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之中國十大名茶(臺灣凍頂烏龍茶)
凍頂茶,被譽為臺灣茶中之圣。產(chǎn)于臺灣省南投鹿谷鄉(xiāng)。它的鮮葉,采自青心烏龍品種的茶樹上,故又名〔凍頂烏龍〕。凍頂為山名,烏龍為品種名。但按其發(fā)酵程度,屬于輕度半發(fā)酵茶,制法則與包種茶相似,應(yīng)歸屬于包種茶類。
文山包種和凍頂烏龍,系為姊妹茶。凍頂茶品質(zhì)優(yōu)異,在臺灣茶市場上居于領(lǐng)先地位。其上選品外觀色澤呈墨綠鮮艷,并帶有青蛙皮般的灰白點,條索緊結(jié)彎曲,乾茶具有強烈的芳香;沖泡后,湯色略呈柳橙黃色,有明顯清香,近似桂花香,湯味醇厚甘潤,喉韻回甘強。葉底邊緣有紅邊,葉中部呈淡綠色。
凍頂山是鳳凰山的支脈,居于海拔700米的高崗上,傳說山上種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農(nóng)必須蹦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故稱此山為“凍頂”。凍頂山上栽種了青心烏龍茶等茶樹良種,山高林密土質(zhì)好,茶樹生長茂盛。主要種植區(qū)鹿谷鄉(xiāng),年均氣溫22℃,年降水量2200毫米,空氣濕度較大,終年云霧籠罩,每年采摘于4~5月和11~12月間,標準為一芽二葉,色澤蒼綠,湯色呈金黃帶綠,具有花香甘甜滋味。
凍頂烏龍茶歷史相當悠久,已經(jīng)超過一百年。凍頂烏龍茶采制工藝十分講究,鮮葉為青心烏龍等良種芽葉一年四季均可采摘,春茶采期從3月下旬至5月下旬;夏茶5月下旬至8月下旬;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下旬;冬茶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茶屬輕度或中度發(fā)酵茶,亦稱“清香烏龍茶”。其茶品質(zhì),以春茶最好,香高味濃,色艷;秋茶次之;夏茶品質(zhì)較差。
采用軟枝青心烏龍制作凍頂烏龍香氣清揚濃郁、底蘊厚實,是特有的花果香,且有東方美人茶的蜜味及荔枝香,更有凍頂烏龍茶的“綠葉紅鑲邊”,有如貴妃般雍容華貴,故名“凍頂貴妃茶”。
茶葉展開,外觀有青蛙皮般灰白點,葉間卷曲成蝦球狀,葉片中間淡綠色,葉底邊緣鑲紅邊,稱為“綠葉紅鑲邊”或“青蒂、綠腹、紅鑲邊”。
臺灣凍頂烏龍,臺灣知名度極高的茶,被譽為“茶中圣品”。屬烏龍茶系,高山茶,從發(fā)酵程度上劃分,其為半發(fā)酵茶。也是臺灣包種茶的一種,所謂“包種茶”,是指此種茶葉在舊時用兩張方形毛邊紙盛放,內(nèi)外相襯,放入茶葉4兩,包成長方形四方包,包外蓋有茶行的嘜頭,然后論包出售,稱之為“包種”。產(chǎn)自于臺灣省南投縣鳳凰山支脈凍頂山一帶,海拔約700米的高崗上。一年四季均可采摘:春茶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間,夏茶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間,秋茶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間,冬茶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間,標準為一芽兩葉,凍頂烏龍以春茶為最好。其外觀特征:呈半球型彎曲狀,色澤墨綠,有天然的清香氣。經(jīng)沸水沖泡,茶葉自然沖頂壺蓋,湯色呈柳橙黃(或金黃、琥珀色),味醇厚甘潤,發(fā)散桂花清香或熟果香,喉韻回甘味十足,帶明顯焙火韻味,飲后杯底不留殘渣。因回甘明顯,所以有人形容說,喝凍頂烏龍的感覺很妙,愈品愈有味。
因為凍頂烏龍種植于常年低溫的高海拔之上,所以茶樹生長緩慢,此時茶葉積累了較多的茶多酚和營養(yǎng)素,且葉面較厚,果膠質(zhì)含量豐富,喝起來才會甘甜不苦澀,同時細膩柔滑,香氣高揚外顯,高品質(zhì)的傳統(tǒng)茶對采摘標準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必須純手工連梗采摘,適當?shù)谋A舨韫2惶蕹@是傳統(tǒng)烏龍茶制法保留香氣的關(guān)鍵,再加上獨特“熱揉團”工藝,使其留香更持久,耐泡度更高!
凍頂烏龍茶因為外形卷曲呈半球形,色澤墨綠油潤,沖泡后湯色黃綠明亮,香氣高,有花香略帶焦糖香,滋味甘醇濃厚,耐沖泡。凍頂烏龍茶品質(zhì)優(yōu)異,一直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凍頂烏龍茶的采制工藝十分講究,采摘青心烏龍等良種芽葉,經(jīng)曬青、涼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復的團揉(包揉)、復烘、再焙火而制成。凍頂茶一年四季均可采摘,春茶采期從3月下旬至5月下旬;夏茶5月下旬至8月下旬;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下旬;冬茶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采摘未開展的一芽二、三葉嫩梢。采摘時間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2時最佳,采后立即送工廠加工。其制作過程分初制與精制兩大工序。初制中以做青為主要程序。做青經(jīng)輕度發(fā)酵,將采下的茶菁在陽光下暴曬20~30分鐘,使茶菁軟化,水分適度蒸發(fā),以利于揉捻時保護茶芽完整。萎凋時應(yīng)經(jīng)常翻動,使茶菁充分吸氧產(chǎn)生發(fā)酵作用,待發(fā)酵到產(chǎn)生清香味時,即進行高溫殺青。隨即進行整形,使條狀定型為半球狀,再經(jīng)過風選機將粗、細、片完全分開,分別送入烘焙機高溫烘焙,以減少茶葉中的咖啡因含量。
凍頂烏龍茶沖泡品鑒:
熱泡香濃:
1.看干茶:先審察干茶的形狀與色澤,以了解茶葉品質(zhì)特性。
1燙茶具:以沸水沖泡洗茶碗、茶具。
2.放置茶葉:參酌茶葉特性,放置茶壺容量1/3的茶葉。
3.沖泡:以沸水沖入壺中,沖滿即刻蓋好,沖泡開水溫度以95-100℃為宜,可以多次沖泡以供長時間品飲。
4.沖茶碗:將熱水沖入杯內(nèi),用杯蓋輕撥泡沫,將杯蓋上泡沫沖掉蓋上杯蓋。
5.沖泡時間:沖泡時間由短而長,第一次短而后逐次增長。泡茶之時間長短不同,茶湯中可溶物的量與品質(zhì)也是不同,因此沖泡茶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茶湯品質(zhì)。
溫杯:將茶杯先用沸水沖凈燙溫,以助長香味,也達到衛(wèi)生要求。
6.傾倒茶湯:將沖泡出來的茶湯,先傾入茶海,使其濃度勻一,茶末沉淀,然后均勻注入茶杯供飲。
7.品茶:凍頂烏龍茶具有明顯的花香近似桂花香,特有香氣清純持久,芳香甘醇,生津解渴,提神醒腦,滋味特別甘醇。
冷泡甘甜:
置入4g的干茶,注入500ml純凈水后靜置冰箱冷藏3-4h,果香甜香氣息撲面而來,清新襲人。相較于熱水沖泡,冷泡茶的優(yōu)勢在于,無論在哪都可以沖泡,只要有一瓶礦泉水,有一點心儀的茶葉,就可以泡一杯營養(yǎng)保健的冷泡茶。
①冷泡茶可以更多保留茶葉中的兒茶素和茶多酚等營養(yǎng)物質(zhì)。因為冷水沖泡可以避免高溫對茶葉細胞結(jié)構(gòu)的破壞,尤其是對多酚類物質(zhì)和兒茶素以及抗氧化活性物質(zhì),效果最好。
②冷泡茶可以減少茶葉中酸性物質(zhì)的釋出,可以降低茶葉的苦澀味。因為低溫環(huán)境下,這些酸性物質(zhì)釋出的幾率更低,茶湯口感更佳。
③冷泡茶可以有效降低咖啡堿等生物堿性物質(zhì)的釋放,避免茶湯過濃過苦,降低茶湯的刺激性,對腸胃功能有更好的保護作用,特別是那些腸胃功能較弱的茶友,可以起到更好保護。
④冷泡茶可以更多地釋放芳香物質(zhì),尤其是當茶湯進入口腔之后,內(nèi)含的芳香類酮類物質(zhì)會更好釋放,使茶湯的口感更加香醇飽滿,喝起來更有喉韻。另外,用冷水泡茶,可以讓氨基酸率先釋放,口感會更加甜潤。根據(jù)科學研究表明,冷泡茶具有更好的降血壓和降低尿酸的效果。因為茶葉中的茶多酚和多糖類物質(zhì),會因為長時間浸泡充分析出,營養(yǎng)保健的作用更好。
鐵觀音&凍頂烏龍怎么區(qū)分
一般說來,從外觀很難區(qū)別出鐵觀音、凍頂烏龍,只有品味才能加以甄別。上述提到的是兩種茶葉官方的一般描述,下面我談一些這兩種茶葉的異同及較為簡單的區(qū)分技巧。
相同點
1、同屬烏龍茶系,半發(fā)酵茶;
2、外觀相似,半球狀或螺狀;
3、沖泡后葉片外觀: 青蒂、綠腹、紅鑲邊
不同點
1、茶樹品種不同;
2、發(fā)酵程度不同:鐵觀音8~18%,凍頂烏龍20~70%;
3、分類不同: 鐵觀音屬“閩南烏龍”,凍頂烏龍屬“閩北烏龍”;
4、工藝不同: 鐵觀音制作工藝中無“回軟”工序
區(qū)分技巧
1、觀色澤: 鐵觀音由于發(fā)酵程度低及低溫保存,色澤砂綠;凍頂烏龍一般發(fā)酵程度高,且經(jīng)過焙火,顏色稍偏黃褐色;
2、看外觀: 凍頂烏龍多成半球狀,且顆粒較大,茶葉中多帶茶梗;鐵觀音呈一般螺狀,顆粒較凍頂烏龍小,茶梗較少;
3、嗅氣味: 未沖泡前,凍頂烏龍茶香氣要比鐵觀音濃郁一些;
4、沖泡聞香: 等量沖泡,鐵觀音的香氣很濃郁,凍頂烏龍要淡一點,有桂花或果香的香氣;
5、沖泡察色:等量沖泡,由于凍頂烏龍發(fā)酵程度高一些,一般說來湯色重一些;
6、觀察葉梗:等量沖泡,一般說來鐵觀音的茶梗要少于凍頂烏龍,凍頂烏龍多為手采,茶梗在所難免;
7、品嘗茶湯:等量沖泡,凍頂烏龍的桂花香或熟果香較濃,且回甘明顯;
8、經(jīng)泡程度:等量沖泡,一般說來凍頂烏龍發(fā)酵程度高,更經(jīng)沖泡,至少可以沖泡六次,而鐵觀音要差一些的;
9、觀察葉底:凍頂烏龍多次沖泡后,芽葉依然完整,用手撕扯,仍具強度;鐵觀音多次沖泡后,葉片會碎掉,韌性要差一些的。
存儲方法
凍頂烏龍既有不發(fā)酵茶的特性,又有全發(fā)酵茶的特性。茶葉極敏感,遭曬、受潮,茶葉便要變色、變味、變質(zhì)。所以,儲存時,必須像儲存綠茶一樣:防曬、防潮、防氣味。但是凍頂烏龍比綠茶耐用,壽命較長,不藏冰柜的話,凍頂烏龍可以保存二、三年。
小袋裝烏龍茶:只需要用將未開封的小袋子,用鐵罐裝好,放置在茶幾、書架之上即可。
散裝的烏龍茶:需要使用鋁箔袋將其封裝,并采取抽真空措施,如不具備,盡量擠掉多余空氣。
然后將袋口密封嚴實,最后放入鐵罐或瓷罐內(nèi),蓋好蓋子,放置在陰涼、干燥、無異味、避光、防潮的地方即可,如書架、茶幾上。
控制溫度:25℃以下,相對濕度:5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