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一些變化
最近幾年——也許從更久以前就開始,逐漸發(fā)生了很多一次次沖擊我們原有認知的事件,我們在那之前并不知道這種潛移默化的變化是如何開始的,我們在那之后也難以得知這種潛移默化的變化會如何發(fā)展,把我們引向一個怎樣的未來。
這些變化發(fā)生在方方面面,政治上的事情我沒有資格談論,因為我不了解;至于社會上的種種現(xiàn)象,我所知的也不過是冰山一角,妄言難免以偏概全。我所要切入的點很小,就是我在b站近六年來的感受,這個平臺的變化在某種意義上能反映一種趨勢,而這種趨勢正是我所感興趣的,我相對熟知的。
這些變化有很多:b站的老用戶感嘆站內(nèi)用戶、環(huán)境物是人非(有的已是物非人非);動畫、漫畫的觀感和趨勢也逐漸泛化,精品似乎越來越少;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工作加強了不少,而b站最初的主流文化則在不斷被沖淡;b站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了,也相應地增加了必要或過分的收費項目;up主類型多樣化、偶像化……這其中的哪一點拿出來,都可以長篇大論一通。我也想這么做,然而奈何筆力有限又怕勞心費神,千言萬語到嘴邊,竟是難以說出一句完整成型的句子。就連我自己現(xiàn)在坐在電腦前敲下這些話時,也懷著焦慮、不安、憂傷與懷念的心情。我對外界的變化感到恐慌,對未來的走向感到不安,對已有的文化圈子感到陌生。
從越來越多原因不明的下架整改,到無緣無故的評論區(qū)刪評控評;從原本免費瀏覽的漫畫,到被b站壟斷一部分后荒蕪一片的其他漫畫網(wǎng)站;從曾占據(jù)首頁大半面積的手書、MAD、鬼畜等,到如今被分得的十二分之一的版面;從曾經(jīng)令人欣喜令人共鳴的彈幕,到如今開著智能云屏蔽的視頻……我列出這些對比不只是出于感傷和無奈,我還需要搞明白這些變化究竟為什么,之后又該怎么做。在b站發(fā)展的過程中,其輸出的文化必然會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出于我們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和種種因素,加入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強化領導是合適的,這沒有什么好非議的。而在刪評控評、部分漫畫要價不合理(也許不只這個)這些方面,可以說初心有點變了,可以說大家都喜歡恰錢,但這影響也并不會很大。因為刪評控評只發(fā)生在某些事件中,過一段時間熱度降下來,大多數(shù)人又會失憶,剩下的人也許會記著,但也不太會繼續(xù)揪著不放。至于要價合不合理這種事,以來影響的人不是大多數(shù),二來它的解決辦法會更多,可以選擇其他渠道免費觀看,可以選擇不看,或者忍耐著多花點錢看下去。這些,是我對前幾個變化的起因和應對作出的個人判斷,總而言之,它們并非真正值得憂慮的事情,或者說,不是我們普通人該憂慮的事——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和國家的職責,刪評控評和要價之類的,是b站內(nèi)部管理和應對版權(quán)費用的事情。
我們實實在在體會到、感到憂慮的,是變化著的b站環(huán)境——某種意義而言,也是整個網(wǎng)絡環(huán)境變化的體現(xiàn),b站可以是其縮影,也可以是其放大版。從一些評論區(qū)、彈幕的發(fā)言來看,我們所面臨的,也許不僅僅是“小學生(此處含貶義)”“p小將”“b小鬼”這種只針對部分用戶群體的問題,而是許多用戶在日益頻繁的網(wǎng)絡互動中所養(yǎng)成的種種壞習慣:以偏概全、以點帶面,極端而偏激,喜好開團開炮,憑個人臆斷說出種種不負責任的話,為了維護而維護、為了反對而反對,答非所問、文不對題……我也有這些壞習慣,2020年我已經(jīng)和三四個用戶對線過了,其中只有一回是對方說錯了,剩下的都是我自己主動挑釁又死不悔改。但我今天列舉這些用戶壞習慣,不是為了批評網(wǎng)友的素質(zhì),也不是為了大家看到之后深有同感地說出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相反,我要找找這些習慣的形成原因。
大家在網(wǎng)絡上交流,都相隔著一塊屏幕,彼此看不清對方的表情、動作,也根本不了解對方是個怎樣的人,有什么經(jīng)歷,我們所知的只有文字和一些表情貼圖。因此,我們在每次交流中獲取的信息量就非常小,也許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會有“狗頭保命”的說法吧,因為自己能傳達給對方的信息量太少了,擔心被人誤解,而大多情況下的“狗頭”起碼能傳達出一種“我本意是好的”“我就開個玩笑”“我是友好的”這類情緒,因此大大降低了言語被針對的可能性。那么,說明完這一網(wǎng)絡交流的現(xiàn)實情況后,我們就不難理解許多網(wǎng)絡罵戰(zhàn)的起因了,有的也許是當事人本身就不懷好意,但有的可能只是一場誤會。而在這些焦灼的罵戰(zhàn)中,不論是參與者還是旁觀著,都或多或少地會根據(jù)個人的經(jīng)歷、觀念選邊站,對事件當事人有了不同的評判,而不再關注事件本身,這時候,主觀臆斷就出現(xiàn)了,并且越來越被我們強化。而在那種激烈的語言環(huán)境下,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激發(fā),甚至,但凡遇到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就會血氣上涌,一通臭罵,我們在日常和人交流中根本不會用到的語氣和措辭也一個個冒出來了。這就是極端和偏激了,而在一些稍大的事件中,這還會進一步升級為以偏概全、以點帶面,開團開炮沖塔,這時候參與進來的人,也許并非親自了解清楚事件始末的人,而是在各方描述和語言煽動下參與混戰(zhàn)的人。這些行為可以歸為一類,而另一些行為——我們通常所說的“飯圈化”——則可以歸為另一類,這類是無法獨立思考的,思想上是無法自立自由的。關于“飯圈化”的一些看法,可見于我的另一篇文章《“偶像”崇拜》。
當然,這些原因只能說是就事論事的原因,即“傳達信息量極為匱乏”是網(wǎng)絡罵戰(zhàn)開始的原因之一,“過激的語言環(huán)境”是主觀臆斷、偏激的原因之一,“偶像崇拜”是缺乏獨立思考、為了維護而維護、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原因之一。而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的根源,在于我們越來越缺乏和他人溝通交流的耐心,我們越來越抗拒和自己不同觀點的人產(chǎn)生爭論,哪怕討論也不太愿意。一方面,我們抱怨著孤獨、空虛,一方面又越來越難以合適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與訴求,一方面我們要求別人理解、諒解自己,一方面又抗拒和他人的接觸和爭論。那么問題來了,我們什么都不說,什么都不做,怎么期望別人理解我們在想什么,怎么期望和別人達成和平的共識?漸漸地,大家對這相悖的問題感到束手無策,慢慢就形成了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那么又能怪誰呢?如果我們自己不能主動從狹小的房間和心胸中走出來,嘗試和他人溝通,那么用戶環(huán)境的改善進度只會永遠停留在百分之零,哪怕將來有了法律和制度的約束,糟心的事還是會層出不窮。這也是我今天討論到最后所要說明的,由我們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變化,由我們自己的變化來反觀我們所喜愛的文化圈——我們所處的文化圈,不管是被冠以什么名字,“二次元”也好,“二刺螈”也罷,“ACGN”也好,“御宅圈”也罷,論其積極的初衷,不是為了培育出所謂的惡心的死肥宅,不是為了培育出逃避現(xiàn)實的家里蹲,更不是為了讓人永遠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tài)中從而給他人和社會添亂。我們所喜愛的動畫、漫畫、游戲、輕小說等等只是起到緩和心情,娛樂身心的作用,而不是用于滿足個人變態(tài)的意淫。它們被創(chuàng)造出來反映現(xiàn)實也好,發(fā)出暢想也好,往往是啟示教育意義更重要,而不是叫人逃避現(xiàn)實、越陷越深。我們再重新審視一下自己所處的文化圈吧,有哪些變了,有哪些還在。我們面對其他文化帶來的沖擊,又能否做到堅定和自信,而非一味抗拒,亦非全盤接受。
促使我寫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LexBurner前幾天在直播間鬧出的事,但更多的是長期以來的所見所聞。
封面是自制的,搞不來EVA的黑底白字,就弄了個白底黑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