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撒的結(jié)合以及其母本亞伯拉罕獻祭的故事,對宗教信仰之所以能產(chǎn)生的思考
開門見山,整個宗教的形成,以及宗教到底是怎么能夠擁有如以撒里宗教之于媽媽和以撒的地位和支配力的——
在于信仰,以及信仰的構(gòu)建。
這個話題對于筆者來說其實來自于以撒的結(jié)合的劇情故事,但真正的詳細(xì)論述經(jīng)過筆者了解之后其實是基于克爾凱郭爾,下面來說吧。
下面要說的基本都基于恐懼與戰(zhàn)栗這本書,這本書里詳細(xì)論述了亞伯拉罕獻祭以撒的流程,下面說的便基于作者對核心案例——亞伯拉罕獻祭以撒的解釋。
核心就是棄絕,無限的,棄絕。
人為什么會存在信仰,其實構(gòu)建信仰是一個非常復(fù)雜過程。先不說為什么會誕生棄絕這個動作,比如會問為什么好端端的要棄絕一個東西,甚至棄絕自己的最愛,這個問題后面來說;雖然這樣有點先說怎么樣在說為什么的感覺,但信仰,這個整個的論述的話題,這是基于現(xiàn)實存在的行為的,因此就算這樣做也沒有犯根本性的邏輯錯誤。我們先說怎么樣誕生棄絕這個動作——
1:有一個強烈欲望的對象,這個對象要強烈到可以占據(jù)你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生命。
比如某個愛人,自己的孩子,想要消除世界上所有的苦難,想要讓自己獲得永恒的幸福,這一點基本是人人其實都會有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尚且還沒有、或者我們自己意識不到。
2:要強烈的、 主動的認(rèn)定、接受這個欲望無法實現(xiàn)這件事,并停留在這里。
這里往往是在你在通過種種艱苦卓絕的努力、嘗試去實現(xiàn)這個欲望之后的,而你需要這樣的努力的情況往往是你這個欲望受到了強烈的阻撓,因為沒有阻撓你也就意識不到你的欲望是有可能無法實現(xiàn)的——比如愛人將死、兒子被神告知要獻祭(這里暫不討論神在這里的角色,就當(dāng)是說自己絕對相信的一個東西告訴你要殺掉自己的兒子),而你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真正、徹底的、平靜的接受這樣的事,徹底的接受自己的欲望無法抵達、并且就停留在這里——而沒有選擇放棄這個欲望,比如換一個人愛、或者強迫自己相信自己不愛自己的兒子、或者將這個轉(zhuǎn)化成別的欲望、或者是欺騙自己這個欲望還是有可能達到的等等等等,而是接受這件事、并且認(rèn)定這件事不可能達到。3:依然將這個欲望存留在自己的精神里,并將其重新歸結(jié)、保留成一個純精神的存在。
此時,如果你真正做到了第2點,這樣的、依然被你留存在你精神里的、這個已經(jīng)不能被稱作欲望的東西,就是信仰。
這樣一整個過程就是棄絕。亞伯拉罕獻祭自己的兒子就是完整的做到了這一整個流程,因此他才能真的去下手去殺自己的兒子,而支撐他的就是他最后誕生出來的、對自己腦海里那個聲音,也就被稱為“神”?的信仰。
此時,這樣的信仰是極其堅固的,因為它的構(gòu)建的最終成立是由這樣一個極其平靜和堅定的棄絕而成立的,類似于孤注一擲、或者是決絕的選擇,而這樣的一個選擇就被稱為信仰之躍——而在這個信仰之躍前,人是勢必會經(jīng)歷過極其艱苦卓絕的內(nèi)心掙扎,而這樣的掙扎往往會趨使這個人深刻意識到自己被外界的一切因素所牽絆,他會深刻感覺自己無法掌控自己、自己極其無力,被除他自己以外的外界的所有東西桎梏,因此他會自我建設(shè)出一個絕對自由、絕對能夠控制自己的一切的更高的自己,而這個新的自己,才是真正能夠做出信仰之躍的自己 也正因為構(gòu)建出了這樣的、能夠完全掌握自己的、全能的自己,他才能夠做到這樣真正的、棄絕。
至此,信仰就真正誕生了。而如果這個你將棄絕過程完整完成之后你精神中重新歸結(jié)、保留的存在是亞伯拉罕腦海里的那個聲音,亦或者是被稱為“上帝”的某個對象,那么這就是——宗教。
那么為什么要進行棄絕呢?為什么好端端要棄絕呢,就像第2步里,我把這個欲望轉(zhuǎn)化掉,或者欺騙自己它消失了,不好嗎?
因為這樣其實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正常做法——強烈的欲望而不得,經(jīng)歷在正常人頭上都很難真正做出信仰之躍的棄絕,但真正經(jīng)歷了棄絕,你才會重新構(gòu)建那樣一個能夠真正完全掌握自己的人格、你才能真正掌握自己、能夠不被外界的任何事物桎梏、能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并且誕生出這樣一個支撐這樣的你的信仰,你會更高、更接近能夠全能的掌握自己、更接近神(這里的神不是宗教意義,只是一個全知全能的存在,姑且稱之為神)。
而也正因為上面說的,這樣的過程是極其困難的,所以宗教以一種粗暴的洗腦式方法直接告訴你你要承認(rèn)自己有罪、不要嘗試為自己的罪開脫、或者以任何方式不承認(rèn)自己有罪,這其實就是在強迫你不停的做第2步——讓你平靜的接受、認(rèn)定自己有罪,這個形式是不是非常像讓一個人真正做出信仰之躍的那個抉擇。而這個有罪其實就是在構(gòu)建你的第3步——神會赦免你的一切罪,當(dāng)你真正做到了第2步,無論是宗教這樣的洗腦式灌輸、強迫你去這樣做、這樣棄絕,還是你真正自我的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最終實現(xiàn)——在宗教里,這個最后的歸結(jié)下來的,停留在你腦海里的存在,就是他們灌輸給你的,“上帝”這個概念。
至此,宗教就完成了構(gòu)建一個人對“上帝”或者說“神”這個概念的信仰;而上面我們也解釋過為什么信仰一旦構(gòu)建就如此堅固;
這就是最核心的,宗教能夠擁有它的如此強大的控制力的根本原因。
此外還有一系列的補充,比如神本身這個概念的正當(dāng)性——這也非常重要,是對宗教整個體系重要的完善,為什么神需要你、值得你完全的相信他的全部——如果這一點也做到了,那么當(dāng)初在亞伯拉罕腦海里回響的聲音就幾乎相當(dāng)于也在這個人的腦子里回響。
此外我還想說的就是審美上,在文藝作品里,這樣的棄絕過程是具有極高的外在審美價值的;比如說如果最終停留下來的精神存在不是神,而是比如說愛、或者是一個信念,又或者是一個概念——泰坦尼克號的愛情,飄里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12怒漢里最后歸結(jié)出來的正義,或者是死亡詩社的自由——這樣的經(jīng)過棄絕、再導(dǎo)出信仰是文藝作品里極其經(jīng)典的套路,而事實上,這樣的套路就是脫胎于這樣的棄絕過程。
以上便是筆者玩了以撒之后對于宗教和宗教信仰的一點粗淺理解,姑且寫出來,聊表個人的一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