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科學,所以依托答辯?——科幻中的科學

科幻小說的魅力之一是,它可以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一些改變,然后展示在這種改變之后宇宙是如何帶著硬傷運行的。
——劉慈欣《混沌蝴蝶》后記
先看一段材料,何謂“奇幻”,帶“超”字的就是奇幻嗎?星際迷航中的曲速引擎就是一種超光速引擎,它通過曲速泡這種能夠容納星艦的子空間扭曲時空連續(xù)體來達到超光速。24世紀時,聯邦用一種在電磁場下不與反物質發(fā)生反應的晶體——二鋰做介導物,運用物質(氘)和反物質(反氘)進行湮滅來驅動引擎。這種情況下,湮滅會產生大量的叫做翹曲等離子或電離子的高能等離子體。這些等離子體通過等離子導管抵達電漿-離子循環(huán)系統(tǒng)(EPS),再通過注入器被送往曲速線圈,這些線圈通常位于曲速引擎之中。這些鍡素聚硅酸鹽合金線圈因此而產生曲速泡。

而被稱為奇幻,“玄幻”的星戰(zhàn)(傳說),也對超空間這個概念做出了解釋。超空間是一個高維度亂流中不受相對論和其它物理原則所影響的空間,并且在超空間維度中不存在“極限”的各種物理限制。在實空間,由狹義相對論可知越接近光速,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大;而超空間驅動技術允許駕駛員繞過這道屏障,利用超物理效應在時空中產生漣漪。一艘裝備超光速推進器的飛船將推動這些漣漪“跳躍”進入超空間,使其能夠以光速數百甚至數千倍的速度穿越銀河系。無論是超空間還是曲速引擎,在現實世界都有類似的理論設想(阿庫別瑞引擎),而在世界觀內,作者也通過重構合理地解釋了設定,談何“作者放棄解釋且阻止讀者去解釋”。所以,以簡單的方式去給作品定性為奇幻或是科幻不可取。(而且超光速或者說超空間的設定劉慈欣的作品也有過,《鄉(xiāng)村教師》中碳基聯邦的軍隊就是利用時空躍遷在銀河系航行的,而硅基帝國則是利用恒星蛙跳;《命運》中人類也是利用時空躍遷航行,這種航行會留下時空蛀洞,導致時空穿越。)

科幻的定義在不斷變化,上個世紀的話或是上個世紀對科幻的觀點并不一定適用于現在。
沒有什么曲速引擎能讓你在今天這集飛到這個星系、下禮拜的那集又飛到另一個星系。造物主的項目計劃不是這么制定的。
——阿瑟·克拉克《遙遠的地球之歌》前言
在上個世紀(1985年)阿瑟克拉克會認為太空歌劇不是科幻,然而在21世紀,科幻已經成為一個包容性的概念。軟科幻-太空歌劇中的科幻設定并不見得不“硬”。1994年,物理學家阿庫別瑞提出了類似星際迷航曲速引擎的理論模型,即阿庫別瑞引擎,等于為超光速提供了一種可能。而到了21世紀,星際迷航中的很多科技已經變?yōu)榱爽F實,而曾經“下三濫”的太空歌劇,也成為了影響世界的鴻篇巨制。因此,在21世紀,我們不應該用苛刻的態(tài)度去審視硬科幻和軟科幻,然后去把一些看起來沒那么科學的科幻開除科幻籍。一方面,這些科幻設定往往能得到一個看起來說的通的解釋;另一方面,這些科幻設定也許真的能夠實現。這么一說,太空歌劇和軟科幻又怎么會被趕到奇幻呢?

(勞倫斯·M·克勞斯在《星際迷航中的科學》一書中對星際迷航科學設定的論述:
星際迷航的編劇領先他們的所處的時代太多了,同樣的,或者至少在思想上類似的說法,在星際迷航引入的二鋰輔助的正反物質湮滅很多年后才被提出來,以解釋同樣奇異的一個過程:冷核聚變。
星際迷航的特效人員把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無重力環(huán)境中血液呈現球狀)給完美地再現了,這讓做物理的人很受用。)

而硬科幻有時候也很不科學,如果按照某些人自以為是的觀點,苛刻的評價,那么這些硬科幻照樣不是科幻。當然,一些人看到有人指責自己心中的硬科幻不科學,立刻破防;但是指責別的太空歌劇起來又是一個起勁,其實這根本就不是重點,揪住這些細節(jié)不放就是無聊。
(直接看材料)
對于小說中的人類逃亡,從科幻或科學角度講,我是百分之百的飛船派,因為推進地球的能量絕大部分消耗在無用的荷載上,也就是構成行星的地殼內部的物質,這些物質最大的意義就是產生重力,但重力也可由飛船的旋轉來模擬。但從文學角度看,這篇作品的美學核心是科學推動世界在宇宙中流浪這樣一個意象,而飛船逃亡則產生一個完全不同的逃離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遠低于前者。
從萬米高空看大地時,仍然一點兒都覺察不出地球的曲率,行星的表面仍然是一個無際的水平面,推進這樣的世界簡直是癡人說夢!
《流浪地球》還有許多方面不得不在科幻的嚴謹上做出妥協,比如氦閃,只是恒星步入晚年初期的一種活動,在漫長的時間里反復發(fā)生后,恒星才能進入紅巨星狀態(tài)。另外,當時沒有經驗,竟把地球發(fā)動機的具體參數全部詳細列出,詳細到可以很方便地直接計算地球得到的加速度,計算的結果是:發(fā)動機只能給地球零點(N多個零)幾的加速度,別說航行,改變軌道都不可能。
——劉慈欣《科幻世界增刊·30周年特別紀念》

一些人更是把黑暗森林法則當做普遍真理,認為宇宙中的文明不可能和平共處,然后去質疑其它科幻的合理性。但要知道,黑暗森林法則是有條件的,僅限于三體宇宙,哪怕是劉慈欣的其他世界觀都往往不成立。在《鄉(xiāng)村教師》中,碳基聯邦為了鞏固對硅基人的勝利成果,要在銀河系清理出一個緩沖帶。但是聯邦軍隊在摧毀之前,會潦草地調查當地是否有智慧生命存在。發(fā)現人類文明后,更是嚴格限制聯邦在附近的活動,保證人類的安全獨立發(fā)展。如果按照黑暗森林法則,那么聯邦早就血洗人類了。羅輯補充的五點假設中指出,不同智慧物種間難以溝通,而這只是建立在假定這個大部分文明無法突破光速加之咒語實驗成功基礎,換作其他可以繞過光速壁壘的設定,溝通輕而易舉。所以說,科幻就是科幻,奇幻就是奇幻,不符合科學是常態(tài),高高在上地指責不符合科學然后貶低任何一種科幻毫無意義。(當然,以科幻為基點進行科普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說星戰(zhàn)中“激光劍”可以用鏡子擋和說光劍的等離子體結構難以實現還是有區(qū)別的,前者毫不了解,后者尊重設定。)

硬科幻和軟科幻-太空歌劇是非常模糊的概念。而且它們都是科幻,只是側重點不同罷了。硬科幻往往花費大量筆墨去描述一個科幻設定,如阿瑟克拉克《遙遠的地球之歌》也描繪了一個“超空間”(又打了前面那個人的臉):“真空”的真相是“超空間”,它是一種致密到極點卻又仿佛泡沫狀的結構。人類已知的最致密的物質是中子星,它每立方厘米都壓縮了千萬噸物質,但是和“超空間”相比,它只不過是一縷虛無縹緲的幽靈而已。這些泡沫不斷破裂,每次破裂都釋放出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它們吸收這些能量,再傾吐出來,不斷地吸收、傾吐,直到永遠。在小說中,通過利用“量子漲落”的能量,人類在太陽毀滅前150年成功研發(fā)出了量子引擎,接近了光速。對于這種量子引擎的描寫,符合1985年的科學猜想,是文章的靈魂與核心,自然是硬科幻。

而星際迷航和星戰(zhàn)中,慣性阻尼器是一大重要設定,保證星際飛船可以瞬間加速和減速(星戰(zhàn)中,執(zhí)行者級星際無畏艦達到了1000g,而飛行員經過訓練也只能承受9g),而船員不會被巨大的慣性壓爛,但是這個設定純粹是為了圓回電影電視劇中船員在加速減速中安然無恙的情形。但是我們在設定中看不到具體的原理,只能從中推測這是在通過一種人造引力場抵消掉慣性帶來的影響。而為了抵消相對論效應的影響,星戰(zhàn)作者還發(fā)明了相對論護盾,保證飛船在近光速航行時不會受到相對論的鐘慢效應、尺縮效應、質量增大影響(隔壁星際迷航干脆禁止這種近光速航行)。大量的科幻設定僅僅是背景,因為這根本不是重點。星際迷航的重點是文明的探索與交流,星球大戰(zhàn)的重點是原力的光暗對立,銀河系的戰(zhàn)爭與和平。側重點不同表明硬科幻和軟科幻-太空歌劇是科幻文學互補的組成部分,它們是有機統(tǒng)一而非根本對立的。

這種硬傷(即背景硬傷,這種硬傷是故事賴以存在的條件,否則小說就沒法寫了)可以看做是科幻的作者和讀者的一種約定,對于神話來說,那全是約定了,你只有先無條件認同作者寫的全部再去讀他的書,在科幻中,這種約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為了給那些真正科幻的東西搭一個舞臺,如果非要去深究就沒什么意思了。
——劉慈欣 無奈的和美麗的錯誤——科幻硬傷概論
最后,評價一部科幻作品首先要尊重世界觀內的設定,而不是直接否認基礎設定,接著否認科幻作品。例如星戰(zhàn),設定就是存在一種超自然力量原力,如果去質疑這個核心設定,沒有任何意義;環(huán)太平洋中,人類為了抵御怪獸入侵,建設機甲獵人,很多人又開始認為可以通過別的武器/機甲打架也沒見比核彈少多少破壞這種話,來否認機甲獵人的設定。這不是奇葩嗎?機甲片自然是看機甲,這就是環(huán)太平洋存在的理由,而且用核彈把怪獸炸得稀巴爛然后血到處亂噴,留下一地放射性,和機甲獵人作戰(zhàn),造成小規(guī)模破壞,污染一部分環(huán)境還是有區(qū)別的吧。(以下是一段介紹環(huán)太平洋人類與怪獸第一次戰(zhàn)斗的材料)
2013年8月10日,K-DAY,也就是“舊金山事件”的第一天(舊金山事件一共持續(xù)了一周),第一只怪獸“斧首”★,又稱“入侵者”,登陸舊金山,六天時間平了舊金山大區(qū)的舊金山、薩克拉門托、奧克蘭三座城市,成千上萬的人死翹翹,人類用了三顆核彈*將其在奧克蘭(不是新西蘭那個,美國一堆外國城市的名字)擊斃,血液污染大地,奧克蘭從此“這里黎明靜悄悄”。
——?z1581770?【討論】08-17《環(huán)太平洋》番外:怪獸戰(zhàn)爭編年史+相關問題解答
拓展資料:在光環(huán)中,也出現了繞過相對論光速壁壘的方法。2291年,人類科學家研發(fā)了肖·藤川超光速引擎,它通過在實空間和躍遷空間建立一個短暫存在的蟲洞(一納秒后由于霍金輻射蟲洞就會蒸發(fā)),使得飛船進入躍遷空間。肖·藤川”超光速引擎能生成一個共振場,當與遷躍空間的物理特性結合時,就能大大縮短跨越星際的時間;然而,科學家們也注意到在遷躍空間內部會有暫時的涌流這一奇怪的“變數”。盡管人類科學家都無法確定為何星際旅行所需的時間不是一個常量,但有理論指出在遷躍空間內部存在“漩渦”或“涌動”。

參考資料:多讀讀書,某些所謂的劉慈欣粉絲,已經完全背離了劉慈欣對科幻的看法。劉慈欣認為星戰(zhàn)是“雜耍式的科幻”,只是說星戰(zhàn)的思想內涵和深度不夠,他還是認可星戰(zhàn)的科幻地位的。

偏軟的科幻小說反而更受歡迎。 ?我不認為科幻有軟硬之分,但卻有真?zhèn)沃郑苹帽磉_的是科學的精神和意境,而不是科學本身。
——《異度空間》訪劉慈欣
如果讀者知道看的事情不會發(fā)生,也不可能發(fā)生,震撼力就會大大減弱。但科學幻想就能夠提供這種真實感,就使得現代神話的出現成為可能,甚至有可能使神話與現實相融合的時代再次到來。
——劉慈欣 科幻與魔幻的對決
科幻小說是一種關于可能性的文學,他把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供讀者欣賞,其中最有魅力的往往是那些最不可能的可能性。而在這個神奇的宇宙中,任何看似不可能的可能性都有可能成為現實,正如一位天體物理學家說:“恒星這東西,如果不是確實存在,本來可以很容易證明他不可能存在”
——劉慈欣 黑暗森林猜想
夢見烏鴉 《環(huán)太平洋》番外:怪獸戰(zhàn)爭編年史+相關問題解答
https://m.douban.com/note/294701110/
劉慈欣 無奈的和美麗的錯誤——科幻硬傷概論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337845618756632&_wb_client_=1

推薦閱讀:星球大戰(zhàn)中的科學
星際迷航中的物理學
三體中的物理學
ChatGPT的話:科幻作品不一定必須符合科學事實,因為它們通常是虛構故事。雖然科幻作品通常與科學相關,但它們可以通過設定一個新的假設世界,突破現有科學的限制。在某些情況下,科學事實可以作為科幻作品的基礎,因為這可以使故事更加真實可信,并且能夠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然而,在其他情況下,科學事實并不是關鍵因素,因為作者可能更關注于社會、人性、政治或哲學等方面的探討。
因此,科幻作品不需要嚴格遵守科學的事實,但它們應該在某種程度上與現實世界的物理規(guī)律保持一致。當然,這也取決于作者想要呈現的主題和故事的類型,以及讀者對科學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