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故事里的道理
我們從小就在看故事,語文書上各種警示故事,各種童話書、故事書,被送到我們面前的故事,都在試圖通過故事,教會我們一些道理。
于是很多人得出結(jié)論,故事中的道理可以遷移到我身上。
有些故事,確實有用,甚至有些故事,要為某些群體量身定做,就為了讓他們在其中領(lǐng)悟一些道理。
但故事這東西,大多數(shù)情況下,還真是,正著說也對,反著說也對,全看向往哪個方向引導。
有個被講爛了的挖井的故事。
張三和李四去一塊地里打井,張三找到一個井眼,一直往下打了200米,終于出了水,李四打了50米沒出水,又換了個井眼,還是50米不出水,又換了一個,換了20個井眼,最終沒打出水。
好像是在說,做事要持之以恒,認準的事就要做下去,不要朝三暮四。
“我學到了,悟到了,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堅持,不要三分鐘熱度!”
這故事還能翻出來好多個版本。
版本二,張三打了200米,還是沒打出水,鉆頭斷在了201米,再也不能干這活了,李四換了10次50米的井眼,終于打出了水。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要多試錯。
版本三,張三打了200米,李四每次50米換了20個井眼,兩人都沒打出水。不要在做不到的事情上浪費無用功。
版本四,張三打了200米才出水,李四每次50米換了20個井眼才出水。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這還怎么學?怎么悟?
故事確實有用,堅持也是好事,可是什么時候該堅持,什么時候不該堅持,那是自己的故事。
其他的始終是別人的故事,強拿過來放在自己身上,那可能就是事故。
很多故事,有著典型的“文科生思維”,喜歡浪漫化某些細節(jié),邏輯性沒那么強,強行加因果關(guān)系,就像前幾年比較火的哪句情話:
“葉的離去,是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然后聊出一大堆感情話題?!?/p>
“理科生思維”的人會說:是脫落酸。
非要加個意境類比到人,那就是激素、認知使然,脫掉老化、不能給成長帶來幫助的葉子,能活得更久更好。
有些偉大的作家也喜歡玩這種把戲。
茨威格的 《人類群星閃耀時》第一個故事,拜占庭的淪陷,穆罕默德以十五萬人和新型大炮以及小隊包抄的絕對優(yōu)勢,去圍攻只有幾千沒有援軍的殘兵敗將和殘破城樓的君士坦丁堡,一場結(jié)局注定的戰(zhàn)爭。
最后因為有士兵發(fā)現(xiàn)了城墻上一個沒人看管的小門攻入城內(nèi),提前結(jié)束了戰(zhàn)斗,茨威格說這是“芝麻大的意外決定了歷史的發(fā)展方向”。

其實,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沒有這個門,東羅馬帝國也會在這次戰(zhàn)爭消亡。
能從故事中學到東西,是好事,但從故事中學東西的前提是,我們能分辨出來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壞事。
我要是天天看男頻網(wǎng)文,那我能學到最大“道理”就是我差個金手指,想找個老爺爺抱大腿,二代們?nèi)悄X子有泡的混球,男人們?nèi)俏页砷L路上的墊腳石,女人們?nèi)菄肄D(zhuǎn)的倒貼貨……
每天就學這種東西,那可就真不得了了。
還是那句話,見賢思齊,重在見賢。首先要有識別故事好壞的能力,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學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