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日本漫畫之神被AI模仿了?頂級大師的想法真能被復制嗎?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情報姬
未經(jīng)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審核丨louis 流年如墨 文丨淬火
排版丨雪花 封面丨雪花

AI幫忙干活的日子,已經(jīng)不遠了。

手冢治蟲被譽為日本新漫畫時代開創(chuàng)者、《阿童木》之父,同時身兼醫(yī)學博士與漫畫創(chuàng)作者雙重身份,時至今日,手冢治蟲仍然是日本漫畫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師。
漫畫之神,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
在手冢治蟲離世30多年后,為了看到他對于未來的嶄新描繪,東芝決定復活這位日本漫畫之父,讓手冢治蟲風格的作品再臨天日。
這可不是什么天方夜譚或者東洋邪術,為我們繪制手冢治蟲新作的是AI。

這場名為TEZUKA2020 的復活計劃,是由東芝存儲公司KIOXIA于去年9月的發(fā)布會上公開的。
以“如果手冢治蟲還在世,會在漫畫中描繪出什么樣的未來?”這個想法為起點,東芝提出通過將手冢治蟲的大量作品數(shù)據(jù)化,并利用自身的尖端快閃存儲器和AI技術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實現(xiàn)創(chuàng)作出新作品的效果。

要是一切順利,這部由AI手冢治蟲創(chuàng)作的漫畫作品《ぱいどん》,將于2月27日正式在漫畫雜志《モーニング》中進行連載。
作品主題仍是手冢治蟲一向關心的未來,講述了在2030年的日本,失去記憶的無家可歸者與機器小鳥共同解決一系列事件的故事。

其實在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單純的畫風模仿已經(jīng)不再是難題。但相較于畫漫畫,在如何創(chuàng)造出手冢治蟲風格的故事框架,表達出真情實感這一方面才是創(chuàng)作的重點。而AI能否勝任,還不得而知。
因此,KIOXIA這次大張旗鼓的挑戰(zhàn),也飽受質疑。

以擅長手冢治蟲畫風,惡搞手冢治蟲作品而出名的漫畫家田中圭一就成了懷疑目標。不少網(wǎng)友懷疑AI是否只是噱頭,實際上已經(jīng)被田中偷偷代了筆...

有反向思考的同學想到了:連模仿手冢治蟲的AI都出現(xiàn)了,田中圭一很可能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被AI搶走工作的漫畫家了?

田中圭一回應很俏皮:想讓自己丟工作,這個AI起碼要模仿到在創(chuàng)造漫畫時會溜出研究所跑去電影院的程度。

既然計劃是復活手冢治蟲,那么漫畫家都有的摸魚習慣,AI是不是也得跟著整活兒?

不僅僅是摸魚,手冢先生當年不少光輝事跡,網(wǎng)友們都想讓AI試試...
比如漫畫編輯円伎堂就覺得,應該提前開發(fā)出一個會把吃剩的蘋果扔到墻上、能徒手在墻上開一個洞的編輯 AI,才能保證壓制住這個手冢治蟲AI。

玩笑歸玩笑,AI到底能模仿出手冢治蟲幾成功力還是個問號。
如何能夠使AI更貼近于被模仿者本身?
AI 科幻小說家笹本佑一首先提出了一個觀點,AI是否能成為手冢治蟲,分析數(shù)據(jù)是一個方面,另一個重點則應該是“給AI喂養(yǎng)了什么?”。

在他看來,一部優(yōu)秀的漫畫作品是不能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為了能夠讓大眾接受,除卻與手冢治蟲本身相關的知識,AI還必須學習更多歷史、社會文化、美學等內容。
在成為手冢治蟲外,賦予AI真正的創(chuàng)作熱情與知識基礎也是格外重要的。
此外,漫畫研究者池川佳宏也在另一個層面向手冢治蟲AI提出了建議。

手冢治蟲之所以能成為手冢治蟲,高超的繪畫功底固然重要,但那種“基于知性的高尚的炎上力”,更是讓手冢治蟲承擔起了其他漫畫家負不起的使命。
如果說前面兩位是在肯定AI的基礎上提出意見,那動畫腳本家森田繁就直接對整個復活計劃表示悲觀。

“以過去的手冢治蟲為模仿對象的AI,真的能創(chuàng)作出代表未來的作品嗎?”
失去了對當今世界的觀察,失去了與當代漫畫家的較量,失去了藝術家的憂慮與所思所感,這樣的AI手冢治蟲又能保留幾分神韻呢?

即使現(xiàn)在以AI為代表的各種黑科技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層出不窮,但通過ai再現(xiàn)已故的歷史人物,依然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最近知名網(wǎng)站waifulabs就推出了利用AI技術,根據(jù)多個人物要素創(chuàng)造新角色的功能,實現(xiàn)了造老婆的夢想。

但利用AI再現(xiàn)真實人物還要創(chuàng)作作品,這樣的技術似乎并不僅是停留于物質層面,而是觸摸到了人類獨有的情感與精神。
在動漫影視中,人們曾幻想過科技會為社會帶來的變化,如《刀劍神域》中永生的意識數(shù)據(jù)化。

劇場版中出現(xiàn)的為了復活早已喪生的重村悠那而誕生的AI歌姬。

《假面騎士01》中能夠代替漫畫家創(chuàng)作的AI機器人——修碼吉亞。

高速發(fā)展的科技也在一次次突破人類的接受底線與認知。
去年年底,已故的日本國民級女歌手美空云雀就通過AI的方式重登舞臺,在令和時代的首次紅白歌會上演唱由秋元康作詞的新曲《あれから》引起軒然大波。

觀看演出后,有人潸然淚下,也同樣有人認為這令人毛骨悚然的表演是對逝者的褻瀆。

技術的溫度來自人心。
韓國MBC電視臺紀錄片《遇見你》團隊協(xié)助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通過AI技術與VR技術的幫助在VR互動式場景中與患血癌離世的女兒重逢。

當母親帶上VR裝置見到女兒娜英時,她的眼淚也感動了韓國數(shù)百萬觀眾。
技術與情感,科學與未來,同AI手冢治蟲一樣,不斷沖擊著我們對自我與世界的迷思。

手冢治蟲無數(shù)次以未來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他思考的未來世界瑰麗無比,宏大深邃。
而人類創(chuàng)造的AI手冢治蟲,又如何為人類描繪未來?
喜歡本文的姬友們不要忘記點贊、投幣和收藏支持我們~
點擊下方鏈接,獲取更多二次元資訊:
《Dota2又封了4萬個賬號:游戲官方是怎么對付代練、虐菜和排不到人的?》
《用下巴就能打通《黑暗之魂3》?殘疾玩家是如何花式吊打手殘黨的?》
---??End??---

要是覺得文章還不錯 就戳這里關注姬吧~
情報姬?為二次元發(fā)聲!
掃描下方二維碼,獲取更多最新最熱的次元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