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EHL視頻的文案

2023-01-14 20:46 作者:RedBlazeUltra  | 我要投稿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潤滑的話題。幾個月前在一個微信群里看到一篇汽車養(yǎng)護的營銷文,里面有一段關于機油選擇的內容是這么說的:“不同發(fā)動機的氣缸與氣缸壁的間隙是不同的,間隙小的就要用粘度低的機油,而間隙大的就要用粘度高的機油”。

我相信很多人看了這句話,大概率會覺得:“對啊,那不然嘞?”但是在我的認知里,這個結論是有問題的。首先,我理解這個說法包含了三個邏輯前提:1.粘度越高,潤滑油膜的形成能力越強。2.油膜的厚度受制于既有外部空間,也就是那個間隙,有多大地,耕多大田。3.構成間隙的零件,也就是活塞和氣缸壁為剛體,所以間隙是固定不變的。第一個前提沒有問題,問題出在第二和第三個邏輯前提。依照這個邏輯,采用負間隙,也就是施加了預壓的滾動軸承,是不是就不用加油潤滑了?反正實際間隙為零,已經(jīng)沒有構成油膜的空間了。

?

有些網(wǎng)友看到這里可能會心生疑惑:這個負間隙是什么鬼?難道軸承里的鋼珠還能穿模到那兩個圈圈里不成?這里讓我們用一支圓珠筆來復習一下上期視頻里對預壓的解釋。


一個線圈彈簧兩端的彈簧座之間的距離如果大于彈簧的自由高度,那么座間距離減去彈簧的自由高度就是間隙,顯然這是個正值。相應地,當座間距離小于彈簧的自由高度時,這個差值就變負值,這就是理論負間隙。實際組裝起來時當然不可能發(fā)生彈簧穿透的情況,而是彈簧和彈簧座緊密接觸(=間隙為0),且彈簧被壓縮相應的長度。由此產(chǎn)生了一個預壓,大小等于負間隙的絕對值乘以彈簧彈性系數(shù)。這個壓力由彈簧座來承擔。所以負間隙和預壓狀態(tài)這兩個概念基本可以畫上等號。

?

把這個情況挪到滾動軸承上,滾子和內外輪都不是剛體,而是彈性體。因此我們可以把滾子想象成一個彈簧。如果外圈的內徑和內圈的外徑之差小于滾子的直徑乘以二,滾子就會被彈性壓縮,使軸承內部產(chǎn)生預壓。(當然,這個時候內外圈軌道面的接觸位置也會發(fā)生相應的彈性形變。)我們姑且先把軸承如何產(chǎn)生這種負間隙/預壓狀態(tài),以及為什么會需要這樣的狀態(tài)放到一邊,等下期聊軸承的時候再講。如果我們對軸承施加外力,那么這個外部負載就會分走或者取代預壓,成為壓縮負載側滾子的來源。而站在軌道輪的立場上,他感受到了來自滾子的親密接觸,這種接觸還伴隨著沉重的壓迫感(接觸壓力)。至于這個壓迫的來源是負間隙產(chǎn)生的預壓,還是來自外部的負載,誰知道呢?而流體潤滑研究的正是這種伴隨著壓迫(有負載或預壓)的親密接觸(零間隙)狀態(tài)下,兩個接觸物體間的油膜形成狀況。

?

在切入正題前,先疊個Buff(做個免責聲明):以下我的論述都基于軸承應用,對于活塞和缸壁之間的油膜計算,不見得完全和滾動軸承或者滑動軸承一致,所以對于拉缸問題的思考僅供參考(我沒有查閱相關資料,但我相信理論部分有共通之處)

?

然后給一個粗糙的結論:談機油潤滑時不談速度,負載和溫度,就談油膜,那都是瞎扯。拿既存間隙說話是瞎扯中的瞎扯。那么軸承行業(yè)里是怎么評判油膜的呢?無論是滾動還是滑動,大手廠商采用的都是EHL理論,即彈性流體潤滑(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為了證明我所言非虛,我放出幾個著名的軸承廠商的網(wǎng)頁或者技術資料作為佐證。

這個EHL和比他更早出現(xiàn)的流體潤滑(HL)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tǒng)流體潤滑認為流體,也就是潤滑油的粘度各處相等,而EHL則認為這個粘度受到外部壓力的影響而變化。壓力越高,局部的粘度就變得越大。注意我這里說的不是輸送潤滑油的壓力,而是兩個零件接觸面之間的壓力(赫茲接觸力)。如果你無法想象這種現(xiàn)象,那么可以先退出去,在B站搜索“非牛頓流體”,看看相關的視頻,你大概就有概念了。這種粘度變化的程度取決于“壓力粘度系數(shù)”這個特性。如果壓力粘度系數(shù)很高,且外部壓力又很大,那么承受壓力的局部油液甚至能像固體一樣硬,就跟玻璃和瀝青有點類似?;谶@個特性,高速滾動,不斷碾壓著油液的軸承零件,啃不動迎面而來的局部高粘度的潤滑油,又拗不過后方的負載,那只好委屈自己發(fā)生彈性形變。由此,本來應該是緊密接觸的兩個零件間硬是被潤滑油打開了一片空間。而根據(jù)油膜形成的厚度和摩擦副里兩個部件的表面粗糙度的倍率關系,我們就可以定義出界潤滑,混合潤滑和流體潤滑這些關系。

基于這套理論,數(shù)個研究者擬合出了一些計算式,來獲得和試驗非常接近的數(shù)值結果。比方說剛才引用的NSK的資料里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個Dowson-Higginson的用來計算最小油膜厚度hmin的計算式

這個式子看著很簡單,只有三個變量:速度變量U,負載變量W和材料變量G,但是每個變量都可以各自分解出一個式子


除此之外,我的老東家會用Archard-Cowking計算式來計算點接觸,也就是滾珠軸承的平均油膜厚度h0。而線接觸,也就是滾子軸承的平均油膜厚度h0Grubin計算式來計算。


不過無論用哪個式子,他們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代表(動力)粘度的η0,代表壓力粘度系數(shù)的α,和代表轉速的n或者u都作為分子出現(xiàn),而代表負載變量的W或者Q作為分母出現(xiàn)。換句話說,如果其他參數(shù)都不變,那么(動力)粘度或者壓力粘度系數(shù)越大,油膜越厚;轉速越高,油膜越厚;負載越大,油膜越薄。至于既存間隙,不存在的。當然了,因為粘度通常都和溫度成負相關,所以溫度和油膜形成能力也成負相關。

?

所以機油潤滑并不是什么有多大地產(chǎn)多少糧的發(fā)展故事,而是赤果果的無恥小三插足拆散情侶的狗血八卦。對于機油這個小三來說,就是只要你們車(滾動線速度)開的足夠快,我毅力(粘度)足夠高,你們的感情基礎(負載)不夠可靠,那我妥妥地拆散你倆。

?

而這個狗血故事,我還親眼見過。我讀研究生時,所在的是以摩擦學(Tribology)為主要研究領域的研究室。研究室有一臺演示機,每年都會在校園開放日被擺出來,向參觀者(主要是即將報考大學的當?shù)馗咧猩?展示流體潤滑的作用。這臺演示機有兩個圓筒形油腔。隔著玻璃罩可以看到,油腔里面各有一個滾筒浸泡在油液里。兩個滾筒會被一臺馬達驅動,并保證轉速一致。油腔下方有個托盤連接著滾筒的轉軸。在托盤上放上砝碼,保證滾筒在油腔內觸底,然后啟動這臺機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油腔里的滾筒在油液里有一點點浮起。隨著旋轉速度提高,浮起程度也越來越大。如果保持轉速一定,往托盤上添加砝碼,就可以看到浮起高度又降下去了。而演示機的兩個油腔內灌入的是兩種粘度不同的油液。在相同轉速,相同砝碼重量的情況下,可以看到油液粘度高的那個油腔里,滾筒的浮起量略高。所謂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因為看過這個演示,我對EHL理論是深信不疑的。所有與之相矛盾的說法,我都不會采信,除非把證據(jù)擺到我眼前。在做這個視頻前,我也曾考慮過回到母校,找教授借用一下這個機子,讓屏幕前的觀眾也眼見為實一下。不過一來不確定教授愿不愿意讓我借用,二來,從橫浜到九州島,單程有1100公里。來回路費加住宿,怎么也得四五萬日元了,這個電我確實發(fā)不起。所以只好憑自己的理解和記憶做了這么一個數(shù)模。大家湊合看一下就可以了。

實際上EHL理論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之前提到的最小油膜計算式的提出者Dowson教授和Higginson教授,他們的著作《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彈性流體潤滑)的初版發(fā)表于1966年。而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仍舊充斥著“間隙越大需要機油粘度越高”這樣的偽科普,實在讓人遺憾。然而這樣的偽科普還不局限于此。就在前幾天,我看到某個機油銷售行業(yè)的up主在他的視頻里說了類似于這樣一句話:“跑市區(qū)(停停走走)為主的車主應該使用低粘度的機油,而經(jīng)常跑高速的車主應該使用高粘度的機油?!边@種說法是不是聽著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們基于EHL理論,把對油膜有利和不利的工況整理一下,可以大致得到一個這樣的關系圖。{Page13}比起高速巡航這種狀態(tài),明顯怠速下的加速,尤其是地板油急加速,同時滿足轉速低和負載大這兩個對油膜形成不利的條件。這么一想,市區(qū)里的停停走走工況比高速上的穩(wěn)定巡航,油膜形成條件應該更不利,更需要高粘度的機油保護軸承才對。所以每次我和朋友聊起機油的話題時,我都會跟對方說,盡量不要怠速時地板油,這是很傷發(fā)動機的行為。如果真的喜歡那么做,那最好使用更高粘度的機油來彌補成膜條件的不足。(感謝網(wǎng)友H44class的指正和提醒,我忘了考慮擠壓油膜阻尼(Squeeze Oil Film Damper)的作用了。H44class是油膜軸承方面的專家,以他給出的結論為準)


看到這里,可能有網(wǎng)友要說了,那機油粘度不是和溫度有關系嘛,萬一高速行駛時發(fā)動機溫度高,而市區(qū)行駛時溫度低,導致高速時機油粘度低了,那這種說法不就不成立了?那這個觀點也和我的認知相反。至少就我在標致206和寶馬E90 335i上的經(jīng)歷來說,是反過來的。我清楚地記得,在將近10年前,我還是個汽車小白的時候,有一次我在濱松城外的繞城道路上遇到嚴重堵車,車子基本上是挪個三五米,停個5分鐘。在某個時間點,我無意間瞟了一眼儀表盤,發(fā)現(xiàn)水溫已經(jīng)到了將近110度。因為在此之前從沒達到如此高的溫度,這讓我一下子緊張起來,害怕再過幾分鐘,就有一股白煙從我發(fā)動機艙里飄出來。當我好不容易熬過那段路,又重新以時速七八十公里跑起來后,水溫很快就降到了90度。后來學習了一下冷卻水循環(huán)和水泵構造的知識后,就理解這是正?,F(xiàn)象了。206的水泵是通過正時皮帶驅動的。因此怠速工況下水泵轉速低,不能很好推動冷卻水循環(huán),再加上水箱撞風情況也差,那熱量很快就會積累起來。而一旦車子跑起來,冷卻水流量和撞風量都上來了,自然能把積熱帶走。即使是使用了電子水泵的N55發(fā)動機,我依舊觀察到了同樣的溫度高低關系。盡管基于寶馬的技術文檔,我覺得這是寶馬工程師故意進行了這樣的熱管理標定。如果單就這兩臺車的經(jīng)驗來看,之前說的油膜形成條件的優(yōu)劣關系,不但沒有被推翻,反而是被強化了。

?


當然了,上述內容是以一般家用的駕駛方式為前提的。在高速公路上以合法速度巡航,自動變速箱會運行在高檔位以達到省油的目的,此時的發(fā)動機轉速通常在3000轉左右。這種工況,發(fā)動機的熱管理還是完全夠用的。但是如果把場景放到賽道上,發(fā)動機長時間地工作在最大輸出功率,如果散熱部分沒有經(jīng)過強化,那熱管理可能就跟不上,導致發(fā)動機溫度越來越高。到一定程度就必須限制發(fā)動機的輸出,即所謂的跑散熱圈。這樣的工況雖然曲軸轉速比之前說的城市路況和高速巡航更快,但是來自于活塞的負載也更高,同時高溫使得機油粘度降低。綜合來看,油膜的形成條件還是會變得不利。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賽用機油的(高溫高剪切)粘度會更高,達到50乃至60級別。

那看到這里,屏幕前的你是不是覺得:懂了,所以要保護發(fā)動機,就該使用高粘度的機油。那如果光看油膜形成能力,是這樣沒錯。但是發(fā)動機是系統(tǒng)工程,在方方面面上都有性能的相互制衡。機油粘度自然也不例外。粘度越高,機油的攪拌阻力,泵送阻力,以及軸承的滾動阻力也會越高。所以出于降低發(fā)動機損失,提高輸出效率的目的,主機廠必然要想辦法盡量降低機油粘度。這個并不是我的主觀臆測,是真的由主機廠的大佬們親口告訴我的。而且并不是只有主機廠這么想,軸承廠商也在不斷地開發(fā)一些粘度低,又能保證軸承壽命的油脂,來降低封閉軸承的滾動阻力矩。再考慮到國內GPF這種存在,還要考慮灰分什么的。綜合來看,我個人覺得用廠家推薦的油,推薦的周期來保養(yǎng)就可以了。不過這個視頻的目的并非教你怎么挑選機油。只要你記住前面的油膜形成和粘度,負載,速度的利害關系,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EHL視頻的文案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南江县| 新余市| 南开区| 公主岭市| 玛纳斯县| 兴文县| 台州市| 北流市| 宜春市| 抚州市| 遂平县| 铜梁县| 革吉县| 七台河市| 新蔡县| 梅州市| 元江| 扎赉特旗| 宁南县| 革吉县| 巫山县| 哈巴河县| 平谷区| 孝义市| 平罗县| 台前县| 海安县| 土默特右旗| 永年县| 石首市| 亚东县| 都安| 宝丰县| 江口县| 奉贤区| 法库县| 安岳县| 曲周县| 藁城市| 南昌市| 马边|