當時的。但在因襲與接受中,尤其在后者,他不能無所扶擇,(這就算是他的“以述為作”罷!)他是封建社會中從事精神勞役的一種寄生階級,因此他必然,也只能在這階級的立場上來因襲和接受?,F(xiàn)在看他因襲了些什么,接受了些什么。
中國封建社會的本質當從宗法制度來認識,而宗法制度實在是一種家族制度,所以在封建社會里,國與家不能分離,因而君臣的關系實即父子的關系。父子的關系是生理的,他們的名分是先天的,命定的,所以古稱父子為“天屬”。
①本篇約作于1944年至1945年間,未完成?,F(xiàn)據(jù)手稿排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